七尋法品
爲半偈舍身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棄衆多難以割舍之人、財、物,只爲以此而尋覓佛法。
久遠之前當如來未出世時,釋迦牟尼佛那時曾示現爲一外道婆羅門。當時他精通一切學問,行爲亦調柔寂靜,不但煩惱微少,心與行爲都清淨無染。
他爲尋覓大乘經典已四下打探過很多時日,但卻連大乘名稱都未曾發現、聽聞。其後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豐饒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過雖苦行多年,因無如來出世故而始終無從聽聞大乘教義,他只能獨自苦苦尋覓、默默等待。
帝釋天與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頌方式宣說了人間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況。有天子斷言說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獲帝釋天等天界果位。不過有位天子仙人卻批駁道:“此人苦行根本不爲獲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衆生,故而才會不顧惜自己身體與一切財富而精進苦行,他唯一目的即爲誓得無上圓滿佛果。”帝釋天此時則以見多識廣、老謀深算之語氣說道:“按你所說,此人即爲佛陀如意樹一般,這樣一來,他豈不成爲所有衆生真正皈依處?他定會以蔭涼遣除衆生熾熱煩惱,我等熱惱也應被其息滅。但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因雖有無量衆生發過菩提心,不過他們發心就如水中月一樣,水波稍一動蕩,月影也晃蕩不平,只要一遇違緣,這些衆生所發菩提心便會立刻隨之退轉。正與我們繪畫相似,作畫不易,毀壞卻易如反掌;真正發心難于上青天,而退轉卻似順風行船、一拍即成。好像一人手執兵器,一遇敵軍即速後撤;這些所謂發心之衆如遇輪回恐怖又怎能不敗下陣來?所以很多人雖說以清淨行爲厲行苦行,但爲獲無上菩提之發心是否真正穩固,我們還是應到其面前仔細觀察一番,看他能否肩負起發無上圓滿菩提心之重擔。正如車有雙輪就能飛馳、飛禽有雙翼便容易飛翔一樣,一個苦行者雖具清淨戒律,有無智慧還得另當別論,我們必須詳加觀察。若他真有智慧,則必定能肩負起無上菩提之重擔。又好比水中魚兒雖産下衆多魚卵,怎奈真正長成大魚者卻寥寥無幾;芒果枝頭花朵累累,但結出果實者卻少之又少。發菩提心之衆人數雖多,又有幾人能獲真正菩提果?我們還是一同前往,應似冶煉黃金一般再叁對其觀察、評判。”
帝釋天言畢即變現爲一令人恐怖之羅刹,飛臨雪山仙人苦行地附近,並高聲宣說以前于如來前所聽聞偈頌之一半:“諸行無常,有生有滅。”旋即便來至仙人前以恐怖眼神打量四方。
苦行仙人聽到這半偈後,就如在恐怖深淵中找到朋友一樣,又好似長期疾病忽以良藥而得以治愈、落水者發現船只、幹旱地找到淨水、遭怨敵羁捕今得逃脫、長時身陷囹圄終獲釋放、久旱逢甘霖、客人遠行後終又返回一般,內心歡喜無法言喻。他急忙起身、將頭發向後攏齊,又擡頭四下掃視聲音出處,但除眼前羅刹外一無所獲。他不禁滿懷疑惑問道:“是誰打開解脫之門?是誰傳出如來妙音雷聲?是誰將我從輪回睡夢中喚醒?飽受輪回饑荒痛苦之人,是誰賜予其無上菩提妙味?無量衆生沈迷輪回大海中時,是誰開來解脫寶舟?無量衆生深受煩惱疾病困擾時,是誰贈以解脫妙藥?聽聞半偈後,我心就似半月出來後蓮花全部盛開一般,智慧心花亦倏而打開。”
苦行者此刻想到:除羅刹外不見任何人,莫非剛才半偈爲羅刹宣說?不過他轉念又想:羅刹長相如此醜陋,他既聽聞偈頌,爲何還不能遠離醜相?火中豈能生蓮?太陽光輝中豈會出現涼水,這種人又怎會說出如此美妙之偈頌?但苦行者隨即又自我譴責道:“我自己實乃孤陋寡聞,此羅刹也許以前見過佛陀或聽聞過佛陀教言,我又怎可妄加揣測?自己還是趕快向他求教後半偈爲妙。”想到這裏,他急忙對羅刹說:“善哉,大士夫!你從何處得聞過去如來所說法語?此偈乃宣說叁世諸佛聖道,超離世間、具有十力之佛語,持世間邪見之外道何能聽聞?”
羅刹故弄玄虛說道:“你休要打聽這些!我已多日滴米未進,饑渴難耐之時,我自會胡言亂語一氣,就如剛才所說,我並非是以正念宣說偈頌。我飛到虛空中時,無論在北俱盧洲還是天界,全都找不到任何飲食,故而我才顛叁倒四、瞎說一氣。”
婆羅門苦行仙人求法心切,他真誠對羅刹說:“大士夫,若你能圓滿宣說偈頌,我願一輩子做你弟子,請你無論如何都要將偈頌詞意完整傳授與我。”
羅刹仍狠心說道:“你太固執亦太自私,只知爲自己考慮,從不考慮我已饑腸辘辘。現如今我腹響如鼓,無有絲毫力氣再費唇舌。”
婆羅門苦行者急切問道:“你以何爲食?”羅刹僞裝說道:“勿向我提及此事,否則許多人都會恐懼萬分。”婆羅門不覺有些疑惑:“空無一人之處哪有外人?在我們之間,我又不懼怕你,你爲何還要吞吞吐吐?”羅刹這才假意說道:“我以新鮮人肉爲食,還要配以人之熱血。不過因我福德淺薄,盡管四處尋找,但始終無法滿願。人世間多有衆生,但人們大多都有大福報,各個受到天尊護佑,故而我實在無力將其殺害。”
婆羅門爲聽法故就對羅刹堅決說道:“你所念偈頌有大意義,若能將後半偈傳與我,我願將自身供奉你。我身曾爲野狼、老虎等猛獸吞食過,但絲毫功德都未曾獲得。而今爲得圓滿菩提,我獻出身軀才能使這無實質肉身獲取實義。”羅刹繼續試探他:“你爲八個字就願將自己寶貴身軀舍棄,有誰會相信這欺诳之語?”婆羅門再次向他表白心迹:“正如有人願用自己破碗換取珍寶器一樣,我這有漏不實之身即將轉成金剛身,我何樂而不爲?我真心實意願奉獻我肉體,帝釋天、梵天、四大天王、菩薩,乃至十方諸佛均可爲我作證,我爲八個字之偈頌心甘情願舍身聞法。”羅刹感慨答言:“你既真正欲聽聞正法,我就將後半偈傳授與你。”
聽到羅刹願意宣說半偈,婆羅門就以大歡喜心把衣服脫下當成坐墊,合掌祈請羅刹能于其上爲自己傳講半偈。羅刹隨即吟誦道:“生後滅盡,寂滅即樂。”然後又重提話頭:“如今你已完整聽受全偈,若爲真正利益衆生而行持,就應將自身馬上布施。”
婆羅門聽聞後對此偈重視非常,他覺此偈太有價值與利益,他隨即將偈文于岩石、牆壁、樹木及街道上廣泛書寫,然後便准備兌現諾言、舍生取義。爲不損害、毀滅肉身,他將身軀以衣物層層包裹後,舉身攀上樹梢准備下墮。樹神急忙勸阻說:“善哉,殊勝大士!你現在到底如何考慮?”
婆羅門心無挂礙回答說:“我從羅刹那裏聞得一首佛偈,爲報恩故而欲舍身。”樹神聽罷不覺有些疑惑:“聽聞這首偈頌又能帶來何種利益?”婆羅門爲他解釋說:“此法爲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宣說之空性法門,我是爲聞空性之法方才舍身,絕非貪圖名利,亦不爲獲轉輪王、梵天等人天安樂而舍身,爲一切衆生利益我才甘願布施身體。見聞我舍身之事迹後,願吝啬者能廣行布施;布施後心生傲慢之衆生,願能如我這般心無任何執著而布施。”婆羅門一邊發願,一邊就似吐唾液、抛石塊一樣從樹上輕松躍下。
此時虛空中傳出美妙音聲,並一直上達非想非非想天,羅刹則現出帝釋天身形,並于空中接住婆羅門身體,又與諸天子、梵天王等天界衆生到婆羅門前頂禮,贊歎道:“善哉,善哉,大菩薩!你爲無邊衆生利益,以大智慧明燈摧毀衆生無明黑暗。我們雖爲維護如來教法,但依然給你平添太多麻煩、惹你心亂,現在特誠心向你忏悔,願你將來成佛時能度化我等。”帝釋天等天人說完即隱身消失。
婆羅門以舍身爲得半偈之因緣,迅速圓滿十二劫資糧,先于彌勒菩薩而成佛。
又釋迦牟尼佛以前曾轉生爲一婆羅門子,名爲喜法,素喜清淨戒律,又具足善法,故而名聲遠播。當時有一婆羅門對他心生妒意,便以惡心對婆羅門子說道:“你若能跳入火坑,我則爲你宣講佛法。”婆羅門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下來,爲求法,他甘願舍身入坑。
此時有衆多施主及婆羅門均勸他切勿輕率行事,但喜法爲滿婆羅門上師所願,根本不聽衆人勸阻。他將火坑備好後就請婆羅門傳法,婆羅門宣說一偈道:“恒喜行布施,恒受清淨戒,精勤修善法,以智得勝法。”喜法聽到後高興非常,他馬上集中起衆人,並爲他們宣說此偈,然後慨然說道:“爲獲無上菩提,願我所作所爲均有大意義,不會成爲無意義之舉。”說完即縱身躍入坑中。結果坑中烈火自然熄滅並變爲一蓮花池,而喜法則端坐蓮花池上,並爲衆人宣講梵行四德等法門。
那位惡性婆羅門此刻則遍身突燃大火,並立墮可怕大地獄中。喜法急忙安慰他說:“上師請勿恐懼,我定能使你獲得解脫。以我爲衆生行菩提道之真實力,願此婆羅門自身烈焰即刻熄滅,並能從地獄中得到解脫。”
當時之婆羅門即爲後來之吉祥藏施主。
爲得妙法能舍一切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爲梵施國王,總喜將自己財富全部布施。有次他與美麗王妃及大太子一同前往崗薩地方後,發現一身相醜陋之食肉鬼正于面前虛空中跏趺而坐。食肉鬼見到梵施國王後便說道:“我過去曾于佛前聞受過佛法,你若願意聽聞,我可向你傳授。”
梵施國王聞言喜不自勝,他急忙說:“大食肉鬼,你快快宣說,我極欲聽聞。你需要何等賞賜,我均可滿足。”食肉鬼于是列出條件:“我要你最珍愛之自身、妻子、兒子,將這叁者全部給我後,我才可爲你傳法。”梵施國王不禁問道:“你要我們叁人有何用途?”食肉鬼毫無愧色答道:“我要吃!將其食畢我才可說法。”
國王看看右邊兒子、左邊妻子,正欲下定決心之時,食肉鬼催促說:“快快給我,交與我後你即可聽聞從輪回中獲得救度之勝法。”食肉鬼此時已從國王表情中了知他欲舍棄身軀及妻兒之決心,于是他宣說道:“自他欲得樂,勿造諸惡業,凡愚樂不善,今生來世苦。”
國王聽罷深感稀有,他想:爲得此偈,即便將恒河沙數妻兒舍棄也難抵其值。想及此,他便從坐墊上起身,右手抓住兒子准備將其奉獻。結果這食肉鬼現出原形,卻原來爲帝…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七 尋法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