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天。帝釋天對國王說:“你確實能厲行布施,善哉,善哉!我乃帝釋天,你有何欲求請盡管明說。”
國王馬上對他說:“請賜予我滅盡生老病死等痛苦之悉地。”“此願恐我無法滿足,”帝釋天爲難回答:“唯有佛陀才有滅除一切痛苦之法門。除此之外,你還需何等賞賜,我定竭力供奉。”國王失望說道:“你既無法滿足我真正需求,賜給我其他物品又有何益?你自己尚如象入泥淖般無力解脫。”
又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爲妙色國王,統領整個世界,具大威勢。他曾這樣想過:我雖以種種珍寶、受用利益衆生,但卻未曾以佛法予衆生真實利益,我現應尋覓佛法以度化衆生。國王便下令:“整個贍部洲是否有能爲我宣說佛法之人?若有之,我願賜予他一切所需。”盡管如是下令,但卻無人能爲他宣講佛法,國王內心十分痛苦。
毗沙門天王爲觀察他發心,就變現爲一令人深覺恐怖之夜叉。他來到王宮門口問道:“欲聽法者可向我討教。”聞聽此話,國王非常高興,他急忙到夜叉前頂禮,又讓他坐上高高法座,然後通知大臣、眷屬等人全部集中,齊來聽夜叉傳法。夜叉則提要求說:“聞法怎能如此輕易,你欲聽法尚需滿足我所提條件:你若能將王妃及太子送與我爲食,我才可爲你宣說佛法。”
國王無有絲毫猶豫便將最寵愛之王妃及太子送與夜叉,夜叉當衆將二人吞食。大臣們各個流淚勸阻國王,但他尋法之心又堅定又急切,任何人都無法勸阻。夜叉吃完人後就開始傳法:“諸行皆無常,有生即痛苦,五蘊無相空,亦無我我所。”國王聽罷深感滿意,他對自己剛才布施之舉未生任何後悔心。他又將所聽佛偈記錄抄下,于整個贍部洲衆生前廣爲宣說,並令其皆學此法。
毗沙門天王此時則現出天身,他一邊贊歎國王,一邊又將王妃太子重新交與他,原來剛才殘食僅爲幻變而已。
身做千燈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爲贍部洲國王,名爲甘謝讷巴樂,當時他統領諸多小國,又具有強烈悲心。一日他想到:既然我已成衆生君主,他們亦對我信賴、喜愛,那我更應以佛法饒益他們。心意已定,他便對衆大臣說:“誰願爲我宣說佛法,我可將全部財産悉數賜予他。”
有一婆羅門名爲力得吉者聞言便對國王說:“我掌握有佛法。”國王立刻對他恭敬承侍,並表示願意聽他傳法。力得吉對國王說:“如你真想得法,那就必須以自身軀體做成一千盞燈以爲供養,我才可爲你宣說佛法。”
國王聽到這一要求後滿口答應下來,他還派人在贍部洲廣爲宣傳道:“國王爲聽聞佛法,七日後將以自己身肉做成千燈供養。”大衆聽到如此消息後,盡皆哀傷痛苦,他們紛紛來到他面前頂禮哀懇道:“我等愚癡可憐之衆,猶如盲人依賴有目者或兒子依賴母親般仰仗你爲生,若你身成千燈,則必死無疑。爲一婆羅門你實在不應將世間衆生全部舍棄。”
王妃、繼承王位之五百太子、一萬大臣此時均祈禱他萬勿如此行事,而甘謝讷巴樂國王卻意志堅定,誰都無法阻擋。他安慰衆人說:“待我獲得無上佛果時,我必能度化你們。”
言罷,國王即剜肉鑽眼做成燈盞,又做一千燈芯插入其中,然後對婆羅門說:“你先說法,我聽完即刻便點燃自身。若現在就點,我根本無從聽聞法要。”
婆羅門便宣說偈子道:“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國王對他所說非常滿意,更加堅定自己布施、供養之心,他以無有後悔之心態發願道:“我希求佛法只爲得到佛果,願我得佛果時,必能以智慧明燈遣除衆生無明黑暗。”
待國王發願完畢,整個世間開始震動,天人、菩薩相繼前往虛空看望國王,並撒下陣陣花雨。帝釋天以種種妙音贊歎他並詢問道:“大國王,你承受如此巨大痛苦有無生後悔心?”國王擲地有聲地回答說:“無絲毫後悔心。”帝釋天試探他道:“看你現在身軀抖動、表情不悅,還說自己不後悔,有誰會相信?”
國王即以谛實語發願說:“從開始至現在,若我確無後悔心,則願我身體即刻恢複如初。”
他話音剛落,身上傷痕便消失不見。
尋法志堅不懼萬難
釋迦牟尼佛爲國王香朗嘎樂時,常欲聽聞佛法。有次國王傳令廣宣道:“有誰能爲我宣講佛法,我甘願將一切財物布施與他。”當時有一婆羅門名爲累德切,他對國王說他掌握有佛法,但必待國王將自身釘入一千鐵釘後才可宣說。國王不僅答應下來,還號召民衆皆來觀看。衆人紛紛對其進行勸阻,但國王求法心切,根本就不聽從。
香朗嘎樂國王要求累德切婆羅門首先爲自己傳法,然後再釘入釘子,婆羅門答應後便宣講道:“諸行皆無常,有生即痛苦,諸法空無我,亦無我所有。”國王聽後心滿意足,隨即便踐行諾言,釘入一千鐵釘。當此之時,衆多小國之人與國王眷屬皆哀哭倒地,天人也撒下花雨、失聲痛哭。帝釋天則來至國王前問道:“你苦行是爲得帝釋天還是轉輪王果位?”
國王忍痛答言:“叁界安樂我皆不欲取,所有功德只回向無上佛果。”帝釋天面帶懷疑之色:“我觀你身體顫抖,面呈無法忍耐之色,你自己卻說並不後悔所作所爲,這話有誰能相信?”國王便發願道:“若我確無後悔心,則願我身不留下任何傷痕。”國王說完,身體即恢複如初,諸天人也心生歡喜。
久遠之前,此世界有一梵天國王,他有一太子名爲達瑪嘎木,也即後來之釋迦牟尼佛。太子整日四處尋法,但就是難聞正法法音,他爲此很是苦惱、痛苦。帝釋天爲觀察太子發心真僞,便以婆羅門形象來到王宮說他有佛法可以傳授。太子立即請他傳法,並答應說爲聽法甘願舍棄一切。
帝釋天則故意刁難說:“你需准備一十尺深坑,內裏遍滿大火烈焰,若你能跳入,我則可爲你傳法。”太子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並開始挖坑准備。梵天國王與王妃、衆大臣、各大官員內心均痛徹心肺,他們紛紛要求王子萬勿如此行事,並命令帝釋天所化之婆羅門不得輕率妄動,若非要跳入火坑,他們皆願以己身代太子跳入。
而婆羅門卻軟中帶硬說道:“我根本不欲勉強太子,他如何行事全在他本人自己掌控。但要求佛法就必須按我要求去做,否則我絕不說法。”太子此刻已開始廣诏天下,言七日後自己要爲法殉身火坑,所有願意觀瞻之人均可前往親睹。鄰近小國民衆聽聞後全都趕來勸阻太子,祈請他切勿自喪身命。太子全部予以拒絕,並堅決說道:“在長期漂轉輪回之過程中,雖我擁有無數身軀,但轉生人、天衆生中時,因貪欲無餍而深感痛苦;轉生叁惡趣時,更是感受難忍、難言之劇痛。如此折騰全爲無意義損耗自身,皆非以佛法積聚微少善根。現如今我這肮髒、醜陋身軀要爲行佛法而供養,爲獲無上菩提而發願,你等千萬勿造違緣。我乃爲得佛果而舍身,等我成佛後,我即可對你等行法布施矣。”
因太子誓願堅固,衆眷屬都已了知無遺,故而大家也就沈默不語。
太子隨後立于火坑邊對婆羅門說道:“大師,請先說法,我若現在喪身就再也無從聽聞到佛法。”婆羅門于是就宣說一偈:“當修仁慈心,斷除嗔恨心,大悲救衆生,因愛而流淚。當修大喜心,自他平等心,以此菩提心,修持菩薩行。”太子聽畢即欲以歡喜心躍入火坑。
帝釋天現出身形,與梵天拉住太子手說道:“整個世界衆生皆以你之恩德而快樂生活,若你跳入坑中,這些衆生就會如死去父母之孤兒一般無依無靠,你爲何還要將其舍棄而入火海?”
當他們如是勸阻之時,太子看著帝釋天與自己眷屬說道:“你們請勿爲我發無上菩提心製造違緣。”
隨著太子話音落地,大家便全都陷入沈默之中。此時大地開始震動,天人也淚雨傾盆,而烈焰熊熊之火坑刹那就變成鮮花池。太子端坐蓮花之上,天人們興高采烈降下花雨,一直沒過太子雙膝。
久遠之前,有五百位仙人居住在印度鹿野苑,當時釋迦牟尼佛即爲仙人上師,名爲俄巴拉。在一位婆羅門前爲獲佛法,他便按其要求自剝身皮以爲紙、自抽骨骼以爲筆,以此爲代價聽得一偈:“嚴守身戒律,不殺及盜淫,遠離諸惡見,此乃菩薩行。”待俄巴拉于自己皮上記錄下此偈後,他更要求整個贍部洲衆生牢記並守持此偈。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色賢國王,如理如法主持國政,恒以廣大布施滿衆生所願。國王娶有一美麗非常之麗人王妃,又育有一端嚴善妙之美顔太子。當色賢國王急欲求得佛法時,卻處處難覓正法蹤影,人們都說只有如來出世方才有佛法宣流,現在既無佛陀存世,又哪裏能聽聞佛法?
國王便將珍貴金器置于勝幢頂上,然後發願道:“有誰能爲我宣說佛法,我便將此寶物贈與他。”結果竟無一人響應,國王不覺傷心萬分。
帝釋天爲觀察國王發心,就幻現成一面目醜陋之夜叉對他說:“我可爲你說法。”國王自然喜不自勝,他答應夜叉可爲他布施寶物。誰料夜叉卻說:“我饑餓難忍,只想立即殺人食肉。”國王聞言心下暗想:我能遇到價值無法衡量之佛法實乃萬幸,我一定要用血肉買下佛法。
美顔太子此刻請求能代父布施自身血肉,國王便順從其意將可愛太子布施與夜叉,夜叉立即顯示神變,當場就將太子生吞。爲求得佛法,國王心中未生絲毫不悅感。
夜叉吃完太子又對國王說:“我尚未飽。”結果此次麗人王妃又請求代國王布施自身血肉。隨順王妃請求,國王便將寵愛妃子交與夜叉吞食。待夜叉又與此前一樣吃下王妃後,他還說自己尚未食飽,國王不禁問道:“我妻子、小兒都已被你生吞,你還欲食何物?”夜叉答道:“只有將你吃掉,我才會腹飽心足。”國王立刻答應,只是又提一要求說:“若我舍身就無法聽法,故而你應先傳法,我隨後就舍身。”夜叉這才說:“愛中生憂患,愛中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國王聽罷心滿意足對夜叉說:“我現在可舍身矣。”
帝釋天已清楚了知國王求法之心堅固不可動搖,于是便現出天身,左手牽著美顔、右手帶著麗人,將二人又交與國王且連聲贊歎。國王則對帝釋天感恩戴德道…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七 尋法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