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上一講,我們把《要解》的五重玄義和大家學習完了。我們接下來學習正文。在講解正文之前,首先把翻譯這部經典的人題跟大家做一個介紹。

  經題,是一部經典的修學綱要。人題,講的這部經典翻譯的時代與翻譯的人,能夠啓發讀誦者的信心。佛經,是對釋迦佛所闡釋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文字記載。當初集結的經典,皆是梵文。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就需要把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我們現在的經典。所以翻譯者的德行與學識非常重要。我們要考察一部經典的真僞,首先要從它所闡述的義理,以及它的宗旨去衡量。還可以從它的表相上,以人題作爲考察的依據,看它翻譯的年代,及其譯者的德行與學識如何。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這是本經的人題,也就是譯題。我們把它分爲五個部分依次介紹。

  “姚秦”,是經典翻譯的時代。中國曆史上,秦朝有叁個時期。第一個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贏秦,第二個是符堅當政的前秦,第叁個時期就是姚興在位的後秦。這部《彌陀經》就是後秦時期翻譯過來的,所以稱爲姚秦。在姚秦時期,有很多佛教的典故,特別是關于鸠摩羅什法師。因爲跟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很大關聯,這裏就不作詳細介紹了,大家需要了解的話,可以去看看中國佛教史。

  “叁藏”,就是經、律、論這叁藏。經藏,是闡述明心诠性的定學妙理。律藏,是規範我們身口意叁業的,屬于戒學。論藏,是讓我們分辨正邪,啓發我們智慧的,屬于慧學。所以經律論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無漏學就是出世法。我們修學佛法,就是用戒、定、慧叁無漏學來對治我們的貪、嗔、癡叁毒,所以這是修學佛法的綱要。

  “法師”,是弘揚佛法之人。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都通稱法師,其實法師不是隨隨便便叫的,是要真正懂法、學法、修法的人,才可以稱爲法師。法師細分有四種:

  第一、聞慧法師——就是能夠聽聞、見聞經教而得其大意,來向別人宣說者。

  第二、思慧法師——以正思維研究經典的義理,自己得到心得體會,而來傳播大衆者。

  第叁、修慧法師——能夠解行並進,不但理解佛法,而且通過自己的行持去領會了佛法的精神,真正有了修學的心得體會,把自己所修的所理解的來向大衆弘揚,從而利益衆生者。

  第四、實證法師——真正見到了佛性,開始斷無明煩惱,證佛性的法身大士。

  所以說,法師不是隨便叫的,我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屬于哪一種類型。從這裏可以知道,鸠摩羅什法師是一位通曉叁藏、實修實證的大法師,不是一般的人。

  “鸠摩羅什”。我們平時誦讀的很多經典,都是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像大家熟知的《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鸠摩羅什法師與真谛法師、玄奘法師並稱爲中國佛教的叁大譯經家。梵語鸠摩羅什,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叟。大師以少年老成而得名。他的父親鸠摩羅炎,是印度中天竺國的宰相,發起了生死之心,辭相出家。之後四處參學,至東印度龜茲國,龜茲國的國王非常欣賞他的學識,就將妹妹許配給他。皇命難違,鸠摩羅炎于是和國王的妹妹結婚了,生下了鸠摩羅什法師。法師從小就非常聰明。七歲隨母到佛寺去,看到寺院的鐵缽,就隨手舉至頭頂,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動了一個念頭:我這小小年紀怎麼會舉起這麼重的缽呢?當這個分別念頭一起,就覺得缽有千金之重,再也沒辦法舉起來了。大師就從此地悟出了萬法唯心的道理。大師九歲隨母去罽賓國,依槃頭達多法師學習小乘經論,後來又隨須利蘇摩研究大乘經典。因知小乘是不了義教,而弘揚大乘,流通正法才是究竟。畢生以弘揚大乘佛法與翻譯經典爲主要要務。

  大師在姚興在位的時候,被封爲國師,主持龐大的譯經場,譯出了大量的佛經。我們現在看到這裏署名鸠摩羅什,其實這部經典並不是他一個人所翻譯的。參加譯經的人,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這麼多人在一起翻譯佛經。佛經翻譯是很嚴謹的,有主譯、副譯、潤色、審查、鑒定,最後大家一致通過了,這個佛經才能流通出去。所以這個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的。最後,誰負責的,就把誰的名字寫在上面。所以經典,我們千萬不能隨便地去改動,不能去會集。姚興把鸠摩羅什法師當作奇才與聖種,他看到羅什法師年歲很大,近六十歲的人了,就和大師講道:“法師才學超衆,海內無雙,年歲已大,卻無子嗣,難道欲令法種斷絕?我有宮妃數百,想以其中二人贈送與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大師知道聖命難違,爲了譯經大業只能順從,忍辱負重。從此大師也就不住僧房,住到外面去了。這件事情在當時僧界,影響很大,引起轟動。很多僧人開始對鸠摩羅什法師産生了輕慢心,也有很多人羨慕他。法師知道了這個情況隨即召集大衆開會。他拿了一只缽,裏面盛滿了縫衣針,對衆僧說道:“你們如果能像我一樣把一缽針全部吃下去,就可以娶妻生子”說完這句話,鸠摩羅什法師就像吃飯一樣,把一缽針全部吃進肚中,然後從毛孔中,又將針一一拔出。衆僧見此情景,知道鸠摩羅什法師不是一般人,此後又對法師生起無比的恭敬心。法師仍然不放心,每次升座講經的時候,又對大衆解釋道:“我是被逼無奈,才娶妻生子。雖然行爲如同俗人,但我的精神已經超越。譬如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你們要像采蓮花一樣,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我的戒行有汙,但是我翻譯的佛經是絕對不會錯的。如果我翻譯的佛經有違背佛意,我將來就死墮無間地獄。如果我翻譯的是真實不虛的,那我將來色身火化,舌頭不爛。後來大師圓寂,火化之後,真的得到了舌頭舍利。舌頭舍利現在就供奉在甘肅武威市的鸠摩羅什寺,寺中建有羅什大師舌舍利塔,真實不虛的事情。我們近代也有一位法師火化之後,舌頭不爛,就是蘇州靈岩山的法因法師,證明這個人不講假話不打妄語。你如果一輩子不打妄語,往生之後舌頭也會不爛。叁寸不爛之舌大概就是出自這裏。

  “譯”,就是翻譯的意思。

  底下我們正式進入正文。

  【入文分叁: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此叁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

  一般的經典,我們把它分爲叁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六成就及經典的發起因緣。正宗分,真正顯示經典的宗旨義趣,是核心部分。流通分,是講如何能使一部經典流傳後世,通達十方。上古講經,是隨文釋義,沒有科判。把佛經分成這叁分,是東晉道安法師所爲。道安法師也是一位著名的譯經家。我們佛弟子出家人姓釋,就是道安法師判定的。當初法師把佛經分成這叁分,很多人不贊同,認爲這是在分割佛經,況且當時沒有大菩薩爲他做驗證,存在很多異議。直到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親光菩薩所著的《佛地經論》,才發現在印度早已把佛經分成叁分:初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叁依教奉行分。名異義同。這時大家方知道道安法師不是一般人,能夠有這種先見之明把佛經分成這叁分,決定是一個高人。後人尊稱他爲“彌天高判釋道安”。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別稱爲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這是把序分比作人的面部。我們通常看一個人的面相,就能夠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是一個港督(上海話傻瓜)還是一個聰明的人,是個善良的人還是凶惡的人,是一個念佛精進的人還是一個是非的人,從他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說相由心生。同樣,我們一看經典的序分,就知道這部經典是大乘經典還是小乘經典,是圓頓之教還是偏真之教,是頓教還是漸教。“正宗如身,髒腑無阙。”身體部分在人身當中非常重要,我們的五髒六腑都在其中。把正宗分比作人的身體部分,就是爲了顯現它的重要性,是佛經的核心部分。比如《彌陀經》,它的正宗分闡述了本經的核心思想——信、願、行叁資糧,也是闡述了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首先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爲地、衆鳥說法、無有衆苦等等,讓衆生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然後再勸導大衆發願,“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知道了有這麼好的地方,就要離開這個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娑婆世界。最後導行,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的正宗分就是講的信願行叁資糧,教你相信、教你發願、教你行持,到極樂世界去。“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人因爲有手足,方可能夠行走十方。流通分就如人的手足,要讓經典流傳千古,通達十方,無所障礙。這是以一人來比喻一部經典的叁分。

  【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爲序,後十一品半皆爲流通。又一時迹本二門,各分叁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爲迹門流通。】

  這是引用《法華經》的叁分來印證初、中、後叁善是按照實際內容來劃分的,並非隨意爲之。

  智者大師,號稱“東土小釋迦”,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是天臺宗的祖師。十八歲出家,以誦持《法華經》作爲他的主要修行功課。有一次去光州的大蘇山,拜訪慧思大師。慧思大師就和智者大師講,當初我們一起在靈山會上共聽法華,今天又遇到了實是因緣殊勝。我們看這兩位大師不是一般的人啊,都是佛菩薩再來啊。慧思大師即示現普賢道場,智者大師即于此地行法華叁昧,誦讀法華經。當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當中,“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就入定了。在定中看到了釋迦佛還在靈山會上講法華經,得一旋陀羅尼。所以說真正得定了,時間空間是沒有障礙的了。大師隨後就創立了天臺宗,把如來的一代時教劃分爲五時八教。把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釋迦佛的經典分門別類,分成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個時期。又講了藏、通、別、圓、頓、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