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六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上一讲,我们把《要解》的五重玄义和大家学习完了。我们接下来学习正文。在讲解正文之前,首先把翻译这部经典的人题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经题,是一部经典的修学纲要。人题,讲的这部经典翻译的时代与翻译的人,能够启发读诵者的信心。佛经,是对释迦佛所阐释的宇宙人生真相的文字记载。当初集结的经典,皆是梵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就需要把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现在的经典。所以翻译者的德行与学识非常重要。我们要考察一部经典的真伪,首先要从它所阐述的义理,以及它的宗旨去衡量。还可以从它的表相上,以人题作为考察的依据,看它翻译的年代,及其译者的德行与学识如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是本经的人题,也就是译题。我们把它分为五个部分依次介绍。

  “姚秦”,是经典翻译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秦朝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赢秦,第二个是符坚当政的前秦,第三个时期就是姚兴在位的后秦。这部《弥陀经》就是后秦时期翻译过来的,所以称为姚秦。在姚秦时期,有很多佛教的典故,特别是关于鸠摩罗什法师。因为跟我们修学佛法没有很大关联,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大家需要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中国佛教史。

  “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藏。经藏,是阐述明心诠性的定学妙理。律藏,是规范我们身口意三业的,属于戒学。论藏,是让我们分辨正邪,启发我们智慧的,属于慧学。所以经律论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无漏学就是出世法。我们修学佛法,就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对治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所以这是修学佛法的纲要。

  “法师”,是弘扬佛法之人。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都通称法师,其实法师不是随随便便叫的,是要真正懂法、学法、修法的人,才可以称为法师。法师细分有四种:

  第一、闻慧法师——就是能够听闻、见闻经教而得其大意,来向别人宣说者。

  第二、思慧法师——以正思维研究经典的义理,自己得到心得体会,而来传播大众者。

  第三、修慧法师——能够解行并进,不但理解佛法,而且通过自己的行持去领会了佛法的精神,真正有了修学的心得体会,把自己所修的所理解的来向大众弘扬,从而利益众生者。

  第四、实证法师——真正见到了佛性,开始断无明烦恼,证佛性的法身大士。

  所以说,法师不是随便叫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从这里可以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一位通晓三藏、实修实证的大法师,不是一般的人。

  “鸠摩罗什”。我们平时诵读的很多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像大家熟知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玄奘法师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译经家。梵语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叟。大师以少年老成而得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印度中天竺国的宰相,发起了生死之心,辞相出家。之后四处参学,至东印度龟兹国,龟兹国的国王非常欣赏他的学识,就将妹妹许配给他。皇命难违,鸠摩罗炎于是和国王的妹妹结婚了,生下了鸠摩罗什法师。法师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随母到佛寺去,看到寺院的铁钵,就随手举至头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了一个念头:我这小小年纪怎么会举起这么重的钵呢?当这个分别念头一起,就觉得钵有千金之重,再也没办法举起来了。大师就从此地悟出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大师九岁随母去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经论,后来又随须利苏摩研究大乘经典。因知小乘是不了义教,而弘扬大乘,流通正法才是究竟。毕生以弘扬大乘佛法与翻译经典为主要要务。

  大师在姚兴在位的时候,被封为国师,主持庞大的译经场,译出了大量的佛经。我们现在看到这里署名鸠摩罗什,其实这部经典并不是他一个人所翻译的。参加译经的人,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这么多人在一起翻译佛经。佛经翻译是很严谨的,有主译、副译、润色、审查、鉴定,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个佛经才能流通出去。所以这个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的。最后,谁负责的,就把谁的名字写在上面。所以经典,我们千万不能随便地去改动,不能去会集。姚兴把鸠摩罗什法师当作奇才与圣种,他看到罗什法师年岁很大,近六十岁的人了,就和大师讲道:“法师才学超众,海内无双,年岁已大,却无子嗣,难道欲令法种断绝?我有宫妃数百,想以其中二人赠送与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大师知道圣命难违,为了译经大业只能顺从,忍辱负重。从此大师也就不住僧房,住到外面去了。这件事情在当时僧界,影响很大,引起轰动。很多僧人开始对鸠摩罗什法师产生了轻慢心,也有很多人羡慕他。法师知道了这个情况随即召集大众开会。他拿了一只钵,里面盛满了缝衣针,对众僧说道:“你们如果能像我一样把一钵针全部吃下去,就可以娶妻生子”说完这句话,鸠摩罗什法师就像吃饭一样,把一钵针全部吃进肚中,然后从毛孔中,又将针一一拔出。众僧见此情景,知道鸠摩罗什法师不是一般人,此后又对法师生起无比的恭敬心。法师仍然不放心,每次升座讲经的时候,又对大众解释道:“我是被逼无奈,才娶妻生子。虽然行为如同俗人,但我的精神已经超越。譬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你们要像采莲花一样,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我的戒行有污,但是我翻译的佛经是绝对不会错的。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有违背佛意,我将来就死堕无间地狱。如果我翻译的是真实不虚的,那我将来色身火化,舌头不烂。后来大师圆寂,火化之后,真的得到了舌头舍利。舌头舍利现在就供奉在甘肃武威市的鸠摩罗什寺,寺中建有罗什大师舌舍利塔,真实不虚的事情。我们近代也有一位法师火化之后,舌头不烂,就是苏州灵岩山的法因法师,证明这个人不讲假话不打妄语。你如果一辈子不打妄语,往生之后舌头也会不烂。三寸不烂之舌大概就是出自这里。

  “译”,就是翻译的意思。

  底下我们正式进入正文。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一般的经典,我们把它分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具足六成就及经典的发起因缘。正宗分,真正显示经典的宗旨义趣,是核心部分。流通分,是讲如何能使一部经典流传后世,通达十方。上古讲经,是随文释义,没有科判。把佛经分成这三分,是东晋道安法师所为。道安法师也是一位著名的译经家。我们佛弟子出家人姓释,就是道安法师判定的。当初法师把佛经分成这三分,很多人不赞同,认为这是在分割佛经,况且当时没有大菩萨为他做验证,存在很多异议。直到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亲光菩萨所著的《佛地经论》,才发现在印度早已把佛经分成三分: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名异义同。这时大家方知道道安法师不是一般人,能够有这种先见之明把佛经分成这三分,决定是一个高人。后人尊称他为“弥天高判释道安”。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别称为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这是把序分比作人的面部。我们通常看一个人的面相,就能够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港督(上海话傻瓜)还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个善良的人还是凶恶的人,是一个念佛精进的人还是一个是非的人,从他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所以说相由心生。同样,我们一看经典的序分,就知道这部经典是大乘经典还是小乘经典,是圆顿之教还是偏真之教,是顿教还是渐教。“正宗如身,脏腑无阙。”身体部分在人身当中非常重要,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在其中。把正宗分比作人的身体部分,就是为了显现它的重要性,是佛经的核心部分。比如《弥陀经》,它的正宗分阐述了本经的核心思想——信、愿、行三资粮,也是阐述了我们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首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为地、众鸟说法、无有众苦等等,让众生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然后再劝导大众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知道了有这么好的地方,就要离开这个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娑婆世界。最后导行,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的正宗分就是讲的信愿行三资粮,教你相信、教你发愿、教你行持,到极乐世界去。“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人因为有手足,方可能够行走十方。流通分就如人的手足,要让经典流传千古,通达十方,无所障碍。这是以一人来比喻一部经典的三分。

  【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这是引用《法华经》的三分来印证初、中、后三善是按照实际内容来划分的,并非随意为之。

  智者大师,号称“东土小释迦”,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天台宗的祖师。十八岁出家,以诵持《法华经》作为他的主要修行功课。有一次去光州的大苏山,拜访慧思大师。慧思大师就和智者大师讲,当初我们一起在灵山会上共听法华,今天又遇到了实是因缘殊胜。我们看这两位大师不是一般的人啊,都是佛菩萨再来啊。慧思大师即示现普贤道场,智者大师即于此地行法华三昧,诵读法华经。当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当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就入定了。在定中看到了释迦佛还在灵山会上讲法华经,得一旋陀罗尼。所以说真正得定了,时间空间是没有障碍的了。大师随后就创立了天台宗,把如来的一代时教划分为五时八教。把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释迦佛的经典分门别类,分成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个时期。又讲了藏、通、别、圆、顿、渐、…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