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秘密、不定这八教。根据众生的根机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根性,顿渐秘密不定是度众生的方式。所以大师非常了不起,这就便于我们后学来修学佛法。他创立三止三观,一生宏扬法华,著天台三大部。享寿六十七岁,后坐脱于石城寺。
智者大师当初把《法华经》先分为三分。第一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以助无上心”处),为正宗分。其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后来大师随着证悟与讲经的深入,又将法华经分为迹、本二门,各具序正流通三分。什么是迹门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啊,他好像是一个历史人物。从他出生世间,八相成道,示现成佛,度化众生,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迹门。他在迹门当中,以一乘大法,特开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权巧方便度众生,最后又导归一乘。三乘法不是圆满究竟的,佛法没有三乘法,最终就是一乘大法。第一序品,全为迹门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本门,本的意思就是释迦佛其实早已成佛,他只是与这个世间的众生有缘,他的应化身示现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来显示释迦佛本门的功德。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乃本门发起序。其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门正宗分。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有十一品,皆为本门流通分。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个地方,是蕅益大师指出一些人对经典三分划分的不圆满之处。一般的人对经典科判,只要稍有涉及义理的地方,都把它划分到正宗分当中去。而序分与流通分就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了,形同虚设,如何能称得上初善与后善呢?一般人给弥陀经注科判,将发起序划分到正宗分当中,通序作为序分。但是蕅益大师把发起因缘也放在序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增加了序分的含金量。
┊ (序分之科目) ┊
┊ ┌丙初、标法会时处 ┌戊初、明类标数┊
┊ ┌乙初、通序┤ ┌丁初、声闻众┤戊二、表位叹德┊
┊甲初、序分┤ └丙二、引大众同闻┤丁二、菩萨众└戊三、列上首名┊
┊ └乙二、别序 └丁三、天人众 ┊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序分当中分为通序与别序。通序,就是跟其它经典一样的地方,也叫证信序。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示云,如是我闻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种,法会方得成就故。六成就也是佛法与其它外道法的区别。具足这六种条件的是佛说的,不具足的就是外道讲的。六成就分别是信、闻、时、主、处、众,缺一不可,缺了一个经典都没办法开讲。
别序,也称发起序,每部经典的发起序皆不相同。比如《楞严经》的别序,是以阿难尊者示现堕入摩登伽女的淫室作为发起序。本经以佛无问自说,向舍利弗等诸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作为发起序。
【(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通序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闻、时、主、处这前五成就。二是众成就,介绍与会大众。
【(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
如是标信顺,这是信成就。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故信成就居首。我闻标师承,这是闻成就,表明这部经典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不是辗转道听过来的。一时标机感,这是时成就。机,就是指众生的根机,他的根机成熟了,就能感召佛来为之说此殊胜的信愿念佛法门。佛标教主,指的说法之主——释迦摩尼佛,这是主成就。舍卫等标说经处,这是处成就,就是讲这部经典的地方——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详释如下。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如,即是真如。实相妙理,是诸佛菩萨证得真实之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并不是创造了这个真理,他是发现了这个真理。
佛讲这部弥陀经啊,他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自性即是实相。我们依此实相妙理信愿念佛,必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走错路的。故曰是。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实相无相,没有一个真实的我,这是破凡夫的我执思想。凡夫觉得有一个“我”,所以有我见、我慢、我贪等等颠倒梦想。实相非无我,这是破二乘执着于无我。二乘断了见思,破了我执,觉得诸法无我,但不知道佛性当中还是有一个真我的存在。阿难尊者他是古佛再来啊,他在这个地方示现的是二乘的圣人,其实他是来协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所以他来到这个世间,也要随顺俗谛,妄称假我来度化众生。但是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来,他这个假我,决定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我”。他没有我见、我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们凡夫,没有证得实相,什么事情都是以我为中心,搞自私自利。我们真正学习佛菩萨,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无我的精神。虽然有这个假相的身体,这个我,我们要借助这个假相来为你解脱,为你成就菩提而服务。
耳根,就是六根之一。根,有浮尘根与圣义根之分。浮尘根就是我们看到的四大和合的耳朵,这个耳朵的形状。圣义根的作用是把外境传导到识去分别,根无分别,识有分别。亲聆,阿难是佛的侍者,常侍奉于佛的身边,这部经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所说。圆音,就是比喻佛讲法圆融无碍,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讲人身难得,得了人身,但值佛世难啊!所以现在听经闻法障碍很多,就是我们的福报不够啊。如果佛在世的时候讲法,他有妙观察智,知道你能够听何法得度。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机会——阿弥陀佛在西方现在在说法。所以你们发信愿心求生极乐世界,到了那个地方,阿弥陀佛就在身边,听阿弥陀佛给你讲法。如空印空,能说与所听的法皆是实相,实相无相,故名空。能说所听皆是空相,故如空印空。这是闻的意思。
最早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后来是五百罗汉一起开始集结经典,由阿难尊者诵出佛的经典。当初阿难尊者升座的时候,他的样子就跟佛差不多,一样圆满。大众就出现了三个疑问:一是觉得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回来了?第二,是不是阿难尊者已经成佛了?第三,是不是他方佛来讲法了?阿难尊者惊堂木一拍,“如是我闻”,全疑皆消。所以在台上讲经的法师只要至诚心,必然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相貌会变得庄严。
【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
这是详解一时。时间不是真实法。佛讲经的时间不是指具体的某年,某月,某日。佛是三界导师,他讲法有时在天上,有时在龙宫,有时在人间。所以这个时间没办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只能用一时来代表因缘和合之时。就是众生闻法的根机成熟,以及感应说法的人来讲法。听下这部经的全部过程称为一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这是解释佛的意思。自觉,是对于凡夫而讲。凡夫不觉,迷惑颠倒,所以在六道之中不断轮回。觉他,是对于二乘圣人讲的。二乘圣人执着于空,执着于苦,所以他证得了空性以后,就住于偏证涅槃,不肯发心回来救度众生。觉行圆满,是对菩萨而讲。菩萨虽然能够自觉,也能够觉他,但是觉行不圆满。佛是三觉圆,万德俱,福报与智慧最圆满的圣人,是人天导师。这是主成就。
【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舍卫,是北憍萨罗国的都城。因为在古印度还有一个南憍萨罗国,所以为了区别,北憍萨罗国就以它的都城舍卫来命名。舍卫中文翻译成多闻,就是这个国家知识分子很多,知识渊博。也可以翻译成多有,这个国家经济很发达,有很多宝物。又翻译成丰德,这个国家的人道德品质非常好,素质很高。又翻好道,这个国家的人都有解脱之心,都想出离六道。舍卫国特别是这个都城,是那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这个国家是中印度大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胜军,可以想象波斯匿王打仗肯定是非常厉害的,常胜将军。他有个儿子叫只陀,就是我们讲的祇陀。只陀翻译成中文是战胜,太子是一次波斯匿王打完胜仗回来所生,故名只陀太子。在这个国家有一位大臣叫须达多,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大富长者,乐善好施,喜欢去救济那些孤寡贫苦之人,所以大家又称他为给孤独长者。邻国珊檀那长者的女儿要嫁给给孤独长者的儿子。有一天,须达多长者就到王舍城,珊檀那长者家去为儿子下聘礼,看到了亲家家里面在装修打扫房子,他就问珊檀那长者,你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啊?珊檀那长者告诉他,我要迎接福德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这里来弘扬佛法。须达多长者感到很奇怪,是什么样的人值得你这样用心啊,我倒要去拜见拜见。珊檀那长者就告诉他,佛陀在竹园精舍讲经说法度众生。须达多长者听了以后就决定不回家了,住在亲家家里面,第二天要到竹园精舍去拜访佛陀。他这一晚上彻夜未眠,早上天一亮就起来了,来到佛陀所在的竹园精舍。因为他不知道礼佛的仪规,天人就示现了一位信徒来带他绕佛三匝,礼佛三拜。佛陀为须达多长者讲了四谛法,须达多长者一听四谛法就证入了初果。他非常欢喜,就邀请佛陀到舍卫国去讲经说法。佛陀跟他讲,今年没空,明年也接受了瓶沙王的邀请,后年可以答应你,但是你回去要找一个场地,能够容纳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常随弟子,并且要清静。须达多长者回到舍卫国就开始寻找,找来找去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合乎佛陀的要求。须达多长者就去找祇陀太子购买他的花园。太子又不是商人,不缺钱,就不同意卖给他,并拿须达多长者开玩笑说到:“听说您家的黄金很多,你用你家的黄金把我这个花园都铺满了,我就把它卖给你”。须达多长者回去以后把仓库的黄金拖过来就把花园开始铺起来了,把自己的财产也变卖了买来黄金铺地。当要铺满的时候,底下的人就告诉了太子,须达多长者真的用黄金把花园铺满了。太子感到很奇怪,就来问须达多长者:“你为什么要买这个花园啊?”须达多长者说,我要迎请智慧福报第一的佛陀来讲经弘法度众生。太子听了长者对佛陀的介绍,说这个功德我跟你一起做吧。须达多长者不同意。太子就跟他讲,我答应把花园卖给你,但没答应把树木卖给你,只把花园给你,我把树木砍掉。况且树木砍倒了,树根这些地方还有少许的地没铺金砖。须达多长者一听,心想没有树木那还叫花园吗?没办法只好答应他一起供养佛陀了。于是祇陀太子出树,须达多长者出地。太子当然尊贵排在前面,所以这个花园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成为佛陀的讲经处,在这里讲了很多经典。我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做功德要留名啊,大概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这是处成就。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