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六▪P2

  ..續本文上一頁秘密、不定這八教。根據衆生的根機分爲藏通別圓四種根性,頓漸秘密不定是度衆生的方式。所以大師非常了不起,這就便于我們後學來修學佛法。他創立叁止叁觀,一生宏揚法華,著天臺叁大部。享壽六十七歲,後坐脫于石城寺。

  智者大師當初把《法華經》先分爲叁分。第一序品爲序分。從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以助無上心”處),爲正宗分。其後至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爲流通分。後來大師隨著證悟與講經的深入,又將法華經分爲迹、本二門,各具序正流通叁分。什麼是迹門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啊,他好像是一個曆史人物。從他出生世間,八相成道,示現成佛,度化衆生,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爲迹門。他在迹門當中,以一乘大法,特開了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法,權巧方便度衆生,最後又導歸一乘。叁乘法不是圓滿究竟的,佛法沒有叁乘法,最終就是一乘大法。第一序品,全爲迹門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共八品爲迹門正宗分。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爲迹門流通分。本門,本的意思就是釋迦佛其實早已成佛,他只是與這個世間的衆生有緣,他的應化身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度衆生,來顯示釋迦佛本門的功德。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前半,至彌勒菩薩“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乃本門發起序。其後“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門正宗分。從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盡經,有十一品,皆爲本門流通分。

  【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系非小。後人不達,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這個地方,是蕅益大師指出一些人對經典叁分劃分的不圓滿之處。一般的人對經典科判,只要稍有涉及義理的地方,都把它劃分到正宗分當中去。而序分與流通分就沒有實質性的內容了,形同虛設,如何能稱得上初善與後善呢?一般人給彌陀經注科判,將發起序劃分到正宗分當中,通序作爲序分。但是蕅益大師把發起因緣也放在序分,“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增加了序分的含金量。

  ┊   (序分之科目)    ┊

  ┊   ┌丙初、標法會時處  ┌戊初、明類標數┊

  ┊  ┌乙初、通序┤  ┌丁初、聲聞衆┤戊二、表位歎德┊

  ┊甲初、序分┤  └丙二、引大衆同聞┤丁二、菩薩衆└戊叁、列上首名┊

  ┊  └乙二、別序  └丁叁、天人衆  ┊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序分當中分爲通序與別序。通序,就是跟其它經典一樣的地方,也叫證信序。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阿難問佛,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示雲,如是我聞等,六成就者,具足六種,法會方得成就故。六成就也是佛法與其它外道法的區別。具足這六種條件的是佛說的,不具足的就是外道講的。六成就分別是信、聞、時、主、處、衆,缺一不可,缺了一個經典都沒辦法開講。

  別序,也稱發起序,每部經典的發起序皆不相同。比如《楞嚴經》的別序,是以阿難尊者示現墮入摩登伽女的淫室作爲發起序。本經以佛無問自說,向舍利弗等諸大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作爲發起序。

  【(乙)初中二:初標法會時處、二引大衆同聞。】

  通序又分爲兩大部分,一是信、聞、時、主、處這前五成就。二是衆成就,介紹與會大衆。

  【(丙)今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標說經處也。】

  如是標信順,這是信成就。佛法如大海,信爲能入,故信成就居首。我聞標師承,這是聞成就,表明這部經典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所說,不是輾轉道聽過來的。一時標機感,這是時成就。機,就是指衆生的根機,他的根機成熟了,就能感召佛來爲之說此殊勝的信願念佛法門。佛標教主,指的說法之主——釋迦摩尼佛,這是主成就。舍衛等標說經處,這是處成就,就是講這部經典的地方——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詳釋如下。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如,即是真如。實相妙理,是諸佛菩薩證得真實之理,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並不是創造了這個真理,他是發現了這個真理。

  佛講這部彌陀經啊,他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自性即是實相。我們依此實相妙理信願念佛,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會走錯路的。故曰是。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實相無相,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這是破凡夫的我執思想。凡夫覺得有一個“我”,所以有我見、我慢、我貪等等顛倒夢想。實相非無我,這是破二乘執著于無我。二乘斷了見思,破了我執,覺得諸法無我,但不知道佛性當中還是有一個真我的存在。阿難尊者他是古佛再來啊,他在這個地方示現的是二乘的聖人,其實他是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度衆生的,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他來到這個世間,也要隨順俗谛,妄稱假我來度化衆生。但是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他這個假我,決定不同于我們所認爲的這個“我”。他沒有我見、我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利益衆生。所以我們凡夫,沒有證得實相,什麼事情都是以我爲中心,搞自私自利。我們真正學習佛菩薩,就是要學習他這種無我的精神。雖然有這個假相的身體,這個我,我們要借助這個假相來爲你解脫,爲你成就菩提而服務。

  耳根,就是六根之一。根,有浮塵根與聖義根之分。浮塵根就是我們看到的四大和合的耳朵,這個耳朵的形狀。聖義根的作用是把外境傳導到識去分別,根無分別,識有分別。親聆,阿難是佛的侍者,常侍奉于佛的身邊,這部經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所說。圓音,就是比喻佛講法圓融無礙,佛以一音說妙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所以講人身難得,得了人身,但值佛世難啊!所以現在聽經聞法障礙很多,就是我們的福報不夠啊。如果佛在世的時候講法,他有妙觀察智,知道你能夠聽何法得度。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會——阿彌陀佛在西方現在在說法。所以你們發信願心求生極樂世界,到了那個地方,阿彌陀佛就在身邊,聽阿彌陀佛給你講法。如空印空,能說與所聽的法皆是實相,實相無相,故名空。能說所聽皆是空相,故如空印空。這是聞的意思。

  最早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後來是五百羅漢一起開始集結經典,由阿難尊者誦出佛的經典。當初阿難尊者升座的時候,他的樣子就跟佛差不多,一樣圓滿。大衆就出現了叁個疑問:一是覺得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回來了?第二,是不是阿難尊者已經成佛了?第叁,是不是他方佛來講法了?阿難尊者驚堂木一拍,“如是我聞”,全疑皆消。所以在臺上講經的法師只要至誠心,必然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相貌會變得莊嚴。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這是詳解一時。時間不是真實法。佛講經的時間不是指具體的某年,某月,某日。佛是叁界導師,他講法有時在天上,有時在龍宮,有時在人間。所以這個時間沒辦法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來界定,只能用一時來代表因緣和合之時。就是衆生聞法的根機成熟,以及感應說法的人來講法。聽下這部經的全部過程稱爲一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這是解釋佛的意思。自覺,是對于凡夫而講。凡夫不覺,迷惑顛倒,所以在六道之中不斷輪回。覺他,是對于二乘聖人講的。二乘聖人執著于空,執著于苦,所以他證得了空性以後,就住于偏證涅槃,不肯發心回來救度衆生。覺行圓滿,是對菩薩而講。菩薩雖然能夠自覺,也能夠覺他,但是覺行不圓滿。佛是叁覺圓,萬德俱,福報與智慧最圓滿的聖人,是人天導師。這是主成就。

  【舍衛,此雲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雲戰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雲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歎,施余未布少地。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舍衛,是北憍薩羅國的都城。因爲在古印度還有一個南憍薩羅國,所以爲了區別,北憍薩羅國就以它的都城舍衛來命名。舍衛中文翻譯成多聞,就是這個國家知識分子很多,知識淵博。也可以翻譯成多有,這個國家經濟很發達,有很多寶物。又翻譯成豐德,這個國家的人道德品質非常好,素質很高。又翻好道,這個國家的人都有解脫之心,都想出離六道。舍衛國特別是這個都城,是那個時期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這個國家是中印度大國,國王叫波斯匿王。波斯匿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勝軍,可以想象波斯匿王打仗肯定是非常厲害的,常勝將軍。他有個兒子叫只陀,就是我們講的祇陀。只陀翻譯成中文是戰勝,太子是一次波斯匿王打完勝仗回來所生,故名只陀太子。在這個國家有一位大臣叫須達多,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大富長者,樂善好施,喜歡去救濟那些孤寡貧苦之人,所以大家又稱他爲給孤獨長者。鄰國珊檀那長者的女兒要嫁給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有一天,須達多長者就到王舍城,珊檀那長者家去爲兒子下聘禮,看到了親家家裏面在裝修打掃房子,他就問珊檀那長者,你家裏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啊?珊檀那長者告訴他,我要迎接福德智慧最圓滿的佛陀到這裏來弘揚佛法。須達多長者感到很奇怪,是什麼樣的人值得你這樣用心啊,我倒要去拜見拜見。珊檀那長者就告訴他,佛陀在竹園精舍講經說法度衆生。須達多長者聽了以後就決定不回家了,住在親家家裏面,第二天要到竹園精舍去拜訪佛陀。他這一晚上徹夜未眠,早上天一亮就起來了,來到佛陀所在的竹園精舍。因爲他不知道禮佛的儀規,天人就示現了一位信徒來帶他繞佛叁匝,禮佛叁拜。佛陀爲須達多長者講了四谛法,須達多長者一聽四谛法就證入了初果。他非常歡喜,就邀請佛陀到舍衛國去講經說法。佛陀跟他講,今年沒空,明年也接受了瓶沙王的邀請,後年可以答應你,但是你回去要找一個場地,能夠容納佛陀的千二百五十常隨弟子,並且要清靜。須達多長者回到舍衛國就開始尋找,找來找去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園合乎佛陀的要求。須達多長者就去找祇陀太子購買他的花園。太子又不是商人,不缺錢,就不同意賣給他,並拿須達多長者開玩笑說到:“聽說您家的黃金很多,你用你家的黃金把我這個花園都鋪滿了,我就把它賣給你”。須達多長者回去以後把倉庫的黃金拖過來就把花園開始鋪起來了,把自己的財産也變賣了買來黃金鋪地。當要鋪滿的時候,底下的人就告訴了太子,須達多長者真的用黃金把花園鋪滿了。太子感到很奇怪,就來問須達多長者:“你爲什麼要買這個花園啊?”須達多長者說,我要迎請智慧福報第一的佛陀來講經弘法度衆生。太子聽了長者對佛陀的介紹,說這個功德我跟你一起做吧。須達多長者不同意。太子就跟他講,我答應把花園賣給你,但沒答應把樹木賣給你,只把花園給你,我把樹木砍掉。況且樹木砍倒了,樹根這些地方還有少許的地沒鋪金磚。須達多長者一聽,心想沒有樹木那還叫花園嗎?沒辦法只好答應他一起供養佛陀了。于是祇陀太子出樹,須達多長者出地。太子當然尊貴排在前面,所以這個花園就叫祇樹給孤獨園,成爲佛陀的講經處,在這裏講了很多經典。我看我們現在爲什麼做功德要留名啊,大概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這是處成就。今天就講到這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