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七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要解》。底下跟大家介紹的是來聽這部《彌陀經》的大衆,就是六成就當中的衆成就。

  【(丙)二引大衆同聞叁:初聲聞衆、二菩薩衆、叁天人衆。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從這部經的聽衆所排列的順序,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等覺菩薩位置的文殊菩薩、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怎麼會排在聲聞衆的後面呢?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世相故。聲聞衆顯出家相,剔除須發,著染色衣,出家爲僧。比丘在佛的七衆弟子當中,是排在首要位置的。“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所以對出家人出家的功德,我們要贊歎,是一切世間功德所不能比的,出家人出世的地位也不是一般世俗地位所能相提並論的。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有“沙門不敬王者”之說,就是出家的沙門不需要向王侯將相去頂禮。但反過來,王侯將相要向出家人頂禮,什麼原因呢?出家人是方外之人,不受這個世俗的禮儀去壓束。僧人應該接受世間人的頂禮供養,當然是指受過具足戒的出家比丘。現在末法時期,有一些迷惑顛倒不了解佛法的,爲了得到一些利益,向居士去谄曲,低頭哈腰,這都是不如法的。而且我們現在的居士也喜歡出家人來尊敬他、恭敬他,這都是違背佛法的。真正地,出家人有他的清高,一定要把自己的形象樹立好;在家居士一定要恭敬叁寶。

  第二、常隨從故。這些千二百五十聲聞衆,他們長期跟隨釋迦佛後面。有這麼多人跟在佛陀後面聽法,讓大衆生起聽法的信心。

  第叁、佛法賴僧傳故。佛在世的時候,佛本身就代表了佛法僧叁寶。佛自身是佛寶,講的法是法寶,他示現的出家比丘相,就是僧寶。佛滅度後,常住叁寶就變成了佛像、經典、與出家僧人。如果沒有出家僧人,那佛寶跟法寶只能變成工藝品,擺在家裏面裝飾,法寶就成爲一門學問,沒有人對它生起信心了。所以佛法的傳承要靠僧寶,如果沒有出家人的弘揚,佛法就沒有辦法延續下去了。現在一些居士看到僧團當中有點不如法的現象,會對僧團失去信心。有不如法,但是也有很多如法的。你不要去看那些不如法的,佛在世的時候也有不如法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你自己如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對一切出家僧人,哪怕就是違背戒律的,在家居士都要至誠恭敬。當然我們出家人,也要把自己的形象樹立好,出家人的職責是什麼?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弘揚佛法是我們的家務事情,利益衆生是我們的事業。不要出家以後,剃了個光頭,整天還妄想紛飛。光頭俗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那這個沒意思了,出家沒有意義了。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思考,爲什麼要出家?把這個問題要好好思考一下,出家了就要做一個如理如法的僧人,戒嗔戒躁,斷除一切世俗的妄想,把心安在道上,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出家之後還是心系世俗,身在曹營心在漢,身出家了心不出家,那不是真正出家的意義了。有些人問我,如何能使道場興旺?這個問題我也在反複地思維,我總結了一下,“四個持”通俗易懂:一諸佛菩薩要加持,二政府要支持,叁僧人要住持,四居士要護持。在這四個持當中,僧人如理如法住持好道場,最重要。你把道場住持好了,佛菩薩會來加持你,黨和政府會來支持你,居士也會來護持這個道場。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了他就成佛了,彌勒菩薩是候補佛啊,“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他爲什麼要站在聲聞衆(就是羅漢)的後面呢?我們再看大菩薩居中的原因。

  第一、相不定故。菩薩一般都是示現在家相,我們看四大名山這四位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只有地藏王菩薩顯的出家相,其他都是在家相。所以在家居士,不管你學識有多高,你都不能站在出家人的前面。有些居士覺得自己學佛很多年,會唱幾個贊子,讀誦了很多經,就瞧不起那些剛剛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從這個地方我們看出是不對的了。我們去看看《法苑珠林》,末法時期的五種亂相在裏面講得非常清晰:末法時期,白衣詐言,我解大乘,當居上首,出家人無識了,當處下座,這就是末法的表現。所以我們哪怕肚子裏面學的東西再多,真正有心修行的人他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不常隨故。這些等覺菩薩,有大慈悲心,不忍衆生在六道中受苦,要去度衆生。他也有能力去度衆生,因爲已經是斷無明煩惱的法身大士。所以爲度生故,不能常隨佛陀身邊。

  第叁、表中道義故。菩薩有智慧,不住生死。因爲他有大智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在這個世俗當中而不會被世俗所汙染。菩薩也不住涅槃,因爲有慈悲心。不忍衆生受苦,所以要去度衆生。不落有,也不落空,就是中道。居中表中道義。

  天人列後的原因如下。

  第一、世間相故。這些天人當中,雖然有些是二十八天的天主,忉利天、須焰摩天等等天的天主,就像玉皇大帝。有些是人道的衆生,福報、智慧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煩惱沒有斷的凡夫,雖然在天道,或在人道大富大貴,但是還要六道輪回。所以排于最後。

  第二、凡聖品雜故。這些天人當中,有凡夫,也有許多是大菩薩示現,品類繁多。比如前面講的須達多長者、祇陀太子,這些都是大菩薩示現。如果沒有大菩薩示現,須達多長者能把那麼多黃金拿出來鋪地嗎。這個世界,我估計一般的人是舍不得啊。

  第叁、外護職故。天人是佛陀度化的對像,但他們同時又是佛教的大護法,屬于外護。我們比丘是內護,住持佛法。我們講佛教的出家衆與在家衆,如鳥雙翼,缺一不可。內護跟外護結合在一起,佛教才能興旺發達。

  【(丁)初聲聞衆又叁:初明類標數、二表位歎德、叁列上首名。(戊)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叁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叁、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大比丘,就是受過叁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的出家衆。我們贊歎出家的功德,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呢?不是說簡單地剃個頭,穿件僧服,這就是出家人。真正的出家有叁層意思:第一、出世俗之家。好多人覺得出家人無情無義,父母親把你養這麼大,還沒有盡孝道就去出家了,沒有幫助家裏傳宗接後代。其實不然,出家是出小家爲大家,把對父母親的這種自私的愛,來對待一切衆生。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世世輪回當中,他宿世說不定就是你的父母啊。所以要把一切衆生都視爲你的父母,不但是人道的,六道當中都有可能成爲你的父母。第二、出叁界之家。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淨土法門是橫超叁界,通途法門豎出叁界。我們出家人一定要出叁界這個家,就是要出六道輪回。第叁、出煩惱之家。修學佛法就是要斷煩惱。我們的佛性爲什麼不能彰顯出來呢,就是因爲有種種的煩惱。(1)見思煩惱——凡夫執著的錯誤見解、錯誤的思想,覺得世間常樂我淨的四顛倒想。(2)塵沙煩惱。(3)無明煩惱。我們要把這叁種煩惱全部斷盡。那我們修學通途法門首先要斷見思惑,見惑斷盡才能初入聖流;見思二惑全部斷盡,就證得了羅漢果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只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叁不退啊。對于現在的衆生來講,修一般的通途法門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橫超叁界,帶業往生,多麼殊勝啊。出家就要出煩惱之家,把這些煩惱全部斷盡,就成佛了。這是出家的叁種意思。

  比丘,就是受過叁壇具足大戒的出家男衆。比丘是梵語,多含不翻,具足叁義:

  第一、乞士。(1)上乞法以資慧命。這個法什麼地方給你?法師,師父。要乞法來資自己的法身慧命。我們比丘啊,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讓自己有資本去度化衆生。(2)下乞食以資色身。在古印度,出家僧人是叁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修頭陀行。每天要出去托缽,乞食來維持這個色身,乞不到就要餓肚子。印度是以乞討爲榮,奉行苦行。佛教傳入到中國,在中國的國情,認爲乞討是比較低下的。佛教爲了要在中國傳承下去,要契機啊,所以它借鑒了本土道教的思想,做佛事道場,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大衆來供養叁寶。所以我們現在的出家人,跟佛在世古印度的那些出家人不好比。我們現在坐在這個道場裏面,不要你去乞討,但是還是不能安心修道。我們有這麼好的環境,有這麼好的條件,不用擔心四事供養的問題,爲什麼不能好好地修學呢?今生不了道,來世披毛戴角還啊。

  第二、破惡。惡就是煩惱,要用正智慧去破除一切煩惱惡。比丘一定要自己有修學,有學識,來破除一切惡知見。你自己都沒有修行,沒有學識,怎樣去教化大衆,怎樣去分辨正邪呢?現在末法時期,種種的邪惡現象都有,有很多附佛外道,打著佛教的旗號,做一些違背佛教教義的事情。有些出家人還去給人家算命看風水,去看看《佛遺教經》,“爲佛弟子,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這些行爲都是不允許的啊,佛在遺教裏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啊。但是我們到了現在這個時期,就是喜歡搞一些光怪陸離的事情,真正的佛法不肯去學習。看到經典,看到祖師大德的講解,“哎呀太深奧了”,什麼原因呢?真正的佛法到了現在是沒有人願意去學習啊,都喜歡看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德行有學識的比丘,不能自己無知,一盲引衆盲啊。出家比丘真正發起了無上菩提之心,就不會墮入世間的情愛。

  第叁、怖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