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要解》,請大家打開書本第四十六頁。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
按照天臺宗的思想,把十方刹土都分爲四土,極樂世界也不例外。四土即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亦名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土並不是阿彌陀佛分的,它是根據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以及斷煩惱的程度所分的。在四土當中,各有淨穢之相。凡聖同居土,顧名思義,在這一土當中有凡人,有聖者。“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佛在《楞嚴經》中對“濁”進行了解釋,經中講到“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投以塵土灰沙之倫,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爲濁。”這是比喻我們清淨的佛性被外面的五欲六塵染汙了。我們常講的“五濁”惡世,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一、劫濁。劫是時代,時代本身並無清濁之分,因爲衆生具足了底下四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在這一時期當中大的環境不好,稱爲劫濁。二、見濁。見是知見,我們的見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有問題。我們認爲世間常、樂、我、淨,而佛陀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在見解認識上出現了問題,這叫見濁,也就是見惑。叁、煩惱濁。是思想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因爲有了錯誤的見解,對世間的一切産生了常樂我淨的思想,就執著于世間一切的實有,想要得到,産生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就來逼迫我們的身心,煩惱濁就是思惑。四、衆生濁。因爲我們具足了錯誤的見解與思想,就導致身、口、意叁業造作種種的惡業,産生的業力就成爲輪回生死的根本,招感了五蘊有漏之身,色心二法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的,這是衆生濁。五、命濁。命是壽命,我們的生命由色心二法組合而成,心經中我們講到五蘊,就是物質上的色法和精神上的心法組合而成。如果沒有色法,八識之心就沒有依托;如果沒有心法,我們的色身會腐朽,沒有生命力,一個死人他沒有心法,這個色身就成爲屍體了,不會長久。衆生的生命(色身)是無常變化的,此起彼伏,不恒常,這就是命濁。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叁輩九品是怎麼確定的呢?就是根據五濁的輕重。五濁重者在下,感召的是穢土;五濁輕者在上,感召的是淨土。這裏淨、穢是相對而言,它這個穢土比我們娑婆世界好得不得了了,哪怕我們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得叁不退。
【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在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只是一個化城而非究竟,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等著去斷,余下來了煩惱要斷,故“有余”。它的穢土修的是析空觀,析是分析。對一切法進行分析,比如一個人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本身沒有一個獨體存在,是因緣所生法。對物質進行細分,現在研究到一切物質分到最微細的就是誇克,再微細的就是波動,這樣去分析也可以把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斷了就是阿羅漢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方便有余土。這是藏教所修的析空觀,證入方便有余土的穢土。體空觀,不壞諸法之存在而觀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大乘佛教之空觀,爲通教所修,證入方便有余土的淨土。
【實報無障礙土,次第叁觀證入者穢,一心叁觀證入者淨。】
實報莊嚴土的衆生已經把見思、塵沙煩惱斷盡,開始斷無明煩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都是法身大士,真實見到了佛性,他的自性清淨莊嚴都顯現出來了,所以叫實報莊嚴土,沒有障礙了,所以叫實報無障礙土。此土中,別教修次第叁觀:先空觀,次假觀,後中觀。先看到一切法的空相,再發起菩提心修假觀度化一切衆生,最後修中觀。可以依次斷見思、塵沙、無明,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圓教認爲一心當中就具足空、假、中叁觀,無需次第修行。次第叁觀者證入實報穢土,一心叁觀者證入實報淨土。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
常寂光淨土就是佛的境界了,是我們的老家,我們現在都想到常寂光淨土去。常、寂、光是佛的涅槃叁德,常爲法身德,寂爲解脫德,光爲般若德。此土以滿證和分證而分淨穢。斷無明煩惱的時候,從第一品無明煩惱到四十一品,已經開始分證常寂光淨土。分證者在常寂光淨土的穢土;究竟滿證者,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了,就在寂光土的淨土。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
彌陀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衆生講的,因爲我們這個世界衆生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見思惑斷盡不容易,見思煩惱沒有斷盡,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所以這裏藕益大師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我們到了凡聖同居土,可以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諸上善人是誰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阿彌陀佛是什麼地方的?常寂光淨土。也有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的聖衆。我們長期跟這些佛、大菩薩在一起,那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認識都是跟他們一樣的,所以同時又具足了上叁淨土的功德,感受到上叁土的境界。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叁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前面介紹了極樂世界的依報,這段開始介紹極樂世界正報教主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倡導正報教主之名。此地蕅益大師介紹了佛叁身的意義。身者,積聚之義,凡夫積聚業障爲身,四大五蘊和合的色身就是痛苦的根本,是有漏法。因爲有身體的存在,我們爲了滿足它的欲望,而造作殺盜淫妄酒種種的業。佛有叁身,但跟凡夫是不一樣的。一、法身。積聚理性以爲身,這是指性德,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二、報身。積聚智慧以爲身,是從修德角度講的,修德圓滿智慧顯現。叁、應化身。積聚機緣以爲身,是從利益衆生角度講的,爲了利益衆生示現種種的應化身。法身好比天上的月亮,是月亮的本體,報身好比反射的月光,化身就像水中映月,叁身本爲一體。下面從單複兩個層面對叁身分別做介紹,分析的比較細致,我們平時誦阿彌陀經覺得很簡單,它是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不用心就很難體會。
法身單,是如如理,指衆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講到“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智慧德相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在聖,成爲羅漢、菩薩、佛,這個佛性沒有增加;在凡,因爲迷惑成爲天、人、阿修羅、叁惡道衆生,佛性也沒有減少。佛性是不變的,這是如如理。諸佛菩薩證得了這個清淨佛性,他圓滿佛道。報身單,是如如智。衆生哪一天得度因緣成熟了,我們的始覺之智開始動了,開始知道要修行、要解脫、要出離輪回了,修德圓滿智慧顯現,是以智慧爲身。報身有微塵相好,我們凡夫、二乘不能看到佛的報身,只有大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報身。化身單,佛是福德智慧最圓滿的“兩足尊”,從他的法身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應化身,就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清淨莊嚴。
下面從體用兩個層面來介紹叁身。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就是前面講的衆生本來具有的清淨佛性。二、離垢妙極法身,是從修德層面講的。衆生雖然本來具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上面有無明、妄想、執著,有分別,沒有辦法顯現出來。好比在礦之金,需要提煉的過程才能得到真正的純金。要顯現出我們的佛性,我們也要修行。離垢就是要離一切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妙極,就是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對于我們修學淨土的同修,就是要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最終得到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身,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享受的實報無障的寂靜涅槃之樂,永遠離開了凡夫的分段生死,以及二乘跟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遠離兩種生死,得到清淨快樂的涅槃之樂。二、他受用報身,這是佛有慈悲心,從根本智起後得智去度化大菩薩,他起的報身爲十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真正受用,二乘凡夫是不能看見的。
化身複者,一、示生化身,佛從報身當中感受到衆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就示現經過八相成道,度化利益衆生。像釋迦牟尼佛,感覺到我們這個世界衆生學佛因緣成熟,所以示現到這個世間,就是生化身。二、應現化身,隨順因緣,沒有固定的形式示現,能夠示現聖應身和劣應身來度化衆生,甚至可以示現到畜生道、餓鬼道去度化衆生。隨類化身,就是隨九界之類,觀察到衆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去救度。
【雖辨單複叁身,實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一段義理非常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上面辨別了佛的單叁身和複叁身,怕我們不明理性,生起情執去執著叁身,所以這裏講“實非一非叁”,又怕人執著于“非一非叁”,又倒過來講“而叁而一”,上句遮了,下句再照,遮照同時就是圓融中道。從它的現象來講,還是具足而叁而一。
不縱橫,不並別者。是佛的涅槃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叁德秘密之藏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切衆生的慧命。《涅槃經》中說叁德秘密之藏猶如梵文伊字之叁點,不能把它豎起來擺布,也不能橫著擺布,也不能並在一起,也不能分散開來,否則都不成伊字。就像摩醯首羅天,面上叁只眼睛(狀排列),才成伊字。佛亦如是,解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