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昨天我們把序分學完了,今天開始進入正宗分,正宗分是經文的核心部分,請大家打開書本第四十九頁。

  (正宗分之科目)  ┌丁初、徵釋  

  ┌丙初、依報妙┴丁二、廣釋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丙二、正報妙┬丁初、徵釋名號

  │     └丁二、別釋主伴

  甲二、正宗分┤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    └丙二、特勸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甲二正宗分叁: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這是講正宗分的叁大核心內容——信、願、行叁資糧,所以彌陀經的核心就是信願行叁資糧,也是淨土法門的核心。首先,廣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啓發我們的信心。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學成就果地上的圓滿,我們的自性雖然具足了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但是我們要通過阿彌陀佛果地的清淨莊嚴才能夠啓發我們自性的莊嚴。第二,由信啓願,釋迦佛以及六方諸佛都是要勸導大衆,聞者既然知道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應該厭離娑婆,願生極樂。第叁導行,正示淨土行人要以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作爲我們的正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印光大師稱蕅益大師所著的這部彌陀要解,說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也難以超越其上,可見這部彌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師把正宗分分爲信、願、行叁科,近代圓瑛法師稱此乃千古絕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從這點可以看出,蕅益大師真的是佛來度化我們大家的。

  “信願持名,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很多人認爲淨土法門不講究智慧,只要老實念佛就行。這就是爲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實念佛之前,我們忽略了“信願”。從這部經的聽衆可以看到,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聽衆,菩薩衆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是聽衆,從這個事相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修學這樣的法門是非常講究智慧的。從信願的內涵來講,它也是講究大智慧的。明宗當中我們講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每一個信中都包含了無量的智慧。再看“願”,也具足了無量的智慧。首先講願離娑婆,如果沒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這個世間真相是怎麼一回事,你認爲它是常樂我淨,認爲一切都是恒常的,怎麼會放棄娑婆世界的一切呢?當然這個放棄不是不要,不是舍棄。如果我們沒有真智慧的引導,也許就把厭離娑婆理解成放棄的意思。現在有些人認爲,修學淨土法門要厭離娑婆,這個是消極的思想,這也是因爲缺少般若智慧啊。淨土法門講厭離娑婆,是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執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借助一切假相來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助緣。我們面對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淨土法門非但不消極,而是更積極地去生活。願生極樂,也是要有大智慧啊,這麼多佛淨土,我們爲什麼要選擇去極樂世界呢?爲什麼不選擇其它的佛淨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淨土法門的深意。所以淨土法門是智慧的法門。“行行”就是以執持六字洪名爲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兩足尊就是佛,我們具足信願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雙修。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現在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學佛學了一輩子,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最後卻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呢?蕅益大師在這裏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雖然在老實念佛,但是有沒有具足信願?能否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在于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于有沒有具足信願。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執著心在念,沒有目標的念,有什麼用。能否往生是取決于信願,我們到底有沒有“信願”念佛,大家可以扪心自問一下。蕅益大師在這裏做了一個比喻,信願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雙腳,如果沒有眼睛給我們指導方向,但有雙腳始終難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願,在這個前提下,再精進念佛,那是無比的殊勝。

   ┌戊初、徵┌己初、約能受用釋

      ┌丁初、徵釋┴戊二、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丙初、依報妙┴丁二、廣釋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丙二、正報妙┬丁初、徵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乙初分爲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徵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徵、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佛首先自問極樂名號的由來,爲底下解釋極樂世界作鋪墊。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衆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衆生”在佛經中通常有叁種解釋:(1)衆人共生之義;(2)衆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衆生;(3)經衆多之生死故名衆生。在這個地方不是這叁種意思,這裏衆生是指能夠享受極樂世界快樂的這些主體,包括從等覺以下衆生,等覺就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的大菩薩,深位菩薩。底下的聲聞、緣覺、六道衆生統統包括在內。下下品的都能夠享受極樂的快樂,何況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苦樂進行一個對照。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娑婆世界,這個名號是梵語,中文譯作“堪忍”,因爲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要能夠忍受種種的痛苦。佛經裏面告訴我們,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先釋叁苦:(1)苦苦。這是相對于極樂世界種種的樂跟娑婆世界對應的苦,比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苦,有天氣寒冷、炎熱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黴的時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這就是苦苦。(2)壞苦。這個世界也有快樂,但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我們的快樂背後往往隱含著痛苦。比如說一個人喜歡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覺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幹了,這不是要他的命嗎,喝多了就會覺得苦。再舉個例子,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些人家裏面幾代同堂,覺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倫之樂,但是這種天倫之樂背後就隱含著痛苦,也許無常一到,死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幸福的生活就徹底結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背後都隱含著痛苦,這是壞苦。(3)行苦。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像無聊、空虛,雖然不是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會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問了,既然樂與苦是相對的,那極樂世界沒有衆苦,我們怎樣知道它是快樂的呢?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相對我們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顯現出極樂世界的快樂,讓我們生起願生之心,對娑婆世界的厭離之心。

  宋代大德慈雲忏主,把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修行的難易進行了比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四十二章經》中講到人有二十難,有一條就是生值佛世難,來到這個世間能夠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有迦葉佛、釋迦佛,但是他們已經成爲過去佛離我們而去了,未來有彌勒佛,但我們等到彌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馬月了,況且我們也沒有時間去等。對于我們這些衆生來講,還是有大福報的,只要我們信願具足,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同居土今現在說法,就能夠親近到佛。所以只要你發起信心、發起願力,就必定能夠到極樂世界去親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前幾天,跟我蘇州的一位同學交流,我們現在大陸最缺少的就是講經法師。講經不是隨隨便便地講,要能夠真正地做到。能說能做是聖人,能做不能說是賢人,能說不做是騙人。講經法師少了,我們聽法的機會也就少了。如果現在的出家人都發心出來講法,那我們將會把末法扭轉成爲正法。講經說法確實不容易,所以對于一切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我們一定要贊歎。在娑婆世界我們很難聽到佛法,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衆鳥爲之說法,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你想學唯識,彌勒菩薩在那裏,彌勒菩薩是唯識學的專家,多麼殊勝啊。

  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在娑婆世界啊沒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難出來不伸手,什麼原因呢?娑婆世界的衆生我執心很強,都是在自私自利,人與人之間關系非常緊張,互相利用,特別在當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甚至在我們學佛的同修當中也有這種現象,拉幫結派人我是非,我們學佛了還去搞是非,什麼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們與惡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叁惡道的果報啊。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與諸上善人相聚一處,經過佛法的長期熏修,法喜充滿。

  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