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障礙,魔就是障礙。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把它們歸類就是外魔和內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們修學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貪、嗔、癡,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孫。現在開始學習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爲要空他的眷屬,把他的魔子魔孫拉過來成佛,所以他要來破壞。出家人受羯磨的時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輾轉相告,傳到魔王那裏他非常害怕。如果我們學佛之後還是搞貪嗔癡,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興了,還是回來做魔子魔孫了。跟外魔相比內魔更可怕,就是煩惱、昏沈、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佛弟子不用功辦道,與佛法不相應,他在那邊流淚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釋迦佛還未示現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的衆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爲沒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叁界,一直以來就隨順業力在六道之中輪轉不停。當我們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一得往生,橫截生死。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出離叁界,首先要斷見惑跟思惑,是豎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是見解上的錯誤,有五種錯誤的見解:(1)身見。對自己的身體非常執著,認爲四大五蘊和合的身體是真我,所以要維護這個身體,防止它衰老,去保養化妝美容,但是要知道這個身體總是要衰老的。(2)邊見。要麼執著于空,要麼執著于有,要麼執著于正,要麼執著于邪,這就有了對立,有對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就消除了對待,不落邊見。(3)邪見。與佛不相應、跟佛法不相應的見解都是邪見。(4)見取見。執著于自己錯誤的見解,不聽正見。(5)戒禁取見。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見。以前有一幫居士來到彌陀寺,非常發心,不到齋堂用齋了,過午不食非常令人贊歎。他們的領隊跟我介紹說,我們不但過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間煙火。我就非常納悶,不食人間煙火這是天道衆生禅悅爲食啊,後來觀察才知道,他們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就是用電飯鍋燒飯燒菜,沒有煙沒有火,這是非佛戒,就屬于戒禁取見。我們把叁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才能初入聖流,證初果。要想徹底離開叁界,還要把叁界八十一品思惑斷盡。思惑,是思想上的問題,貪、嗔、癡、慢、疑。貪什麼?財、色、名、食、睡。所謂“諸苦皆由貪欲起,不知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貪心導致的,但是由于愚癡,還不知道貪心怎麼起來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彌陀佛,想法都是跟貪嗔癡相應,跟魔在相應。爲什麼會貪,因爲癡,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點本事就開始貢高我慢,對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懷疑。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要想出離叁界是豎著出離,那必須要把見惑跟思惑統統斷盡。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有人說太難了,太難了不要緊,修學信願念佛法門不要豎著出去,橫著出世,沒有斷煩惱不要緊,只要具足信願老實念佛,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叁不退,永遠離開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在我們娑婆世界有叁惡道,極樂世界沒有,而且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大家晚上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這一天起心動念有多少在爲別人考慮的,有多少是在爲自己考慮的?你爲別人考慮的多,那你這個人必定成就,如果爲自己考慮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這是跟叁惡道相應啊。《地藏經》大家都在讀,閻浮提衆生無時無刻不在造業啊,而且所造的業惡業居多,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叁惡道。所以我們要發心,一定要這一輩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裏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叁惡道,而且不聞叁惡道之名。有些人讀了彌陀經又有疑問了,師父你說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怎麼還有鳥兒在那說法,鳥不就是畜生道的嗎?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啊,變化所現,一是要讓大衆聞法方便,二是在極樂世界沒有分別了啊,衆鳥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我們在娑婆世界爲了生計,爲了生存,雖然自己發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礙。爲了談成一筆生意,要陪客戶喝酒、娛樂,爲了升官發財行賄,種種好話說盡,逢迎拍馬,紅白喜事廣造殺業。經常碰到有些人來問我,怎麼辦?這個就是塵緣障道苦啊。到了極樂世界,不必爲了生計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谀奉承,不要去考慮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娑婆世界衆生的壽命非常短暫。在末法時期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很難成就,因爲末法衆生障深、慧淺、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門還沒有成就,乃至于即將成就,但是死魔已經來了,來世有隔胎之謎,來世還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統統作廢,得了人身,要重新再來,因爲壽命短暫啊。但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在娑婆世界修行,經常容易退失我們的初發心。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勇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叁年佛歸西天,佛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寺院裏面我們也經常看到,剛剛到寺院裏面來,勇猛精進,時間長了以後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得大乘正定聚,永無退失初發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脫,成就圓滿菩提,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學,這個成就還不是究竟佛。這麼長的時間,但是能夠成佛也非常不簡單,因爲有種種的障礙。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自力與他力相結合,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聚會一處,見聞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轉。以上是對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修學的難易進行了對比,主要目的是讓我們大衆生起往生極樂的大願心。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極樂世界的樂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有分別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同居淨土的,都是五濁很輕的衆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沒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經曆過,但是早已忘記了。住胎十月稱爲胎獄,在母親肚子裏面這十個月就是受的地獄之苦,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你看那個小孩子就哭啊,苦啊,來到這個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後沒有用了,沒有價值了,遭到親人的抛棄,社會的抛棄。吃什麼東西都沒味道了,不是這兒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動不便。老了以後我執心還越來越強了,你說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覺慧法師,躺在醫院裏面,他說我生老病都經曆過了,還有一個死苦沒經曆。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應該都有感受,四大不調非常難受。(4)死苦。這個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彌陀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經常給老菩薩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後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們不能自在往生,這種死苦佛經描述就像生龜脫殼一樣。我在靈岩山的時候,看到好幾位出家人,靈岩山的當家悟性長老,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用功辦道,不爲名聞利養,最後在寶華山傳戒,自在往生。靈岩山的養齋老和尚,也是童貞入道,一輩子精進念佛,逢人就勸念佛放生,最後預知時至。前天來的那位沙彌尼講到她熟悉養齋老和尚,說他的皮膚像小孩子一樣的,將近九十歲的人了,最後是打精進佛七預知時至往生啊,給我們生起無比的信心。我們一定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最後自在往生,如果我們現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將來以後不得好死,要明白這個道理。(5)愛別離苦。愛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到了這個世界就是因爲有情,所以佛講我們叫“有情”啊,親情、友情、愛情種種的情。相愛的人在一起很高興,但是一旦分開了呢,一個人先走路了,還有一個人哭哭啼啼的,你怎麼不把我一起帶走啊,痛苦,這個叫愛別離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個緣,這個緣是無常的,總有一天要結束,沒有永恒的愛情。(6)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有意見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來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這個與佛法不相應啊,真正的佛菩薩是圓融無礙啊,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歡喜,不會跟衆生格格不入的。我們在一起如果有對立有沖突,那就是與佛法不相應。佛法是沒有對立沒有沖突的,是不二法門。叁人同行必有我師,一切惡緣善緣都是我們學習之處。有人講了,叁人同行,其他兩個都是壞人,一個小偷一個詐騙,我向誰學去?別人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爲戒啊,所以一切惡行的知識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他不對的地方我們引以爲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當中沒有對立,跟衆生相處令一切衆生歡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喜歡上一個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歡一樣東西,自己沒有能力買,痛苦。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到最後死的時候也死不瞑目,牽挂。沒有想到極樂世界,牽挂我這一生還有一個目標沒有實現,求不得是苦啊。(8)五陰熾盛苦。五陰,色、受、想、行、識,陰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們清淨的佛性,清淨佛性不能顯現都是五陰在起作用。五陰逼迫我們的身心帶來種種的煩惱,整天妄想紛飛,欲望強烈,想東想西,繼而胡作非爲造作惡業就感召前面種種的痛苦。在這八苦裏面大家有些都親身經曆過了,應該明白,一說即通。還有無量諸苦,天冷,彌陀寺怎麼比上海還要冷這麼多呢?夏天熱是苦。我們有很多苦啊已經習以爲常,不覺得苦了。所以二乘的聖人看我們這個叁界如牢獄,看我們這些衆生猶如我們看糞坑裏面的蛆蟲,它在那種肮髒不堪的環境裏面,說不定也在爲了名聞利養在爭啊奪的,它沈浸在那種苦樂之中,一日無常到,生命就要結束了。我們人就像那個蛆蟲一樣的,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拼命地爭名奪利,最後墮落叁惡道,就是這樣的道理。明白了這樣的苦,就要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並不是要放棄它,而是借助于這些假相來成就我們往生的資糧啊。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