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种种的障碍,魔就是障碍。有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它们归类就是外魔和内魔。外魔就是欲界第六天的波旬,我们修学佛法之前,整天在搞贪、嗔、痴,都是魔王波旬的子孙。现在开始学习佛法,魔王波旬害怕了,因为要空他的眷属,把他的魔子魔孙拉过来成佛,所以他要来破坏。出家人受羯磨的时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辗转相告,传到魔王那里他非常害怕。如果我们学佛之后还是搞贪嗔痴,搞人我是非,那魔王又高兴了,还是回来做魔子魔孙了。跟外魔相比内魔更可怕,就是烦恼、昏沉、懈怠,修行懈怠都是魔障啊。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些佛弟子不用功办道,与佛法不相应,他在那边流泪啊,魔王看到了哈哈大笑。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释迦佛还未示现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就生活在黑暗之中,因为没有佛法,不知道要超越三界,一直以来就随顺业力在六道之中轮转不停。当我们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一得往生,横截生死。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要想出离三界,首先要断见惑跟思惑,是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惑,是见解上的错误,有五种错误的见解:(1)身见。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执著,认为四大五蕴和合的身体是真我,所以要维护这个身体,防止它衰老,去保养化妆美容,但是要知道这个身体总是要衰老的。(2)边见。要么执著于空,要么执著于有,要么执著于正,要么执著于邪,这就有了对立,有对立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一不二,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就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3)邪见。与佛不相应、跟佛法不相应的见解都是邪见。(4)见取见。执著于自己错误的见解,不听正见。(5)戒禁取见。持非佛戒、不符合佛教戒律的就是戒禁取见。以前有一帮居士来到弥陀寺,非常发心,不到斋堂用斋了,过午不食非常令人赞叹。他们的领队跟我介绍说,我们不但过午不食,而且不食人间烟火。我就非常纳闷,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天道众生禅悦为食啊,后来观察才知道,他们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就是用电饭锅烧饭烧菜,没有烟没有火,这是非佛戒,就属于戒禁取见。我们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才能初入圣流,证初果。要想彻底离开三界,还要把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断尽。思惑,是思想上的问题,贪、嗔、痴、慢、疑。贪什么?财、色、名、食、睡。所谓“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贪心导致的,但是由于愚痴,还不知道贪心怎么起来的,忘了自己的自性阿弥陀佛,想法都是跟贪嗔痴相应,跟魔在相应。为什么会贪,因为痴,贪不到了就嗔,稍微有一点本事就开始贡高我慢,对甚深的大法不能生起信心,怀疑。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要想出离三界是竖着出离,那必须要把见惑跟思惑统统断尽。大家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有人说太难了,太难了不要紧,修学信愿念佛法门不要竖着出去,横着出世,没有断烦恼不要紧,只要具足信愿老实念佛,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三不退,永远离开凡夫的分段生死,到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在我们娑婆世界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而且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想一想,我这一天起心动念有多少在为别人考虑的,有多少是在为自己考虑的?你为别人考虑的多,那你这个人必定成就,如果为自己考虑的多,那就是在搞自私自利,大家都很清楚这是跟三恶道相应啊。《地藏经》大家都在读,阎浮提众生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啊,而且所造的业恶业居多,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今世不能往生西方,那就到三恶道。所以我们要发心,一定要这一辈子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三恶道,而且不闻三恶道之名。有些人读了弥陀经又有疑问了,师父你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还有鸟儿在那说法,鸟不就是畜生道的吗?这个是阿弥陀佛的善巧方便啊,变化所现,一是要让大众闻法方便,二是在极乐世界没有分别了啊,众鸟就是佛。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在娑婆世界为了生计,为了生存,虽然自己发心持戒,往往被俗事障碍。为了谈成一笔生意,要陪客户喝酒、娱乐,为了升官发财行贿,种种好话说尽,逢迎拍马,红白喜事广造杀业。经常碰到有些人来问我,怎么办?这个就是尘缘障道苦啊。到了极乐世界,不必为了生计犯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去阿谀奉承,不要去考虑这些,一切是受用自在啊。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非常短暂。在末法时期修学一般的通途法门,完全仗自力很难成就,因为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可能修一般的法门还没有成就,乃至于即将成就,但是死魔已经来了,来世有隔胎之谜,来世还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哪一道,所以以前所修统统作废,得了人身,要重新再来,因为寿命短暂啊。但是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啊,一生就成就。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在娑婆世界修行,经常容易退失我们的初发心。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非常精进勇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归西天,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寺院里面我们也经常看到,刚刚到寺院里面来,勇猛精进,时间长了以后你再去看,懈怠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得大乘正定聚,永无退失初发心,退失菩提心,是不可能的。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在娑婆世界完全仗自力解脱,成就圆满菩提,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这个成就还不是究竟佛。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能够成佛也非常不简单,因为有种种的障碍。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自力与他力相结合,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聚会一处,见闻皆是佛法,一生成就不退转。以上是对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修学的难易进行了对比,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大众生起往生极乐的大愿心。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苦跟极乐世界的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有分别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同居净土的,都是五浊很轻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娑婆世界的分段生死,没有娑婆世界的八苦:(1)生苦。生苦大家都经历过,但是早已忘记了。住胎十月称为胎狱,在母亲肚子里面这十个月就是受的地狱之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你看那个小孩子就哭啊,苦啊,来到这个世界受苦啊。(2)老苦。老了以后没有用了,没有价值了,遭到亲人的抛弃,社会的抛弃。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了,不是这儿疼就是那痛的,想念佛吃不消,行动不便。老了以后我执心还越来越强了,你说苦不苦啊。(3)病苦。昨天我去看觉慧法师,躺在医院里面,他说我生老病都经历过了,还有一个死苦没经历。生毛病非常痛苦啊,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四大不调非常难受。(4)死苦。这个死苦我相信大家在弥陀寺都能够感受到,我们经常给老菩萨助念,如果得不到自在往生,最后都是非常的痛苦,真正的是不得好死啊。如果我们不能自在往生,这种死苦佛经描述就像生龟脱壳一样。我在灵岩山的时候,看到好几位出家人,灵岩山的当家悟性长老,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用功办道,不为名闻利养,最后在宝华山传戒,自在往生。灵岩山的养斋老和尚,也是童贞入道,一辈子精进念佛,逢人就劝念佛放生,最后预知时至。前天来的那位沙弥尼讲到她熟悉养斋老和尚,说他的皮肤像小孩子一样的,将近九十岁的人了,最后是打精进佛七预知时至往生啊,给我们生起无比的信心。我们一定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最后自在往生,如果我们现在跟人我是非造罪,将来以后不得好死,要明白这个道理。(5)爱别离苦。爱就是情,情不重不生娑婆。我们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情,所以佛讲我们叫“有情”啊,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的情。相爱的人在一起很高兴,但是一旦分开了呢,一个人先走路了,还有一个人哭哭啼啼的,你怎么不把我一起带走啊,痛苦,这个叫爱别离苦。大家要知道,相聚在一起是个缘,这个缘是无常的,总有一天要结束,没有永恒的爱情。(6)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有意见的人偏偏走到了一起,跟自己和不来的人一起做事非常痛苦。这个与佛法不相应啊,真正的佛菩萨是圆融无碍啊,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欢喜,不会跟众生格格不入的。我们在一起如果有对立有冲突,那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佛法是没有对立没有冲突的,是不二法门。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一切恶缘善缘都是我们学习之处。有人讲了,三人同行,其他两个都是坏人,一个小偷一个诈骗,我向谁学去?别人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啊,所以一切恶行的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不对的地方我们引以为戒,不要去犯。所以在佛法当中没有对立,跟众生相处令一切众生欢喜。(7)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喜欢上一个人追求不到,痛苦。喜欢一样东西,自己没有能力买,痛苦。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到最后死的时候也死不瞑目,牵挂。没有想到极乐世界,牵挂我这一生还有一个目标没有实现,求不得是苦啊。(8)五阴炽盛苦。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遮蔽。色心二法遮蔽了我们清净的佛性,清净佛性不能显现都是五阴在起作用。五阴逼迫我们的身心带来种种的烦恼,整天妄想纷飞,欲望强烈,想东想西,继而胡作非为造作恶业就感召前面种种的痛苦。在这八苦里面大家有些都亲身经历过了,应该明白,一说即通。还有无量诸苦,天冷,弥陀寺怎么比上海还要冷这么多呢?夏天热是苦。我们有很多苦啊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苦了。所以二乘的圣人看我们这个三界如牢狱,看我们这些众生犹如我们看粪坑里面的蛆虫,它在那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面,说不定也在为了名闻利养在争啊夺的,它沉浸在那种苦乐之中,一日无常到,生命就要结束了。我们人就像那个蛆虫一样的,也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拼命地争名夺利,最后堕落三恶道,就是这样的道理。明白了这样的苦,就要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明白了苦并不是要放弃它,而是借助于这些假相来成就我们往生的资粮啊。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