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上次讲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痛苦。在极乐世界没有怀胎十月胎狱之苦,我们只要当下发起信愿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极乐世界的莲池当中就有我们一朵莲花,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我们越精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开得越大(如果我们对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这个莲花就要枯萎了)。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业报结束以后,就能够自在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生苦,皆是莲花化生。极乐世界“但受不病不老”,这是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在这个世间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极乐世界不会生毛病,也不会衰老,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生成就,寿命等同阿弥陀佛,无量寿,所以也不会有死苦。“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这是针对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为了生计在奔波,从出生就要开始奋斗,一直奋斗到老死。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不要担心,极乐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饭,动一个念头食物就现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动一个念头,衣服就现前。在极乐世界也没有怨憎会苦,皆是诸上善人相聚,与一些大菩萨相聚。这里列举了几种娑婆世界众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其实快乐远远不止这些,所以用“等乐”概括。上面讲了娑婆世界同居土与极乐世界同居土的对比,下面继续讲其它三土的苦乐对比。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与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苦乐对比。方便有余土的众生都是断见思烦恼的。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有些是藏教众生通过修学析空观拙度证入的,有些是修学体空观巧观证入的,这些众生证入了空性,所证的空性是顽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发心出来救度众生,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就是阿罗汉果位的众生,他不愿意发愿再去救度众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修学圆教的体空观证入,即色即空,不住于偏真涅槃,而是能够发起菩提心,从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够利益众生,净佛国土,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与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主要是修学別教次第三观证入的,先空观,断见思烦恼,显一切智;次假观,断尘沙烦恼,显道种智;后中观,破无明烦恼,显一切种智。这是次第修学,有隔别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证入的,一心三观者,是在现前一念心性当中就具足空假中三观,三谛能够圆融无碍。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众生,皆是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没有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修学次第三观的隔别不融之苦,但受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乐。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段是讲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与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的苦乐对比。娑婆世界常寂光净土有分证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圆满的圆教佛。按照天台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断了十二品无明,不圆满,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渗漏,无明烦恼未尽,变异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没有能够真常不变,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极乐世界常寂光净土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无明烦恼全部断尽,断除了一切习气,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满证佛果,故受称性圆满究竟乐。上来对娑婆与极乐四土的苦乐进行了对比,底下继续强调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见思烦恼未断,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到凡圣同居土。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里重点讲信愿持名的殊胜。我们通过信愿持名,虽然未断见思烦恼,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受之乐与佛无异。因为信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能以佛的善根作为我们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为我们的福德,我们的善根福德与阿弥陀佛一样,能够享受阿弥陀佛一样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缘,又经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可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能发起往生西方之心,这就是多善根。阿弥陀佛名号是能念之心的所缘之境,这句名号具足了万德庄严,所以是多福德。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发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缘,因缘具足就能得生同居净土。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当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我们只要发起念佛成佛之心,当下其实就能圆净圆受。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下所发之觉心与佛没有两样,好比将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这滴水的特性与大海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们发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当然,我们的自性功德妙用还不及佛,因为我们的修德还没有圆满。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里是特显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殊胜。极乐世界与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胜之处不是在上三土,不在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所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为什么这样讲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讲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横具上三土,就能够跟声闻、菩萨、阿弥陀佛在一起,其它国土其它世界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我们在娑婆世界,哪里会跟这些诸大菩萨跟佛在一起。极乐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别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众生,要出离六道至少要断见思惑,我们在座的已经修学这么长时间,连最少的见惑都没有断尽,就是没有证初果。但是我们修学信愿念佛法门,只要信愿具足,烦恼没有断,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所以殊胜无比。众生闻听此法门无比欢喜,优游从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学这样一个法门也非常简单,就念一句佛号,站着念,坐着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干净的地方出声念,不干净的地方默念,所以优游自在。现在念的时候自在,将来走的时候也能够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弥陀寺这些往生的老菩萨,有几位是最后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个十八九天,他没有往生,助念的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信愿不够至诚,念佛功夫不够深。上次讲的,在灵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后都走得优游自在啊。养斋老和尚,预知时至,没有痛苦,自在往生。灵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长老在宝华山传戒当中走掉了,也没有痛苦,这个叫优游自在啊。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段描绘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殊胜,佛在这里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诸大众,极乐世界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四宝周匝围绕,所以国土叫作极乐。栏楯,就是栏杆,横木叫栏,竖木叫楯。用栏楯来庄严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线,我们娑婆世界是用围墙来庄严界畔。罗网,用来庄严虚空。行树,用来庄严陆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围至七重,上面覆盖了七宝罗网。这些栏楯跟罗网皆是金、银、琉璃、玻璃这四宝合成。在这样殊胜的依报环境中,我们就把这样的一个国土称为极乐。从表法的角度来讲,栏楯表戒,能够防非止恶。罗网表定,依此能够伏住我们的心。行树表慧,道树高远。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金、银、琉璃、玻璃表常、乐、我、净四德。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为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后面还会详细介绍。四宝,表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恒不变,是涅槃的本体。乐,指涅槃之体永远沉浸在涅槃之乐当中,能够运用自如,所以称为真乐。涅槃之体即是真我,“我”有自在义与主宰义。涅槃之体能够断灭一切污垢,于一切污垢之中不能沾染,是净。凡夫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无乐计乐,无净计净;二乘认为苦、空、无常、无我,佛用常、乐、我、净四德来对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颠倒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也就具足了佛的常乐我净这四德:与佛一样寿命无穷无尽,是常;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乐;身心自在游戏神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是自在;身心清净,外无恶缘,是净。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弥陀经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绘比较简略,依报只讲到了栏楯、罗网、行树,没有讲到宫殿楼阁,《十六观经》当中就讲得非常详细,讲到了宫殿楼阁,在我们周边,这些宫殿楼阁是谁住在里面呢?都是佛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周边全部是与佛菩萨这些清净大海众在一起。
“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刚刚讲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乐我净这四德,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缘故。外面所接触的人也皆是佛、清净大海众这些清净无为之众,这就是极乐世界的真因缘。这些真因缘都是由于我们念一句阿弥…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