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陀佛万德洪名所感召来的。四土为什么会有这些清净庄严,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清净庄严的?下面开始辨明四土修因证果。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个“此等庄严”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净庄严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学什么样的法门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胜庄严。第一、由增上善业所感。这个增上善业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大家听到这个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四种缘: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念佛成佛的亲因缘。如果能够保持净念相继,不间断,就是等无间缘。以佛号作为所缘之境,是所缘缘。念佛能够感召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被,以及诸佛菩萨的护持,就是增上缘。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含摄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为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经中告诉我们,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增上善业就是指信愿持名。

  第二、圆具五品观所感。这是天台宗圆教观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随喜。我们知道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够发心修学,修止观,天台宗的止观。二、读诵。读诵大乘经典,解其深意,帮助止观。三、解说。能够为他人解说,方便别人修学。四、兼行六度。刚刚开始修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修学止观稍微明了了,这时还是要以自修为主,兼行六度为辅,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兼行就是随喜随缘去利益众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动去行持这六度法门。修成这五品观能够降伏五住烦恼,相当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学这样的法门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讲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胜妙五尘为体。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都是因缘所生法,两土皆是靠五尘为体,娑婆世界的五尘是色声香味触,极乐世界也是靠这五尘,但是五尘差别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尘,就比如人,众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极乐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极乐世界我们身体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极乐世界所见皆是胜妙色。娑婆世界我们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聋;极乐世界有树作百千种乐,有鸟儿出和雅音,所听之声皆是胜妙声。娑婆世界环境污染,臭气熏天;极乐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宝香合成,所闻皆是胜妙香。娑婆世界,众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欢吃辣的,喜欢吃甜的,喜欢清淡的,喜欢油腻的,总是众口难调;到了极乐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厨妙味,尝到的皆是胜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换洗;极乐世界天衣着身,身体所觉皆是胜妙触。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尘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是我们心地的清净与否所感召的净秽之土。娑婆世界的众生整天跟贪嗔痴烦恼相应,所感的世界就不清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已经伏住见思惑了,不起现行,所感召的国土就是清净之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经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表明在极乐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方便有余土的修因证果。方便有余土的清净庄严是由修学即空观智与相似三观所感。第一、即空观智。不是前面讲的通教所认为的偏真之空,这是圆教的即假即中之空。通教的偏真之空是顽空,不能起作用,圆教即假即中之空能够从空出假,不住于偏空之中。第二、相似三观。相似,就是六即佛的相似即。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是利根菩萨所修之观法,认为当前一念心性之中就具足了空假中这三观。

  修学这两个法门就能够感召到方便土的妙真谛。修学藏教的析空观或者通教的体空观,就能够见到真谛,但是这里谓“妙”真谛,就不可思议了,修学圆教的一心三观,才能得到这样的妙真谛。无漏之五尘,也是所感之果。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以五尘为体,不过不同于凡圣同居土的胜妙五尘,因为方便有余土的众生已经断除见思烦恼,比凡圣同居土的心来的清净,所以感召的国土也是清净,是无漏五尘。漏,就是烦恼,所以这五尘是无见思惑所感之五尘。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段是说明实报庄严土的修因证果。实报庄严土的清净庄严主要由两方面的因行感召而来。第一、妙假观智。妙假观,非別教的次第三观,是圆教的即空即中之假观。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虽然见思烦恼已经断尽,尘沙烦恼尚未断尽,尘沙烦恼会障碍他们去度众生,所以这一土的众生还是以自修为主以度生为辅。到了实报庄严土,这些众生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已断,无明烦恼亦破,本具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就是能够从空出假,协助佛去度化众生。第二、分证三观。修学一心三观,分破无明,证入圆教分证位。破四十一品无明的时候就开始分证佛性,这些众生从破第一品无明烦恼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所感之果,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体。“妙”俗谛,就是简别次第三观所感隔别不融之俗谛,是圆教即真即中之俗谛。无尽五尘,指色声香味触中,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尘尘无尽,实报庄严土也不出这五尘。实报庄严土的众生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亦破,所感之土当然比方便有余土众生更加殊胜,是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这段是介绍常寂光净土的修因证果。常寂光净土所感之果的因行就是修学即中观智以及究竟三观。第一、即中观智。非別教次第三观的中观,是圆教即空即假之中观,此中观最为殊胜之中观。第二、究竟三观。修学一心三观,证入圆教究竟位,这个时候四十二品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佛性彻底显现,究竟圆满佛果,成为圆教的究竟佛。

  所感之果,就是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妙”中谛,简别別教相对于真俗二谛之间的但中,是圆教即真即俗的圆中。色声香味触五尘,在常寂光净土里面称为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圆融周遍,不可思议,这是常寂光净土所感之体。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是说明四土圆融无碍。上面为什么对四土的修因证果分别说明呢,就是为了让大家容易了解。《中论》讲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同居土是因缘所生法,方便有余土是即空,实报庄严土是妙假,常寂光净土是即中,这是用中论这首偈子来说明四土就是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如果按照实理来讲的话,四土庄严清净,圆融无碍,在这四土当中每一土又具足了四土。从带业往生到同居土的众生来看,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方便、实报、寂光也是因缘所生法。极乐世界唯一同居土,又横具上三土。从断见思烦恼往生方便有余土的声闻来看,一切法皆是空,则同居、实报、寂光无不是空。极乐世界唯一方便土,则横具上下三土。从断无明烦恼,证法身,往生到实报庄严土的菩萨来看,一切法都是即假,则凡圣、方便、寂光也都是即假。极乐世界唯一实报庄严土,则上下三土无不即假。从断尽无明烦恼往生到常寂光净土的佛来看,一切法即中,凡圣、方便、实报也皆是即中。极乐世界唯一常寂光净土,所以横具下三土。极乐世界每一土都能够圆具四土,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之。同居土能够圆具四土,圆融无碍。同居土的人民是代表因缘所生法,其土声闻代表即空(即空就是方便有余土),其土菩萨代表即假(即假就是实报庄严土),其土的佛代表即中(即中就是常寂光净土)。所以凡圣同居圆融无碍,极乐世界的同居土真俗中三谛能够圆融无碍,一土具足四土。因为在这一土当中有声闻(声闻就代表方便有余土),有菩萨(菩萨代表实报庄严土),有佛(佛就代表常寂光净土),所以是一土具足四土,不可限量。下文如有显理之处,皆仿此处。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藕益大师防止有人堕入情见,执理废事,故用问答形式来破除众生的这种情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土是事相,有种种的清净庄严。常寂光净土即是理体,那为什么也有五尘庄严呢,为什么也有色声香味触?有些人觉得它是理性,不应该有。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偏执于理性,忽略了事相。要知道理事不二,理由事显,事得理成。下三土的清净庄严就是常寂光净土的事相,寂光是下三土清净庄严的理性。所以常寂光净土称性五尘具足不可思议无量庄严,是诸佛究竟的依报之土。“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如果有人执著于理性,认为寂光净土只有理性,不应该具足这胜妙五尘,那真正佛的境界跟二乘的顽空就是一样的了,因为它不能显现出事相。二乘的空跟有隔别不融,常寂光净土是空有不二,圆融中道,称为真空妙有,这种空能够起作用,能够幻生万法。所以理性之无量光明全体显现即是称性胜妙五尘。以上就是四土的修因证果。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