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陀佛萬德洪名所感召來的。四土爲什麼會有這些清淨莊嚴,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這些清淨莊嚴的?下面開始辨明四土修因證果。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

  這個“此等莊嚴”就包括以下四土,首先看同居土的清淨莊嚴所感召的因,就是修學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感召同居土的殊勝莊嚴。第一、由增上善業所感。這個增上善業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我們大家聽到這個就信心百倍,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要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阿彌陀佛名號具足四種緣: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念佛成佛的親因緣。如果能夠保持淨念相繼,不間斷,就是等無間緣。以佛號作爲所緣之境,是所緣緣。念佛能夠感召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加被,以及諸佛菩薩的護持,就是增上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含攝了法藏比丘因地至果地的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能把佛的善根福德作爲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經中告訴我們,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裏增上善業就是指信願持名。

  第二、圓具五品觀所感。這是天臺宗圓教觀行五品位的修法。一、隨喜。我們知道了一切衆生本來具有佛性,就要生起修行之心,能夠發心修學,修止觀,天臺宗的止觀。二、讀誦。讀誦大乘經典,解其深意,幫助止觀。叁、解說。能夠爲他人解說,方便別人修學。四、兼行六度。剛剛開始修學有了一定的基礎,修學止觀稍微明了了,這時還是要以自修爲主,兼行六度爲輔,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兼行就是隨喜隨緣去利益衆生。五、正行六度。要主動去行持這六度法門。修成這五品觀能夠降伏五住煩惱,相當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的境界。修學這樣的法門也可以感召往生西方同居土。

  前面講的是感召往生同居土的因行,往生同居土的果就是勝妙五塵爲體。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是因緣所生法,兩土皆是靠五塵爲體,娑婆世界的五塵是色聲香味觸,極樂世界也是靠這五塵,但是五塵差別很大。娑婆世界的色塵,就比如人,衆生相是千奇百怪,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黑有白有老有小;極樂世界皆是男身,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身體都是紫磨金色,相好如佛,極樂世界所見皆是勝妙色。娑婆世界我們走在外面,噪音不停,震耳欲聾;極樂世界有樹作百千種樂,有鳥兒出和雅音,所聽之聲皆是勝妙聲。娑婆世界環境汙染,臭氣熏天;極樂世界一切之物皆以寶香合成,所聞皆是勝妙香。娑婆世界,衆生口味千奇百怪,喜歡吃辣的,喜歡吃甜的,喜歡清淡的,喜歡油膩的,總是衆口難調;到了極樂世界,所受的皆是天食,天廚妙味,嘗到的皆是勝妙味。娑婆世界冬寒夏暑,衣服要天天換洗;極樂世界天衣著身,身體所覺皆是勝妙觸。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同居土的五塵何以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就是我們心地的清淨與否所感召的淨穢之土。娑婆世界的衆生整天跟貪嗔癡煩惱相應,所感的世界就不清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衆生雖然見思惑沒有斷,但是已經伏住見思惑了,不起現行,所感召的國土就是清淨之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慈悲加被。經中“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表明在極樂世界不但是依靠自力,而且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叁觀所感,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

  這段是說明方便有余土的修因證果。方便有余土的清淨莊嚴是由修學即空觀智與相似叁觀所感。第一、即空觀智。不是前面講的通教所認爲的偏真之空,這是圓教的即假即中之空。通教的偏真之空是頑空,不能起作用,圓教即假即中之空能夠從空出假,不住于偏空之中。第二、相似叁觀。相似,就是六即佛的相似即。修學圓教的一心叁觀,即空即假即中,是利根菩薩所修之觀法,認爲當前一念心性之中就具足了空假中這叁觀。

  修學這兩個法門就能夠感召到方便土的妙真谛。修學藏教的析空觀或者通教的體空觀,就能夠見到真谛,但是這裏謂“妙”真谛,就不可思議了,修學圓教的一心叁觀,才能得到這樣的妙真谛。無漏之五塵,也是所感之果。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也是以五塵爲體,不過不同于凡聖同居土的勝妙五塵,因爲方便有余土的衆生已經斷除見思煩惱,比凡聖同居土的心來的清淨,所以感召的國土也是清淨,是無漏五塵。漏,就是煩惱,所以這五塵是無見思惑所感之五塵。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叁觀所感,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體;】

  這段是說明實報莊嚴土的修因證果。實報莊嚴土的清淨莊嚴主要由兩方面的因行感召而來。第一、妙假觀智。妙假觀,非別教的次第叁觀,是圓教的即空即中之假觀。方便有余土的衆生雖然見思煩惱已經斷盡,塵沙煩惱尚未斷盡,塵沙煩惱會障礙他們去度衆生,所以這一土的衆生還是以自修爲主以度生爲輔。到了實報莊嚴土,這些衆生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已斷,無明煩惱亦破,本具智慧德能顯現出來,就是能夠從空出假,協助佛去度化衆生。第二、分證叁觀。修學一心叁觀,分破無明,證入圓教分證位。破四十一品無明的時候就開始分證佛性,這些衆生從破第一品無明煩惱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所感之果,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所感之體。“妙”俗谛,就是簡別次第叁觀所感隔別不融之俗谛,是圓教即真即中之俗谛。無盡五塵,指色聲香味觸中,隨拈一塵皆具一切塵,塵塵無盡,實報莊嚴土也不出這五塵。實報莊嚴土的衆生已經斷除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亦破,所感之土當然比方便有余土衆生更加殊勝,是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體。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叁觀所感,以妙中谛稱性五塵爲體。】

  這段是介紹常寂光淨土的修因證果。常寂光淨土所感之果的因行就是修學即中觀智以及究竟叁觀。第一、即中觀智。非別教次第叁觀的中觀,是圓教即空即假之中觀,此中觀最爲殊勝之中觀。第二、究竟叁觀。修學一心叁觀,證入圓教究竟位,這個時候四十二品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佛性徹底顯現,究竟圓滿佛果,成爲圓教的究竟佛。

  所感之果,就是妙中谛,稱性五塵爲體。“妙”中谛,簡別別教相對于真俗二谛之間的但中,是圓教即真即俗的圓中。色聲香味觸五塵,在常寂光淨土裏面稱爲合真如自性,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圓融周遍,不可思議,這是常寂光淨土所感之體。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這段是說明四土圓融無礙。上面爲什麼對四土的修因證果分別說明呢,就是爲了讓大家容易了解。《中論》講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同居土是因緣所生法,方便有余土是即空,實報莊嚴土是妙假,常寂光淨土是即中,這是用中論這首偈子來說明四土就是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如果按照實理來講的話,四土莊嚴清淨,圓融無礙,在這四土當中每一土又具足了四土。從帶業往生到同居土的衆生來看,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方便、實報、寂光也是因緣所生法。極樂世界唯一同居土,又橫具上叁土。從斷見思煩惱往生方便有余土的聲聞來看,一切法皆是空,則同居、實報、寂光無不是空。極樂世界唯一方便土,則橫具上下叁土。從斷無明煩惱,證法身,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菩薩來看,一切法都是即假,則凡聖、方便、寂光也都是即假。極樂世界唯一實報莊嚴土,則上下叁土無不即假。從斷盡無明煩惱往生到常寂光淨土的佛來看,一切法即中,凡聖、方便、實報也皆是即中。極樂世界唯一常寂光淨土,所以橫具下叁土。極樂世界每一土都能夠圓具四土,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之。同居土能夠圓具四土,圓融無礙。同居土的人民是代表因緣所生法,其土聲聞代表即空(即空就是方便有余土),其土菩薩代表即假(即假就是實報莊嚴土),其土的佛代表即中(即中就是常寂光淨土)。所以凡聖同居圓融無礙,極樂世界的同居土真俗中叁谛能夠圓融無礙,一土具足四土。因爲在這一土當中有聲聞(聲聞就代表方便有余土),有菩薩(菩薩代表實報莊嚴土),有佛(佛就代表常寂光淨土),所以是一土具足四土,不可限量。下文如有顯理之處,皆仿此處。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藕益大師防止有人墮入情見,執理廢事,故用問答形式來破除衆生的這種情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叁土是事相,有種種的清淨莊嚴。常寂光淨土即是理體,那爲什麼也有五塵莊嚴呢,爲什麼也有色聲香味觸?有些人覺得它是理性,不應該有。這種見解是錯誤的,偏執于理性,忽略了事相。要知道理事不二,理由事顯,事得理成。下叁土的清淨莊嚴就是常寂光淨土的事相,寂光是下叁土清淨莊嚴的理性。所以常寂光淨土稱性五塵具足不可思議無量莊嚴,是諸佛究竟的依報之土。“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如果有人執著于理性,認爲寂光淨土只有理性,不應該具足這勝妙五塵,那真正佛的境界跟二乘的頑空就是一樣的了,因爲它不能顯現出事相。二乘的空跟有隔別不融,常寂光淨土是空有不二,圓融中道,稱爲真空妙有,這種空能夠起作用,能夠幻生萬法。所以理性之無量光明全體顯現即是稱性勝妙五塵。以上就是四土的修因證果。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