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上次講到娑婆世界的八苦,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痛苦。在極樂世界沒有懷胎十月胎獄之苦,我們只要當下發起信願念佛求生之心,西方極樂世界的蓮池當中就有我們一朵蓮花,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我們越精進,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花就開得越大(如果我們對念佛生不起信心,懈怠了,那這個蓮花就要枯萎了)。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業報結束以後,就能夠自在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生苦,皆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但受不病不老”,這是我們娑婆世界衆生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在這個世間受病魔的折磨非常痛苦,到了極樂世界不會生毛病,也不會衰老,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就,壽命等同阿彌陀佛,無量壽,所以也不會有死苦。“自在遊行,天食天衣”,這是針對娑婆世界的求不得苦,娑婆世界的衆生整天爲了生計在奔波,從出生就要開始奮鬥,一直奮鬥到老死。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不要擔心,極樂世界皆是天食天衣,你要想吃飯,動一個念頭食物就現前,你要想穿衣服,也只要動一個念頭,衣服就現前。在極樂世界也沒有怨憎會苦,皆是諸上善人相聚,與一些大菩薩相聚。這裏列舉了幾種娑婆世界衆生關心的一些問題,其實快樂遠遠不止這些,所以用“等樂”概括。上面講了娑婆世界同居土與極樂世界同居土的對比,下面繼續講其它叁土的苦樂對比。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方便有余土與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苦樂對比。方便有余土的衆生都是斷見思煩惱的。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衆生,有些是藏教衆生通過修學析空觀拙度證入的,有些是修學體空觀巧觀證入的,這些衆生證入了空性,所證的空性是頑空,不能起作用,也不肯發心出來救度衆生,這是娑婆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衆生,就是阿羅漢果位的衆生,他不願意發願再去救度衆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的衆生,是修學圓教的體空觀證入,即色即空,不住于偏真涅槃,而是能夠發起菩提心,從空出假,到他方世界就能夠利益衆生,淨佛國土,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與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的衆生,主要是修學別教次第叁觀證入的,先空觀,斷見思煩惱,顯一切智;次假觀,斷塵沙煩惱,顯道種智;後中觀,破無明煩惱,顯一切種智。這是次第修學,有隔別不融之苦。也有的是修學圓教的一心叁觀證入的,一心叁觀者,是在現前一念心性當中就具足空假中叁觀,叁谛能夠圓融無礙。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衆生,皆是修學圓教的一心叁觀,沒有娑婆世界實報莊嚴土修學次第叁觀的隔別不融之苦,但受叁谛圓融不可思議之樂。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這段是講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與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的苦樂對比。娑婆世界常寂光淨土有分證的別教佛,也有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按照天臺宗的思想,別教佛只斷了十二品無明,不圓滿,不究竟,所以有法身滲漏,無明煩惱未盡,變異生死未了,所得之法沒有能夠真常不變,所以尚有法性流注之苦。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已經斷除了一切煩惱,無明煩惱全部斷盡,斷除了一切習氣,理智不二,身土一如,究竟滿證佛果,故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上來對娑婆與極樂四土的苦樂進行了對比,底下繼續強調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因爲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見思煩惱未斷,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到凡聖同居土。

  【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這裏重點講信願持名的殊勝。我們通過信願持名,雖然未斷見思煩惱,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所受之樂與佛無異。因爲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即能以佛的善根作爲我們的善根,以佛的福德作爲我們的福德,我們的善根福德與阿彌陀佛一樣,能夠享受阿彌陀佛一樣的待遇,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少善根福德因緣,又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可見,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我們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發起往生西方之心,這就是多善根。阿彌陀佛名號是能念之心的所緣之境,這句名號具足了萬德莊嚴,所以是多福德。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發起往生求生之心即是因,所念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是緣,因緣具足就能得生同居淨土。所以講“圓淨四土,圓受諸樂。”當然,不一定要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才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我們只要發起念佛成佛之心,當下其實就能圓淨圓受。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下所發之覺心與佛沒有兩樣,好比將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這滴水的特性與大海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發起念佛之心,等同佛的善根福德。當然,我們的自性功德妙用還不及佛,因爲我們的修德還沒有圓滿。

  【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這裏是特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殊勝。極樂世界與十方世界相比,它的殊勝之處不是在上叁土,不在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最殊勝的就是我們所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爲什麼這樣講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講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橫具上叁土,就能夠跟聲聞、菩薩、阿彌陀佛在一起,其它國土其它世界是沒有這種現象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哪裏會跟這些諸大菩薩跟佛在一起。極樂世界四土相通,娑婆世界四土分的非常清楚,所以有隔別不融之苦。娑婆世界的衆生,要出離六道至少要斷見思惑,我們在座的已經修學這麼長時間,連最少的見惑都沒有斷盡,就是沒有證初果。但是我們修學信願念佛法門,只要信願具足,煩惱沒有斷,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已經脫離了六道輪回,所以殊勝無比。衆生聞聽此法門無比歡喜,優遊從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這樣一個法門也非常簡單,就念一句佛號,站著念,坐著念,躺下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幹淨的地方出聲念,不幹淨的地方默念,所以優遊自在。現在念的時候自在,將來走的時候也能夠自在。大家可以看到,在彌陀寺這些往生的老菩薩,有幾位是最後走得自在的?很多都不自在,助念要助念個十八九天,他沒有往生,助念的這些人都要往生了,都是走的不自在啊,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信願不夠至誠,念佛功夫不夠深。上次講的,在靈岩山的那些老和尚,最後都走得優遊自在啊。養齋老和尚,預知時至,沒有痛苦,自在往生。靈岩山的法主老和尚,悟性長老在寶華山傳戒當中走掉了,也沒有痛苦,這個叫優遊自在啊。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這段描繪了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殊勝,佛在這裏再次提醒舍利弗及諸大衆,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寶周匝圍繞,所以國土叫作極樂。欄楯,就是欄杆,橫木叫欄,豎木叫楯。用欄楯來莊嚴界畔,界畔就是分界線,我們娑婆世界是用圍牆來莊嚴界畔。羅網,用來莊嚴虛空。行樹,用來莊嚴陸地。一重行樹,一重欄楯,圍至七重,上面覆蓋了七寶羅網。這些欄楯跟羅網皆是金、銀、琉璃、玻璃這四寶合成。在這樣殊勝的依報環境中,我們就把這樣的一個國土稱爲極樂。從表法的角度來講,欄楯表戒,能夠防非止惡。羅網表定,依此能夠伏住我們的心。行樹表慧,道樹高遠。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金、銀、琉璃、玻璃表常、樂、我、淨四德。七科道品就是叁十七道品,分爲七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後面還會詳細介紹。四寶,表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常,指佛性永恒不變,是涅槃的本體。樂,指涅槃之體永遠沈浸在涅槃之樂當中,能夠運用自如,所以稱爲真樂。涅槃之體即是真我,“我”有自在義與主宰義。涅槃之體能夠斷滅一切汙垢,于一切汙垢之中不能沾染,是淨。凡夫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無樂計樂,無淨計淨;二乘認爲苦、空、無常、無我,佛用常、樂、我、淨四德來對治凡夫跟二乘的八顛倒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們也就具足了佛的常樂我淨這四德:與佛一樣壽命無窮無盡,是常;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是樂;身心自在遊戲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是自在;身心清淨,外無惡緣,是淨。

  “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彌陀經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繪比較簡略,依報只講到了欄楯、羅網、行樹,沒有講到宮殿樓閣,《十六觀經》當中就講得非常詳細,講到了宮殿樓閣,在我們周邊,這些宮殿樓閣是誰住在裏面呢?都是佛菩薩以及清淨大海衆,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周邊全部是與佛菩薩這些清淨大海衆在一起。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剛剛講過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具有常樂我淨這四德,這是自己持名念佛功德深的緣故。外面所接觸的人也皆是佛、清淨大海衆這些清淨無爲之衆,這就是極樂世界的真因緣。這些真因緣都是由于我們念一句阿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