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昨天我们把序分学完了,今天开始进入正宗分,正宗分是经文的核心部分,请大家打开书本第四十九页。
(正宗分之科目) ┌丁初、徵释
┌丙初、依报妙┴丁二、广释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丙二、正报妙┬丁初、徵释名号
│ └丁二、别释主伴
甲二、正宗分┤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 └丙二、特劝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丙初、正示无上因果
└丙二、重劝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讲正宗分的三大核心内容——信、愿、行三资粮,所以弥陀经的核心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也是净土法门的核心。首先,广陈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学成就果地上的圆满,我们的自性虽然具足了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但是我们要通过阿弥陀佛果地的清净庄严才能够启发我们自性的庄严。第二,由信启愿,释迦佛以及六方诸佛都是要劝导大众,闻者既然知道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殊胜,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那就应该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第三导行,正示净土行人要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作为我们的正行。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印光大师称蕅益大师所著的这部弥陀要解,说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也难以超越其上,可见这部弥陀要解的含金量。蕅益大师把正宗分分为信、愿、行三科,近代圆瑛法师称此乃千古绝唱,深合佛意,无人能及。从这点可以看出,蕅益大师真的是佛来度化我们大家的。
“信愿持名,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很多人认为净土法门不讲究智慧,只要老实念佛就行。这就是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原因——在老实念佛之前,我们忽略了“信愿”。从这部经的听众可以看到,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是听众,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是听众,从这个事相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修学这样的法门是非常讲究智慧的。从信愿的内涵来讲,它也是讲究大智慧的。明宗当中我们讲到,“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每一个信中都包含了无量的智慧。再看“愿”,也具足了无量的智慧。首先讲愿离娑婆,如果没有真智慧去了解娑婆世界的真相,不知道这个世间真相是怎么一回事,你认为它是常乐我净,认为一切都是恒常的,怎么会放弃娑婆世界的一切呢?当然这个放弃不是不要,不是舍弃。如果我们没有真智慧的引导,也许就把厌离娑婆理解成放弃的意思。现在有些人认为,修学净土法门要厌离娑婆,这个是消极的思想,这也是因为缺少般若智慧啊。净土法门讲厌离娑婆,是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要执著,知道它是假相,但是要借助一切假相来修真如本性,一切假相的人事物都是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助缘。我们面对这一切法要做到不著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借假修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以净土法门非但不消极,而是更积极地去生活。愿生极乐,也是要有大智慧啊,这么多佛净土,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去极乐世界呢?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佛净土呢?要有大智慧去理解净土法门的深意。所以净土法门是智慧的法门。“行行”就是以执持六字洪名为正行,持名念佛就是修福行,福慧两足尊就是佛,我们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就是在福慧双修。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同修,学佛学了一辈子,念佛念了一辈子,但是最后却不能往生,这是什么原因呢?蕅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虽然在老实念佛,但是有没有具足信愿?能否往生到极乐世界,不是在于念佛念的多少,而是在于有没有具足信愿。念佛念得再多,妄想心在念,执著心在念,没有目标的念,有什么用。能否往生是取决于信愿,我们到底有没有“信愿”念佛,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蕅益大师在这里做了一个比喻,信愿好比是眼睛,念佛好比是双脚,如果没有眼睛给我们指导方向,但有双脚始终难到目的地啊。我再重申一下,往生西方首先一定要具足信愿,在这个前提下,再精进念佛,那是无比的殊胜。
┌戊初、徵┌己初、约能受用释
┌丁初、徵释┴戊二、释┴己二、约所受用释
┌丙初、依报妙┴丁二、广释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丙二、正报妙┬丁初、徵释名号
└丁二、别释主伴
乙初分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徵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徵、二释。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佛首先自问极乐名号的由来,为底下解释极乐世界作铺垫。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众生”在佛经中通常有三种解释:(1)众人共生之义;(2)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3)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在这个地方不是这三种意思,这里众生是指能够享受极乐世界快乐的这些主体,包括从等觉以下众生,等觉就是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的大菩萨,深位菩萨。底下的声闻、缘觉、六道众生统统包括在内。下下品的都能够享受极乐的快乐,何况是上上品。下面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苦乐进行一个对照。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娑婆世界,这个名号是梵语,中文译作“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要能够忍受种种的痛苦。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先释三苦:(1)苦苦。这是相对于极乐世界种种的乐跟娑婆世界对应的苦,比如我们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有天气寒冷、炎热之苦等等。一件苦接一件苦,人倒霉的时候喝水也塞牙,苦上加苦,这就是苦苦。(2)坏苦。这个世界也有快乐,但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我们的快乐背后往往隐含着痛苦。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喝酒,叫他喝一瓶酒他觉得挺好,叫他喝十瓶、一百瓶,他不干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喝多了就会觉得苦。再举个例子,我们在这个世间,有些人家里面几代同堂,觉得非常幸福,整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这种天伦之乐背后就隐含着痛苦,也许无常一到,死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幸福的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所以在娑婆世界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背后都隐含着痛苦,这是坏苦。(3)行苦。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像无聊、空虚,虽然不是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将会招致其它的痛苦。有人要问了,既然乐与苦是相对的,那极乐世界没有众苦,我们怎样知道它是快乐的呢?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快乐是相对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而言的,才显现出极乐世界的快乐,让我们生起愿生之心,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心。
宋代大德慈云忏主,把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修行的难易进行了比较。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四十二章经》中讲到人有二十难,有一条就是生值佛世难,来到这个世间能够值遇佛在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们娑婆世界有迦叶佛、释迦佛,但是他们已经成为过去佛离我们而去了,未来有弥勒佛,但我们等到弥勒佛成佛,不知道猴年马月了,况且我们也没有时间去等。对于我们这些众生来讲,还是有大福报的,只要我们信愿具足,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定能蒙佛接引啊,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同居土今现在说法,就能够亲近到佛。所以只要你发起信心、发起愿力,就必定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亲近佛。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前几天,跟我苏州的一位同学交流,我们现在大陆最缺少的就是讲经法师。讲经不是随随便便地讲,要能够真正地做到。能说能做是圣人,能做不能说是贤人,能说不做是骗人。讲经法师少了,我们听法的机会也就少了。如果现在的出家人都发心出来讲法,那我们将会把末法扭转成为正法。讲经说法确实不容易,所以对于一切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我们一定要赞叹。在娑婆世界我们很难听到佛法,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众鸟为之说法,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你想学唯识,弥勒菩萨在那里,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专家,多么殊胜啊。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在娑婆世界啊没有真正的朋友,酒肉朋友朝朝有,困难出来不伸手,什么原因呢?娑婆世界的众生我执心很强,都是在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关系非常紧张,互相利用,特别在当今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甚至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当中也有这种现象,拉帮结派人我是非,我们学佛了还去搞是非,什么是是非?造“罪”啊(上是下非)。我们与恶友在一起,就是人我是非,那必定要感召三恶道的果报啊。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我们亲近的都是诸上善人,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与诸上善人相聚一处,经过佛法的长期熏修,法喜充满。
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