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P2

  ..續本文上一頁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安住如是叁法,爲衆生故,名入涅槃。這是佛所證的叁德秘密之藏。

  佛的叁身也如涅槃叁德,像伊字一樣很難表達,是“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離過”是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我們認識一切事物,都離不開四句: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每句當中又含四句,就是四四十六句,依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四十八句,又已生起跟未生起,就是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只要排遣開根本四句,百句的過失就自然斷絕了。“不可思議”,就是離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不能用語言文字,不能用意識心去理解佛的叁身,以及中道實相之理。

  【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

  這是從修德層面理解的。剛剛講到,這部經主要是針對我們這些衆生講的,沒有斷見思煩惱,往生極樂世界到凡聖同居土,所見的阿彌陀佛是法身、報身還是化身呢?同居淨土見到的是化身,但這個化身也是從阿彌陀佛的法身跟報身當中流露出來的。正如月亮、月光、水中月看似叁者,其實本爲一體。所以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

  【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裏重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不是過去的、未來的,是現在那裏真真實實存在的。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見到清淨大海衆,見到那殊勝莊嚴的依報環境,見到正報教主阿彌陀佛。佛講法具足四悉檀義,這裏就是用四悉檀讓我們得到真實利益。

  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真實實存在,無比殊勝,依正莊嚴,無有衆苦。我們在娑婆世界這麼長時間,知道叁苦、八苦、無量諸苦,種種的苦惱,聽到還有這麼好的地方等著我們,極樂世界黃金爲地,在我們這兒黃金相當珍貴,無有衆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這麼殊勝的環境,衆生一聽就生起歡喜心,欣求之心。

  二、爲人悉檀,得生善益。“誠語指示令專一故”,在經中,釋迦牟尼佛及六方諸佛都勸導我們要一心求生極樂世界,爲什麼叫我們專一呢?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有一個很強的劣根性,總是看著那山比這山高,心始終不定。覺得別人的地方都是好的,自己在一個地方待長了覺得這個地方不好。聽別人講彌勒淨土好,馬上又要到彌勒淨土去;聽別人講藥師琉璃淨土好,又要到藥師琉璃淨土去,最後什麼地方都得不到利益。

  叁、對治悉檀,得破惡益。“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這是給我們打預防針。末法時期有種種邪見,特別是對極樂世界的認識沒有深入理性,不理解。蕅益大師很慈悲啊,早預料到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寫出來,不讓邪見障礙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簡非乾城陽焰”,簡是簡別。乾城是乾達婆城,是海市蜃樓,虛幻不實的。極樂世界不同乾達婆城,也不是陽焰。陽焰,特別在春天,大晴天,我們在田野裏可以看到飄浮的焰,遠看像水,近看什麼東西也沒有,口渴的野鹿看到焰以爲是水,奔過去什麼也沒有,上當了。“非權現曲示”,權是權巧方便。這裏蕅益大師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唐代李通玄長者,他在華嚴經上很有見地,但對淨土法門不了解,認爲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權巧方便,接引小根性的人令其求生,這種見解是不正確的,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及曆代淨土祖師都在破斥他這個邪見。“非緣影虛妄”,就是第六意識心,緣慮心。緣慮心跟外塵接觸後,把這個影子投入在阿賴耶識裏面,舉體皆妄,它不是真實的。凡夫把第六意識心認作真心,因而覺得極樂世界在心外,這是錯誤的知見。“非保真偏但”,上面是破邪魔之見,底下破權小之見。保真,是藏教阿羅漢證得的保真涅槃。偏,是藏教偏真涅槃。保真涅槃、偏真涅槃也是化城,不究竟,沒有真實見到佛性。但,是別教但中,執著于這個中。極樂世界是圓中之妙有,非偏非但。蕅益大師防止我們落入這些邪見,提前寫出來讓我們明白,能有免疫能力。

  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圓融彰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不出我當下一念,因爲這些是自性裏面本來具有的。比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自性裏面本來就具有無量壽無量光;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自性裏面本來就具有大慈大悲;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自性裏面本來具有啊。法藏比丘在因地圓滿的修行,就彰顯了果地上的圓滿。所以我們現在求生西方,通過事相上有淨土可求,來顯現出我們的自性清淨莊嚴,從而契入中道實相之理。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所謂“佛在世時我沈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我們娑婆世界過去有迦葉佛,現在有釋迦佛,未來有彌勒佛,釋迦佛雖然稱爲現在佛,但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我們也沒有福德因緣去親近他老人家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有機緣,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邊“今現在說法”。有些人擔心,釋迦牟尼佛講彌陀經的時候,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會不會圓寂了,白念佛了?不要擔心,放一百個心,阿彌陀佛是無量壽,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他老人家成佛以來在西方極樂世界于今十劫,才十劫的時間,跟無量壽比起來太短暫了,剛剛開始。我們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將來就是極樂世界的元老。不但現在如此,將來彌勒菩薩成佛,阿彌陀佛還是今現在說法。

  【複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複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爲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阿彌陀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信、願、行。這也是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思想。整部阿彌陀經就是講的信願行,先講極樂世界如何殊勝,依正如何莊嚴,讓我們對它生起信心,然後勸導我們發願“衆生聞者應當發願”,發願之後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這個是行。不要覺得發起序就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但是它已經把信願行表現出來了。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有,有世界、有阿彌陀佛,讓我們生起信心。“有世界名曰極樂”,極樂就沒有痛苦;娑婆世界叫我們忍,是因爲有痛苦。娑婆世界是苦的,極樂世界是快樂的,這是讓我們發大願心。“有佛號阿彌陀”,我們只要念了阿彌陀佛,就得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所以衆生要力行念佛,這就是行。

  發起序中不但含有信願行,也含攝了佛法僧叁寶。“阿彌陀佛”是佛寶,“今現在說法”所說之法是法寶,聽衆“清淨大海衆”是僧寶。

  也含攝了五重玄義。佛法僧叁寶是住持叁寶之名,是序名。住持叁寶跟一體叁寶是理,相與理是同一實相,這是體,實相爲體。從實相之體,起信、起願、起行,是序宗。我們信願行具足,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阿鞞跋致,能夠見佛聞法、圓滿菩提,這就是用。淨土法門讓我們系緣唯一佛界爲所緣境者,惟念一佛,即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一真法界。凡夫的心總是向外攀緣,如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是跟佛法相應。不雜余事,把心安住在佛號上面,那其他九法界跟我們沒有關系了,都是多余的。如果我們的心跟五欲六塵相應,所感召的就是叁惡道的果報。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就是跟佛相應,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爲教相。

  發起序看起來文字雖短,但是內容很豐富。它含攝了整部彌陀經的思想,也含攝了淨土宗的思想。所以我們講佛經,包括這部要解,都是字字句句含有無量義,需要耐心地去體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