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P2

  ..续本文上一页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这是佛所证的三德秘密之藏。

  佛的三身也如涅槃三德,像伊字一样很难表达,是“离过绝非,不可思议”。“离过”是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我们认识一切事物,都离不开四句:有、空、即有即空、非有非空。每句当中又含四句,就是四四十六句,依过去、现在、未来,就是四十八句,又已生起跟未生起,就是九十六句,再加根本四句就是一百句。只要排遣开根本四句,百句的过失就自然断绝了。“不可思议”,就是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不能用语言文字,不能用意识心去理解佛的三身,以及中道实相之理。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是从修德层面理解的。刚刚讲到,这部经主要是针对我们这些众生讲的,没有断见思烦恼,往生极乐世界到凡圣同居土,所见的阿弥陀佛是法身、报身还是化身呢?同居净土见到的是化身,但这个化身也是从阿弥陀佛的法身跟报身当中流露出来的。正如月亮、月光、水中月看似三者,其实本为一体。所以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里重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是过去的、未来的,是现在那里真真实实存在的。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见到清净大海众,见到那殊胜庄严的依报环境,见到正报教主阿弥陀佛。佛讲法具足四悉檀义,这里就是用四悉檀让我们得到真实利益。

  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真实实存在,无比殊胜,依正庄严,无有众苦。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么长时间,知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种种的苦恼,听到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等着我们,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在我们这儿黄金相当珍贵,无有众苦,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么殊胜的环境,众生一听就生起欢喜心,欣求之心。

  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诚语指示令专一故”,在经中,释迦牟尼佛及六方诸佛都劝导我们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我们专一呢?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一个很强的劣根性,总是看着那山比这山高,心始终不定。觉得别人的地方都是好的,自己在一个地方待长了觉得这个地方不好。听别人讲弥勒净土好,马上又要到弥勒净土去;听别人讲药师琉璃净土好,又要到药师琉璃净土去,最后什么地方都得不到利益。

  三、对治悉檀,得破恶益。“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这是给我们打预防针。末法时期有种种邪见,特别是对极乐世界的认识没有深入理性,不理解。蕅益大师很慈悲啊,早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写出来,不让邪见障碍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信心。“简非乾城阳焰”,简是简别。乾城是乾达婆城,是海市蜃楼,虚幻不实的。极乐世界不同乾达婆城,也不是阳焰。阳焰,特别在春天,大晴天,我们在田野里可以看到飘浮的焰,远看像水,近看什么东西也没有,口渴的野鹿看到焰以为是水,奔过去什么也没有,上当了。“非权现曲示”,权是权巧方便。这里蕅益大师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唐代李通玄长者,他在华严经上很有见地,但对净土法门不了解,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权巧方便,接引小根性的人令其求生,这种见解是不正确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及历代净土祖师都在破斥他这个邪见。“非缘影虚妄”,就是第六意识心,缘虑心。缘虑心跟外尘接触后,把这个影子投入在阿赖耶识里面,举体皆妄,它不是真实的。凡夫把第六意识心认作真心,因而觉得极乐世界在心外,这是错误的知见。“非保真偏但”,上面是破邪魔之见,底下破权小之见。保真,是藏教阿罗汉证得的保真涅槃。偏,是藏教偏真涅槃。保真涅槃、偏真涅槃也是化城,不究竟,没有真实见到佛性。但,是别教但中,执著于这个中。极乐世界是圆中之妙有,非偏非但。蕅益大师防止我们落入这些邪见,提前写出来让我们明白,能有免疫能力。

  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圆融彰显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不出我当下一念,因为这些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比如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自性里面本来就具有无量寿无量光;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自性里面本来就具有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自性里面本来具有啊。法藏比丘在因地圆满的修行,就彰显了果地上的圆满。所以我们现在求生西方,通过事相上有净土可求,来显现出我们的自性清净庄严,从而契入中道实相之理。

  【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我们娑婆世界过去有迦叶佛,现在有释迦佛,未来有弥勒佛,释迦佛虽然称为现在佛,但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也没有福德因缘去亲近他老人家了。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机缘,就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边“今现在说法”。有些人担心,释迦牟尼佛讲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会不会圆寂了,白念佛了?不要担心,放一百个心,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虽然是有量的无量,但他老人家成佛以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于今十劫,才十劫的时间,跟无量寿比起来太短暂了,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将来就是极乐世界的元老。不但现在如此,将来弥勒菩萨成佛,阿弥陀佛还是今现在说法。

  【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阿弥陀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信、愿、行。这也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核心思想。整部阿弥陀经就是讲的信愿行,先讲极乐世界如何殊胜,依正如何庄严,让我们对它生起信心,然后劝导我们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愿之后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个是行。不要觉得发起序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它已经把信愿行表现出来了。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有,有世界、有阿弥陀佛,让我们生起信心。“有世界名曰极乐”,极乐就没有痛苦;娑婆世界叫我们忍,是因为有痛苦。娑婆世界是苦的,极乐世界是快乐的,这是让我们发大愿心。“有佛号阿弥陀”,我们只要念了阿弥陀佛,就得无量的寿命、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所以众生要力行念佛,这就是行。

  发起序中不但含有信愿行,也含摄了佛法僧三宝。“阿弥陀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所说之法是法宝,听众“清净大海众”是僧宝。

  也含摄了五重玄义。佛法僧三宝是住持三宝之名,是序名。住持三宝跟一体三宝是理,相与理是同一实相,这是体,实相为体。从实相之体,起信、起愿、起行,是序宗。我们信愿行具足,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阿鞞跋致,能够见佛闻法、圆满菩提,这就是用。净土法门让我们系缘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惟念一佛,即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就是一真法界。凡夫的心总是向外攀缘,如能跟阿弥陀佛相应就是跟佛法相应。不杂余事,把心安住在佛号上面,那其他九法界跟我们没有关系了,都是多余的。如果我们的心跟五欲六尘相应,所感召的就是三恶道的果报。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就是跟佛相应,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为教相。

  发起序看起来文字虽短,但是内容很丰富。它含摄了整部弥陀经的思想,也含摄了净土宗的思想。所以我们讲佛经,包括这部要解,都是字字句句含有无量义,需要耐心地去体会。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