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上一次我們講到極樂世界清淨五根對勝妙五塵的受用,今天講五根當中耳根對聲塵的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別就法音廣明。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

  彌陀經主要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衆生而講的,娑婆世界的衆生是以耳根最利,所以在此地特別用音聲來廣作佛事。十方世界的衆生五根有利有鈍,佛隨機教化。佛在《維摩诘經》菩薩行品中告訴阿難尊者,“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這是教導眼根利的衆生。有些地方是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教導身根利的衆生。也有些地方是以飲食而作佛事,教導舌根利的衆生,比如香積國衆生舌根最利,就以香飯來廣作佛事。《楞嚴經》中有“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衆生的耳根最利,所以這個地方是以音聲廣作佛事,通過講經說法能讓大衆明了佛的真實義。這就是爲什麼誦經念佛一定要念出聲音,大家要明白這個意圖,就是要利益無量的衆生。我們在力用中講到四不退,蕅益大師特舉了畢竟不退,有些衆生雖然沒有福德因緣去解脫,但是能得聞一句佛號、一句經文,也給他種下了得度的因緣。要解謂“如塗毒鼓。聞者皆喪。”像金剛種子一樣種下去了。《法華經》有“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心稱念佛號都成爲得度的種子,何況我們在這裏一心用功辦道。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以耳根最利,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誦經念佛一定要念出聲音,不但自利,而且能夠利益無量的衆生。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其實極樂攝法界機。五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極樂世界不但攝受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還攝受了他方世界無量的衆生。彌陀經中,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贊歎這樣殊勝的國土,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可見六方諸佛都教導他們的衆生求生極樂世界,在這些國土當中有些衆生耳根利,也有眼根利、舌根利、身根利的,不管哪一根利,在極樂世界全部統攝,極樂世界的五塵是相融相通的。

  壬初、鳥音法利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再次告訴舍利弗等大衆,極樂世界有很多種奇妙雜色之鳥,比如我們這個世界比較稀少的白鶴、孔雀以及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其實極樂世界遠遠不止這些鳥,“種種”說明有很多,還有一些鳥在我們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也就不舉出了。這裏例舉了一些娑婆世界比較稀少珍貴的鳥,六時之中出和雅音,常宣妙法,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是叁十七道品。衆生聞者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此而能圓會一體叁寶,圓證叁不退。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雲鹙鹭。琦禅師雲是春莺。或然。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爲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這段是介紹極樂世界的衆鳥。“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這些鳥形象與我們平時所見之鳥不同,很少見,故曰奇。能夠出和雅之音,以音聲說法,說的是叁十七道品,故曰妙。雜色,衆鳥顔色不盡相同,色彩斑斓。下面從這些鳥中列舉出娑婆世界能夠見到的六種珍稀名貴之鳥。

  白鶴,我們彌陀寺後面一塊空地經常看到白鶴鳥,立于水邊捕食魚類,顔色潔白,亭亭玉立,氣質非常高貴。孔雀,去過動物園都可以看到,孔雀開屏色彩斑斓,非常漂亮。鹦鹉,能夠學人講話,非常聰明。這叁種鳥是我們能夠經常見到的,藕益大師在《要解》裏沒有詳細地講。底下叁種鳥在我們這裏很少見,西域印度雪山才有。

  舍利,舊稱舍利,中文翻作鹙鹭,它的眼睛非常漂亮,透明雪亮。元朝楚石梵琦禅師稱此鳥爲春莺,並有詩雲“舍利即春莺。修眉漆點睛。”形容鹙鹭鳥非常美麗,眉毛修長,眼睛明亮。“或然”二字,謂藕益大師也是聽說,他也不敢確定。

  迦陵頻伽,中文翻作妙音,此鳥音聲奇妙,未出世前,在蛋殼裏就能發出美妙的聲音,超越衆鳥之音,出殼之後,其聲更是美妙,只有如來音聲才能超越其上。

  共命之鳥,有一個身體兩個頭,各有意識分別,關于共命之鳥有一個因果典故。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跟提婆達多是堂兄弟,提婆達多也追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了,但他一直蓄意謀害佛陀,那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結下這樣的冤仇呢?往昔一世,提婆達多與佛陀就是一只共命之鳥。有一天這只共命之鳥落在一棵果樹上,提婆達多睡著了,佛陀很清醒,肚子餓了,他不想影響提婆達多休息,就摘了樹上一顆果實吃掉了。吃飽之後飛走了,提婆達多醒了過來,因爲他們是一個身體,他感覺到肚子裏面有東西,就問佛剛剛你吃了什麼東西,佛陀講剛剛吃了水果,你在休息就沒有叫醒你,提婆達多就埋怨佛,說你怎麼不叫醒我一道吃呢,從此以後就懷恨在心。有一次他們又來到一顆果樹旁停下來,這次釋迦牟尼佛睡著了,提婆達多就不叫醒他,自己去享用果樹的果實,不料這棵果樹是有毒的,提婆達多吃了之後非常難受,釋迦佛就驚醒了,問他吃什麼東西了,他說我剛剛瞞著你偷吃果樹上面的果實,結果中毒了,因爲他倆是一個身體,就都死掉了。因爲這樣一段因緣,從此兩個人就結下了冤仇,冤冤相報,佛陀一直牽挂著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一直要害佛。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冤家宜解不宜結,就因爲前世這樣小小的事情,造成了他們生生世世都成爲冤家對頭。

  “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顯現出阿彌陀佛慈悲的細微之處。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個世間很多人把鳥作爲寵物來養,喜歡聽鳥的鳴叫,所以佛在此地變化這些鳥,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那些喜歡玩鳥之人,讓他們生起對極樂世界的信心,極樂世界鳥的種類特別繁多,而且非常稀奇珍貴。

  “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爲夜。”前面講過,印度把一天二十四小時分爲晝夜六時,這些鳥兒六時出音,就是在晝夜不間斷地鳴叫。娑婆世界的鳥是晝鳴夜棲,晚間需要休息,不但鳥這樣,人也如此。“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極樂世界的衆生是蓮花化生,清虛妙體,沒有睡眠之欲,整天就是用功辦道,精進修持,這也是在極樂世界成佛很快的原因之一。極樂世界的人是這樣,其鳥也在晝夜不間斷地演暢各種微妙之音,說法利益衆生。所說之法,請看下文。

  【五根等者。叁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叁十七道品大家很少聽聞,而它對于修學佛法非常關鍵。有些人認爲叁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其實它不但通小乘,也通一切大乘法。叁十七道品按照內容分爲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阿彌陀經中只講到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後四科,前面的沒有說到,但是這七科當中每一科都非常重要,不能缺少。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從這叁十七道品下手。有些人認爲,修學信願法門不要修學這叁十七道品,這是誤解。爲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念佛不得力,念佛的人最後不能自在往生,甚至不能往生,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叁十七道品,而這叁十七道品恰是包括在“信願”裏面。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如何才能有真信切願呢?就是要修學這叁十七道品。

  第一科、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娑婆世界衆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情執很重,所以叫作“有情衆生”,愛欲很強。正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看老菩薩最後往生的時候,很多都是不能放下自己最親的人,就是愛欲太強。釋迦佛臨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代表大衆去請教佛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這樣問的,佛在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涅槃後,我們依何安住?佛陀告訴阿難尊者,應依四念處安住。我們在座的佛弟子,有幾位能夠記住佛陀這些遺言的。可見四念處在修學佛法當中的重要性。爲什麼佛最後要強調四念處呢?因爲娑婆世界衆生有四顛倒想,認爲世間一切有爲法是常樂我淨,無常執常,非樂執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就是要用四念處來對治這四顛倒想。

  一、觀身不淨。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由于無明、妄想、顛倒,不但貪愛自己的身體,而且貪愛別人的身體,所以叫“愛不重不生娑婆”。要想離開娑婆,首先要離開愛欲,如何能夠離開愛欲呢?就要了解這個身體的真相是怎麼一回事情。我們非常愛護自己的身體,每天都要清洗,化妝、美容等等,但是仔細想想看,我們洗來洗去好像從來沒有把這個身體洗幹淨過,剛剛洗好,要不了多長時間又要重新洗,所以這個身體它是根本不淨。具體來講有九種不淨:(1)種子不淨。我們這個身體是由于無明、妄想、執著産生的貪愛心,感召去投胎所受生的業報身,它種子就不淨。(2)受生不淨。這個身體的由來,是由男女交歡血氣所成,阿賴耶識投入其中,是受生不淨。(3)住處不淨。在母胎當中住胎十月,這種環境肮髒不堪,吃喝拉撒全部在裏面,整天與糞尿相伴。我們在座的都經曆過這樣的胎獄,大家都忘記了。(4)食啖不淨。十月住胎,唯食母血,想想都惡心。(5)出生不淨。十月懷胎之後,出胎之處也不幹淨。(6)外相不淨。出生之後更是髒的不得了。我沒有見過…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