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上一次我们讲到极乐世界清净五根对胜妙五尘的受用,今天讲五根当中耳根对声尘的受用。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弥陀经主要是针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而讲的,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以耳根最利,所以在此地特别用音声来广作佛事。十方世界的众生五根有利有钝,佛随机教化。佛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告诉阿难尊者,“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这是教导眼根利的众生。有些地方是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教导身根利的众生。也有些地方是以饮食而作佛事,教导舌根利的众生,比如香积国众生舌根最利,就以香饭来广作佛事。《楞严经》中有“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的耳根最利,所以这个地方是以音声广作佛事,通过讲经说法能让大众明了佛的真实义。这就是为什么诵经念佛一定要念出声音,大家要明白这个意图,就是要利益无量的众生。我们在力用中讲到四不退,蕅益大师特举了毕竟不退,有些众生虽然没有福德因缘去解脱,但是能得闻一句佛号、一句经文,也给他种下了得度的因缘。要解谓“如涂毒鼓。闻者皆丧。”像金刚种子一样种下去了。《法华经》有“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散乱心称念佛号都成为得度的种子,何况我们在这里一心用功办道。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耳根最利,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诵经念佛一定要念出声音,不但自利,而且能够利益无量的众生。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极乐世界不但摄受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还摄受了他方世界无量的众生。弥陀经中,六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赞叹这样殊胜的国土,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可见六方诸佛都教导他们的众生求生极乐世界,在这些国土当中有些众生耳根利,也有眼根利、舌根利、身根利的,不管哪一根利,在极乐世界全部统摄,极乐世界的五尘是相融相通的。
壬初、鸟音法利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再次告诉舍利弗等大众,极乐世界有很多种奇妙杂色之鸟,比如我们这个世界比较稀少的白鹤、孔雀以及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其实极乐世界远远不止这些鸟,“种种”说明有很多,还有一些鸟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也就不举出了。这里例举了一些娑婆世界比较稀少珍贵的鸟,六时之中出和雅音,常宣妙法,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众生闻者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此而能圆会一体三宝,圆证三不退。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这段是介绍极乐世界的众鸟。“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这些鸟形象与我们平时所见之鸟不同,很少见,故曰奇。能够出和雅之音,以音声说法,说的是三十七道品,故曰妙。杂色,众鸟颜色不尽相同,色彩斑斓。下面从这些鸟中列举出娑婆世界能够见到的六种珍稀名贵之鸟。
白鹤,我们弥陀寺后面一块空地经常看到白鹤鸟,立于水边捕食鱼类,颜色洁白,亭亭玉立,气质非常高贵。孔雀,去过动物园都可以看到,孔雀开屏色彩斑斓,非常漂亮。鹦鹉,能够学人讲话,非常聪明。这三种鸟是我们能够经常见到的,藕益大师在《要解》里没有详细地讲。底下三种鸟在我们这里很少见,西域印度雪山才有。
舍利,旧称舍利,中文翻作鹙鹭,它的眼睛非常漂亮,透明雪亮。元朝楚石梵琦禅师称此鸟为春莺,并有诗云“舍利即春莺。修眉漆点睛。”形容鹙鹭鸟非常美丽,眉毛修长,眼睛明亮。“或然”二字,谓藕益大师也是听说,他也不敢确定。
迦陵频伽,中文翻作妙音,此鸟音声奇妙,未出世前,在蛋壳里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超越众鸟之音,出壳之后,其声更是美妙,只有如来音声才能超越其上。
共命之鸟,有一个身体两个头,各有意识分别,关于共命之鸟有一个因果典故。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提婆达多也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了,但他一直蓄意谋害佛陀,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结下这样的冤仇呢?往昔一世,提婆达多与佛陀就是一只共命之鸟。有一天这只共命之鸟落在一棵果树上,提婆达多睡着了,佛陀很清醒,肚子饿了,他不想影响提婆达多休息,就摘了树上一颗果实吃掉了。吃饱之后飞走了,提婆达多醒了过来,因为他们是一个身体,他感觉到肚子里面有东西,就问佛刚刚你吃了什么东西,佛陀讲刚刚吃了水果,你在休息就没有叫醒你,提婆达多就埋怨佛,说你怎么不叫醒我一道吃呢,从此以后就怀恨在心。有一次他们又来到一颗果树旁停下来,这次释迦牟尼佛睡着了,提婆达多就不叫醒他,自己去享用果树的果实,不料这棵果树是有毒的,提婆达多吃了之后非常难受,释迦佛就惊醒了,问他吃什么东西了,他说我刚刚瞒着你偷吃果树上面的果实,结果中毒了,因为他俩是一个身体,就都死掉了。因为这样一段因缘,从此两个人就结下了冤仇,冤冤相报,佛陀一直牵挂着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一直要害佛。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冤家宜解不宜结,就因为前世这样小小的事情,造成了他们生生世世都成为冤家对头。
“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显现出阿弥陀佛慈悲的细微之处。阿弥陀佛知道我们这个世间很多人把鸟作为宠物来养,喜欢听鸟的鸣叫,所以佛在此地变化这些鸟,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那些喜欢玩鸟之人,让他们生起对极乐世界的信心,极乐世界鸟的种类特别繁多,而且非常稀奇珍贵。
“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前面讲过,印度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为昼夜六时,这些鸟儿六时出音,就是在昼夜不间断地鸣叫。娑婆世界的鸟是昼鸣夜栖,晚间需要休息,不但鸟这样,人也如此。“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莲花化生,清虚妙体,没有睡眠之欲,整天就是用功办道,精进修持,这也是在极乐世界成佛很快的原因之一。极乐世界的人是这样,其鸟也在昼夜不间断地演畅各种微妙之音,说法利益众生。所说之法,请看下文。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三十七道品大家很少听闻,而它对于修学佛法非常关键。有些人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其实它不但通小乘,也通一切大乘法。三十七道品按照内容分为七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弥陀经中只讲到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后四科,前面的没有说到,但是这七科当中每一科都非常重要,不能缺少。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从这三十七道品下手。有些人认为,修学信愿法门不要修学这三十七道品,这是误解。为什么现在念佛的人念佛不得力,念佛的人最后不能自在往生,甚至不能往生,其原因就是忽略了三十七道品,而这三十七道品恰是包括在“信愿”里面。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得生与否全由信愿,如何才能有真信切愿呢?就是要修学这三十七道品。
第一科、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娑婆世界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执很重,所以叫作“有情众生”,爱欲很强。正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看老菩萨最后往生的时候,很多都是不能放下自己最亲的人,就是爱欲太强。释迦佛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代表大众去请教佛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佛在世时,我们依佛安住,佛涅槃后,我们依何安住?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应依四念处安住。我们在座的佛弟子,有几位能够记住佛陀这些遗言的。可见四念处在修学佛法当中的重要性。为什么佛最后要强调四念处呢?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有四颠倒想,认为世间一切有为法是常乐我净,无常执常,非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就是要用四念处来对治这四颠倒想。
一、观身不净。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由于无明、妄想、颠倒,不但贪爱自己的身体,而且贪爱别人的身体,所以叫“爱不重不生娑婆”。要想离开娑婆,首先要离开爱欲,如何能够离开爱欲呢?就要了解这个身体的真相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们非常爱护自己的身体,每天都要清洗,化妆、美容等等,但是仔细想想看,我们洗来洗去好像从来没有把这个身体洗干净过,刚刚洗好,要不了多长时间又要重新洗,所以这个身体它是根本不净。具体来讲有九种不净:(1)种子不净。我们这个身体是由于无明、妄想、执著产生的贪爱心,感召去投胎所受生的业报身,它种子就不净。(2)受生不净。这个身体的由来,是由男女交欢血气所成,阿赖耶识投入其中,是受生不净。(3)住处不净。在母胎当中住胎十月,这种环境肮脏不堪,吃喝拉撒全部在里面,整天与粪尿相伴。我们在座的都经历过这样的胎狱,大家都忘记了。(4)食啖不净。十月住胎,唯食母血,想想都恶心。(5)出生不净。十月怀胎之后,出胎之处也不干净。(6)外相不净。出生之后更是脏的不得了。我没有见过…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