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六 精進品▪P5

  ..續本文上一頁衰敗空棄,而蛇卻再叁轉生爲同類,一直牢牢纏繞金瓶不放。

  數萬年飛逝而去,當此蛇最後一次轉生爲毒蛇時不禁心中暗想:我過去如此貪執此金瓶才致相貌這般醜陋,多生累世以蛇形存世,如今真應該供養殊勝福田。想到這裏,它就爬至路邊呼喚路人。結果當一人路經此處時隱約聽到有蛇聲召喚自己,但他只聞其聲、未見其形。再仔細一聽,只聞得蛇聲陣陣:“請至我面前。”那人這回方才找到聲音出處,他膽戰心驚地說:“你乃惡性衆生,我怎敢到你身邊,你若咬我一口,我可如何是好?”

  毒蛇安慰他說:“我若殺你,你就是不過來我也會殺害你。”那人只得戰戰兢兢來至毒蛇前,毒蛇向他表白道:“我有一金瓶,欲令你以之積福累德,如做不到則我定咬齧你無疑。”過路人連忙回答:“我當然可以做到。”毒蛇就說出了自己想法:“請替我將金瓶供齋與僧衆,供齋當日,我亦欲親往觀瞻,到時你應來接我同去。”這人便按毒蛇吩咐將金瓶供養與僧衆,並講明事情原委。

  供齋當天,此人手提口袋來到毒蛇面前,毒蛇非常高興地鑽入口袋,那人便背著口袋向寺廟進發。途中遇到一人,此人連續問過叁遍“你從何處而來”,但背蛇者根本就不予答理。毒蛇怒火頓然生起,它心想:別人連問叁次,你這人爲何不作答?生起嗔心後,它便想施放毒氣。不過轉念又想到:此人在幫我積累福德,我實不應將其殺害,不但要寬恕他,更應向其忏悔我生嗔之過。于是它便要求背自己之人在一寂靜地停下來,並將自己放于地上,然後向他忏悔道:“我剛才竟對你心生嗔恨,現在我向你真誠忏悔。”

  忏悔後又繼續行走,終于到達僧衆住處。僧衆此時正接受應供,背蛇者也將鮮花、食物供奉上去。毒蛇內心喜悅非常,它立即對僧衆生出信心,並恭敬觀望他們。僧人們應供完畢後就開始給毒蛇宣講佛法,毒蛇喜悅更是無法言表,它將剩余六金瓶也一並供養。毒蛇後來安然離世,並以此福德而轉生叁十叁天。

  當時之背蛇者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

  猴王不忘下屬

  久遠之前,于吉祥雪山山腳下,長有一片藥材豐富之森林,釋迦牟尼佛當時變現爲一只猴王。森林中有一烈卓達大樹,枝繁葉茂、氣味芬馥。猴王住于樹下時,發現一根樹枝已彎入水裏,而此時衆多猴子正爭相覓食水果。猴王頗富遠見,它害怕彎入水中樹枝日後會爲猴群帶來違緣,便深感應先將此樹所結果實吃光,于是它就對衆猴子說道:“我們應首先采摘此樹果實,其余果樹待日後慢慢享用不遲。”猴子們就開始吞食此樹果實。

  此時枝條上有一顆果實尚未成熟,螞蟻就搬來很多樹葉覆蓋在水果上,結果衆猴均未發現這漏網之果。一段時間過後,此果漸漸成熟,味道鮮美時自然落入水中。果實沿河漂流,而河水下遊有一國王,國王妃子當時正好在河邊沐浴。王妃突然聞到一股芬芳香味,她尋香而去,結果發現了上遊漂來的這顆果實。她將此果從河中撈出來後一聞,頓覺氣味芳香無比。王妃將它供養給國王,國王一嘗喜不自勝,他竟想:只要能吃到此種果實,失去王位都不覺可惜。既然果實是從上遊漂來,想必上遊一定生長有果樹,我一定要找到果樹,這樣才可長期享用,這果味、形色實在妙不可言。

  國王即刻便率領軍隊逆流而上,到達森林中後終于發現了此棵果樹。當大隊人馬漸漸靠攏之時,成千上萬只猴子竟竄出來搶奪果實。國王非常生氣,立即命令手下將這些猴子統統殺死。衆人馬上搬起石塊、拿起兵器准備將群猴一網打盡。當國王大軍氣勢洶洶、劍拔弩張之時,猴子開始遭受大恐怖折磨,它們全都戰栗不安、痛苦萬分。猴王見到衆猴所受痛苦後悲心大起,它爬上果樹頂梢並向北方如飛鳥一般縱身一躍,結果竟攀上山岩邊一根藤條。它將藤條一端拴在自己腳上,然後再跳躍回果樹上,用手抓緊果樹,腳部又依藤條與對面山崖連接起來。猴王此刻則命令所有猴子從自己身上向藤條那端躍進,最終猴群無一例外全都踩著猴王身體躲過國王追殺。盡管它自己已遍體鱗傷、體力難支,但心態卻恒時穩固、毫無後悔之意。

  看到猴王以此種方式解脫所有猴子恐怖急難,國王與眷屬深感稀有。他們皆認爲猴王不僅聰明智慧,更能不顧自己身命,恒以悲心利益他衆,此種作爲真乃難能可貴。國王于是命令身邊人說:“猴王爲其它猴子生命安全竟能以身相救,但恐它自己身體已近崩潰極限,因長時間爲衆猴做橋梁,它已身力衰竭、無法挪動。我現欲在它身下墊些衣物,你們同時用箭射向藤條、樹枝,務必將其射斷,那時它自會跌落。”

  衆人依王所言衆箭齊發,最終將藤條與樹枝射斷,猴王終于跌落到國王所備衣物上。因猴王身體早已傷痕累累。精疲力竭,它一落下後便昏死過去。國王將其置于柔軟墊子上,以藥物精心清洗創傷,猴王不久即清醒過來。

  國王對它說道:“你舍棄自己生命,以悲心布施身體作爲橋梁讓其它猴子通過,這樣行事對自己有何利益?這些猴子安危與你又有何幹系?”

  猴王回答說:“這些猴子皆聽我吩咐,認我爲國王,我亦將它們當成兒子一般看待。爲利益它們,我才甘願如此行事。我們友好共處,共同轉生爲猴子同類,長期集體生活後,我們已如親友一樣和睦。”國王再次深感稀有,他又問猴王“如果大臣對國王如是作爲當然再好不過,但國王對屬下如此行事恐不應理。爲自己利益著想,何苦要毀壞自己身體?”猴王耐心對國王開導道:“大國王,世間雖有這種說法,但此等觀點皆來源自惡劣論典,我亦了知此等論典。與我們關系不甚融洽之衆生,當他們遭遇痛苦時,舍棄他們都令人無法忍受;而與自己長期友好相處、對自己恭敬有加、關系如同親友一般之衆生,更不必多言。”猴王又趁勢將自己如何疼愛猴子、如何攀上藤條之經過向國王講述一番。

  國王不覺對猴王所言所行生起歡喜心,他說道:“你舍棄自己安樂,承擔別人痛苦,這樣做來,你自己又能獲得何種功德?”猴王回答說:“我身雖傷痕累累,而我同類卻因之而得解脫、拯救,它們對我從內心恭敬就已是對我最大報恩。我再苦再痛也無不喜悅之情緒,就算我因此而死,我也高興快慰,因我已擁有清淨名聲、國王亦對我贊歎、我又獲事業無畏懼功德。國王你應明白了知,無悲心之人斷不會獲得如此功德,他們只能得到與之相反之過失。此等衆生除感受燃燒地獄之痛外別無去處,國王實在應該聽從我教導,以佛法護持國政。你對眷屬與無依無靠衆生應似父親待兒一般饒益他們,盡量增上法政、積累福德,令今生來世快樂幸福。”

  國王對猴王自此更是信心大增,而猴王也于死後轉生善趣。

  寶喜以身滿衆生願

  久遠之前,鹿野苑中有一梵施國王,財富圓滿,如理如法主持國政。當時有一商主名爲寶,財富廣積猶如多聞天子一般。釋迦牟尼佛那時轉生爲他兒子,莊嚴善妙,名爲寶喜。寶喜精通一切文字、觀察法,智慧超群,又具深廣悲心,性喜布施。他將父親財産盡量布施與可憐衆生,當父親去世後,梵施國王就封其爲大商主。

  大商主繼續經營買賣、行廣大布施,隨後他想到:父親財富當然屬于父親所有,我用他財産布施並非本事,亦非稀有,我應自己積累福德,力爭憑自身實力布施。于是他便廣爲宣布:“有誰欲與我同去大海取寶?有誰欲當我保镖及種種隨員?願意同去者請做好准備。”不久即有五百人應召而來,大商主便將炊事員、調解爭執者、管理財務者、舀水者、觀察者等衆人全部帶往海邊。

  大商主先派人贊歎入大海、得如意寶之功德,結果許多人紛紛湧上商船,以致船載過量無法行走;他接著又派人宣說海上風險,諸如會遇到食人魚、巨浪、漩渦、鯨魚、海盜、飓風、強盜等等群魔危害,告訴衆人說凡不顧惜自己生命、不顧及親友態度者均可登船。因人中本來就英勇者少、懦夫居多,結果大多數人又下船回家。

  將出海航行所可能遭遇之危險連說叁遍,並依次砍斷叁條纜繩後,寶喜等人所乘商船便似離弦之箭一般飛速駛向大海深處。等衆人到達寶洲後,觀察者交代說:“寶洲裏有相似如意寶,也有真正如意寶,諸位在取寶時一定要審慎觀察,取精去粗、取真去僞。此寶洲尚有共命羅刹女,極易誘惑男子,大家務必提起高度戒備。另外,能致人陶醉、暈眩之果實,若食之則要連續昏迷七天。諸如此類危險,我等皆需提防。七日之內,非人尚允許我等駐留,七日後則必須離開。七日後諸位將不會成辦任何事,狂風肆虐時會將大家刮向別處。”

  衆人均依觀察者所言小心翼翼、抓緊探寶,並紛紛找到真正珍寶,大家將所獲寶藏堆放于船艙中就開始返航。待他們順利抵達贍部洲後,寶喜終于得以按其意願廣行布施。

  商主寶喜即如是先後六次前往大海取寶,並依所得珍寶于鹿野苑城中廣行布施。此時有另外地方之五名商主,多次前往大海都遭遇衆多違緣,船只損害、所欲成辦之事無一成功。他們不覺心下思量道:都雲寶喜商主福德深厚、人人稱歎,若能依其福德力護佑,我等事業想必定可成辦。于是他們便向寶喜請求幫助,寶喜爲難說道:“按常規來講,一人若七次前往大海恐非吉祥,因船只可能受損。我如第七次出海,未必能順利返回。不過眼見你們如此懇請,我不由生出悲心,我盡量滿足你們願望吧。”

  商主隨即率領這五人同往寶洲,在獲取寶珠後返航旅途中,商主心想:我們越過風浪、順利抵達岸邊之希望非常渺茫,看來我應把最珍貴寶珠置于口袋、拴在腰間。想到這,商主便對那五人說道:“我們所乘船只萬一受損,你們定要抓緊我身體。”

  又航行過一段路程後,衆人發現一海島,結果輪船不慎撞上,船只徹底損毀。五人急忙緊緊抓牢寶喜,而寶喜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根本不考慮個人安危,他只想到:我若想活著將他們帶往岸邊幾乎無實現可能,不過海中喜清潔之龍王素不欲與屍身共住,若我立刻死去,龍王定會將他們送至岸邊。打定主意寶喜便對衆人說:…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下冊) 六 精進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