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廿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前面講過,極樂世界人民一生成就有兩層意思,一是這一生成佛,不待二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皆是無量壽,在這一生當中就圓證叁不退,一生補處,一生成就。第二層意思是,一旦生到極樂世界便成就了,哪怕五逆十惡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下品下生,也是圓證叁不退,受用與等覺菩薩相同。“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極樂世界人民普遍是一生成佛,五逆十惡下品下生的也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人人必實證補處。”每個人都能實證到補處位。“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就是圓教的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的阿羅漢只能稱爲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經過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皆得叁不退,但是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實證到等覺菩薩的位置,這樣實證上善的人在極樂世界不可計數。­­

  【複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

  “複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釋迦牟尼佛一生講法四十九年,我們把他一生所講的法稱爲一代時教,在一代時教當中除了淨土叁經,一生成佛圓滿的就只有華嚴經。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所成是圓教的究竟佛。“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善財童子如何一生圓滿成就的?佛在華嚴經中講的很清楚,善財童子先于文殊菩薩座下成就根本智,再去參訪五十二位善知識成就了差別智,其一生成佛之因,就是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叫他修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見「普賢菩薩行願品」)。善財童子在參訪摩耶夫人的時候已經是等覺菩薩,從摩耶夫人到普賢菩薩當中又經曆過十一位善知識,說明善財童子已經久居等覺的位置,到普賢菩薩這裏還是勸導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善財童子不是在華藏世界成佛的,而是在極樂世界成就的。“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不但勸導善財童子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勸導華藏世界一切衆生皆求歸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在之處,“四十一位”不是確實數目,而是指菩薩的修行次第,即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每個階位都有不可計數的菩薩。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修學通途法門往生到華藏世界的,都是同生性,破無明證法身的法身大士。華藏世界的教主是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左右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帶頭求生極樂世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是勸導善財童子,而且勸導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極樂世界。有人會問,文殊普賢菩薩是毗盧遮那佛的大弟子,他們都叫底下人全部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毗盧遮那佛會不會生氣啊?這又是以凡夫的心態揣摩諸佛菩薩的心境了。諸佛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目的就是要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衆生能早一點脫離苦海是他的心願。爲什麼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也要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因爲在極樂世界成佛快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十劫中就有不可計數的一生補處菩薩成就。像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這些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希望我們早一點出離苦海,諸佛菩薩出世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衆生早點離苦得樂。

  【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嗟乎是感歎詞,藕益大師看到很多人遇此簡易便捷的淨土法門不能生起信心,而去修學其他的難行法門,大師感慨萬千。“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證叁不退,用教理來講,叁不退就是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藕益大師在這裏告訴我們,五逆十惡的人到極樂世界處于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但是他的受用與補處佛的受用等同,這就是淨土法門很難使人相信的原因。五逆十惡的人憑著臨終時遇到善知識開示信願念佛法門,能夠生起信心發起願生極樂的心,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其受用居然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相同,這種說法真是奇倡極談,不但凡夫不能相信,連二乘與菩薩也很難憑自己的智慧相信,難以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王的華嚴經最後成就竟然在極樂世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藏世界的一切衆生都求生極樂世界,所以這部彌陀經所闡述的道理,所介紹的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經的總結與歸宿,所以有人稱彌陀經爲小本華嚴經。“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是很少的意思,學佛人對信願念佛法門生起信心的人少,懷疑的人很多。“辭繁義蝕。”古來大德對佛教的著述很多,但很多都不能正解淨土法門的深意,能夠在這個法門成就的就是上智和下愚,而一般精通通途法門教理的人很難接受這個法門。前面我們提到李通玄長者,這位長者非常了不得,華嚴經的注疏共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清涼大師注釋的,另一種就是李通玄長者著述的。李長者就對淨土法門有誤解,他覺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權巧方便,華藏是真實。這位長者修行很精進,教理很懂,長者發心注釋華嚴經的時候,就出去尋一個清淨之地。走到路上迎面跑來一只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嚇也嚇死了趕緊跑了,但李長者沒有跑,他過去用拐杖敲敲老虎的頭,說你給我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我要注釋華嚴經。聽了他的話,老虎搖搖尾巴點點頭,就把李長者帶到了一個石窟。這石窟原是個老虎窩,住著一窩的老虎,李長者看到這個地方挺滿意,說就是這裏了,老虎便給他挪窩了。在他一心注釋華嚴經的兩年當中,有兩名年輕女子照顧他的起居,打掃衛生,給他燒飯,他沒問她們是什麼地方來的,也沒有正眼瞧一下。華嚴經注好了才想起來去問人家,剛動了這個念頭,兩名女子就不見了,他以爲是山下的人,山底下卻說沒有這個人,這是天人供養。這樣一位大修持的人都對淨土法門有誤解,認爲是權巧方便。所以我們講,真正能夠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這是佛的境界啊。我們能夠生起信心,大家的根機都不簡單。“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這是藕益大師慈悲心的表現。真正對這個法門生信的人少,懷疑的人多,爲了讓大衆明白淨土法門的深意,藕益大師只有剖心以相見,滴血以證明,注釋這部要解讓更多的人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所以要解的字字句句皆是藕益大師的心血所成,我們淨土行人一定要依教奉行,決定不能辜負祖師的一番苦心。上面介紹了無上因緣,底下特勸發願往生西方極樂。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佛又告訴舍利弗尊者以及大衆,聽聞這樣殊勝的法門,殊勝的極樂世界,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我們就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不但有娑婆世界九法界的衆生,他方世界無量的衆生皆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諸上善人就是補處菩薩,能與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上善人的熏陶之下,哪有不快速成佛的道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大勢至菩薩是同參道友了。

  【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

  這裏解釋諸上善人。“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前面所講的羅漢與菩薩只能稱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因位就是菩薩,菩薩至極就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要接佛的班了,叫候補佛。只有候補佛才能稱爲上善,在補處以下的只能稱爲善人。“其數甚多。故雲諸。”諸,形容數目很多,無法計數。印光大師曾贊歎即便是阿彌陀佛重來注釋彌陀經,也不會超越這部彌陀要解。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贊歎這部要解,可以想見藕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也是觀音菩薩再來,否則經不起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彌陀經所含的深意非常深廣,這部要解正可謂是阿彌陀經的展開。以前我們讀誦彌陀經的時候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熟背,但是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一學習要解全部能夠明了,不談絕對的明了,至少能知道個大概。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這段是解釋俱會一處的意思。通過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的對比,顯現出彼土與此土的勝劣差別。“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這是說明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與十方一切諸佛刹土的凡聖同居土差不多,都是沒有斷除見思惑的。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土由六凡和二聖組成,六凡是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二種聖人分別是實聖跟權聖。實聖是真實證到了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斷除了叁界八十八使見惑,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斷盡,他們由于過去的有漏業還要感召業報身,還必須住在我們這個世間繼續修行。初果須陀洹斷除了八十八使見惑,還要經過天上人間往返七次才能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位,才能出離叁界。所以實聖是由于有漏業感召的業報身,必須住在叁界之內修行。權聖是大權示現者,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