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音菩薩,包括印光大師,這些聖人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但是他們有這樣的因緣來度化衆生,爲度衆生故示現到這個世間,是隨順願力而來。所以我們講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是隨願而生,實聖是隨業所生,凡夫也是隨業所生,由業感召了業報身。聖人與凡夫同居一處就叫凡聖同居。“至實聖灰身。”已經真實證得初果二果叁果的聖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斷盡思惑,證得阿羅漢果位,出離叁界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他在這個世間住世不長。“權聖機盡。”諸佛菩薩隨順願力示現到這個世間來,度化衆生的任務完成了,有緣衆生度盡了,就要回到自己所在的上叁土去了,所以在同居土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便升沈碩異。”聖人在凡聖同居土的因緣結束了,要生到上叁土,是升;凡夫繼續沈淪六道苦海,是沈。碩異就是大不相同,羅漢聖人回到方便有余土享受涅槃寂靜之樂,菩薩受菩提覺法快樂;凡夫繼續原地待著,在六道之中受六道之苦,煩惱逼迫身心。聖人與凡夫的苦樂相差很大,情況大不相同,謂“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我們這個世間的凡聖同居土只是暫時的同居,因緣到了便各奔東西,凡夫沒有解脫原地待著,繼續受六道之苦,二乘聖人回到方便土,法身大士回到實報土,佛回到常寂光淨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天地之間,雖然有聖人居住,但是我們見到的機緣很少。像彌勒菩薩與他的弟子住在兜率內院,外面的人想去親近他老人家親近不了。初果二果叁果聖人住在五不還天,其他諸天天王只聽到這個名字,但是沒有辦法親自去親近。在人間,我們看高僧傳裏面有一些大德,確實能夠見到諸佛菩薩,見到這些聖人,但也是鮮得一次,機緣很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即便見到了聖人,真正能夠追隨其後的就更少了,鳳毛麟角,幾乎不可能。高僧傳有載,法照法師在朝拜五臺山的時候,見到了文殊菩薩在大聖竹林寺講法,他想著以後能再來見文殊菩薩,就在回程沿路留下很多記號,但回過頭來找記號都沒有了。所以親近聖人的機緣也是很少的。
【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微塵。】
前面講的是佛前佛後沒有佛住世,找個聖人不容易。那佛在世,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候,我們讀彌陀經知道,佛的常隨衆弟子千二百五十五人,雖然聖人很多,但是跟諸多的人民比起來,舍衛國十萬人,這個比起來懸殊很大。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佛在世的時候聖人與佛雖然在一起,但是他們所做的相差很遠,聖人都是在修無爲法,出世解脫大法,凡夫在搞六道輪回,相差很大。就好比我們現在在寺院裏面修行,有些人到寺院裏面來,真發了生死之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在修無爲法,出世大法。還有些人就是在念佛,但是沒有辦法生起信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在造地獄因,這個也可以稱爲凡聖同居嘛。上面介紹的是娑婆世界凡聖同居,下面介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爲師友。】
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與十方一切諸佛凡聖同居土大不相同,十方一切諸佛凡聖同居土跟我們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差不多。西方凡聖同居土是以修無漏不思議業得生的,無漏不思議業就是淨業,我們現在信願念佛就是無漏不思議業。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個五逆十惡的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能夠生起信心發願念佛,一句乃至十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在這裏同修往往容易誤解,說我現在幹嗎這麼辛苦念佛呢,到了臨終的時候,師父來給我助助念不就好了嗎?大家要知道,這些五逆十惡的人能夠在最後生起信心念佛,這是他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他有這個善根,臨終的時候成熟了,你說你到了臨終,是否具足這樣的福德因緣?有沒有旁人給你助念的因緣?生死無常,不知道死在哪裏。有沒有這樣的善根?有沒有這樣的福德?自己沒把握的話,還是當下信願具足老實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是無漏不思議業感召的,無漏不思議業就是前面講過的,心性極致,能念之心不可思議;名號奇勳,所念之佛也不可思議;再加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願力,“彌陀佛大願王”,這叁種原因才能感召到極樂世界同居土的殊勝。
【如壎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學長,同參道友,在這些老師學長的關心幫助下,修學肯定很快。我們與這些等覺菩薩的關系是什麼?這裏比作如壎如篪,壎篪是古時的兩種樂器。詩經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我們和等覺菩薩的關系是情同手足,形影不離,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同盡無明就是圓斷五住煩惱,圓證叁不退,這就是等覺菩薩的位置。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斷盡就成佛了,就是妙覺。這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情形描繪了一下,決定不像我們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迷惑顛倒,整天與惡友相處,造的是六道輪回的因。
【是則下凡衆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是則,是承上啓下的作用。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一生到極樂世界竟然能夠圓證叁不退,在念中能夠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同生性的,與佛用的一個真心,已經是破無明煩惱證法身的。想到等覺位置要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要吃多少苦才能達到,一個五逆十惡的人往生到西方,竟然能在念中超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可思議。好比從地下室坐電梯直接到了頂層,不要爬樓梯爬得那麼辛苦。
【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
這和前文“一切俱是一切俱非”差不多的意思。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若說是凡夫,他能夠一生成就不待二生,就是一生補處嘛,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二;若說是一生補處菩薩,他見思煩惱都沒有斷,還是凡夫,不能稱爲等覺菩薩。所以極樂世界同居土的下凡衆生,非凡非聖,也可以說是即凡即聖。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刹網所不能例。】
把如來一代時教比喻成網,去網沈淪在六道苦海之中的凡夫。在如來的一代時教當中,沒有此名相,沒有此階位,沒有此法門,不但在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當中沒有,在十方一切諸佛的教法當中都找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感召的?心性極致;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加持。若非如此,道理說不通啊,但這些都是事實,從這些事實當中,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殊勝于一切諸佛刹土的凡聖同居土。所以極樂世界不是殊勝在上叁土,正是殊勝在凡聖同居土。我們這些業障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部彌陀經就是針對我們而講的。所以一切佛刹,一切法門不能與其相媲美,這是把極樂世界的好處全部說盡了,我們再不生起信心,真是業障深重。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作爲學佛的人,什麼是我們的大事因緣?結婚、生子、買房也是因緣,但是對學佛的人這個不是大事緣,真正的大事緣是了生脫死,圓滿佛道,最難的就是超越同居這一關。通途教理中超越同居土要斷見思煩惱,且不談見思煩惱,但把叁界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就不容易。現在是五濁惡世,有見濁,種種的邪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稱邪見。見思惑都不斷,怎麼超越凡聖同居土?現在有一個方法能夠超越這個凡聖同居土,就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跟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相差很大。
具此深信。方能發于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發于大願。藕益大師說了這麼多,到底爲什麼呢?就是爲了幫助我們發願啊。大師說得這麼清楚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要了解得清楚,他與十方世界有何差別,殊勝之處講給我們聽啊。
就好比我們去買房子一樣,這麼大的一樁事情,不能草率決定啊,必須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決定買哪一套房子。同樣的道理啊,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生的大事啊,前面講的是大事因緣,來世要去的地方,你怎麼不把他考察清楚?知道了他的殊勝之處,那就要發大願,求生啊。
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的殊勝,對上面所講的叁種不思議,了解得清清楚楚,深信不疑,就會發願,所發之願,即是切願。還不能發切願,你還是有懷疑,要麼就是娑婆世界還沒有放下,還留戀。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菩提即是發菩提心,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發菩提心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觀經》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要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講到,菩薩修道要發叁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都是講的發菩提心。
一般我們講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這是叁世一切諸佛成佛的總願。
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具足深信切願,往生西方即是發無上菩提,爲什麼這麼講呢?我們要四弘誓願來對比,就明了了。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爲了自己享受,而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度化一切衆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到十方一切諸佛刹土去度化無量的衆生,煩惱無盡誓願斷,在娑婆世界我們連最基本的見思煩惱都很斷,就談不上斷塵沙無明我們到了西方,就能夠很快圓斷叁惑。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我們講了,西方極樂世界具足四教道品,一切佛法,不但正報講法,依報也宣講妙法。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娑婆世界成佛相當困難,種種的障道因緣,而且要經過很長時間,到了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橫出叁界,圓證叁不退。一生成就。由此可見四弘誓願只有在極樂世界才能圓滿成就。換句話說,就是具足信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了無上菩提道心。
合此信願。即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
前面講了信願二行如慧行
大智度論講過,智目行足到清涼地。清涼地就是目的地。修學佛法就是需要兩種條件,一是智慧,二是行持。這兩個條件不能缺少,修學淨土法門,也是一樣的道理,信願就是慧行,念佛就是行行。信願即是淨土的指南針,具足了信願去執持名號,這是正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正與此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亦能往生。
這句話講得很斬釘截鐵 ,如果具足信願,哪怕就是念一句乃至十句,也可以往生,,從這個地方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信願,信願是大智慧,往生最重要的也是需要大智慧啊。大師在前面也講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 在于持名功夫之深淺。這個不是很重要啊。爲什麼,前面我們學過了,哪怕就是往生到下品下生,也是圓證叁不退,一生補處。
說得簡單點,具足了真信切願,所念的佛號,就是與佛相應了,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反之如果不具足信願念佛呢?藕益大師告訴我們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縱然將這句佛號念得功夫很深,但是沒有信願,也不能往生。所念之佛,好比一個人,身體很健壯,能夠走很遠的路,但是沒有雙眼瞎掉了,沒有方向了,雖然能走,但是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我們修學淨業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道理啊。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正與此同。
大本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也是講得同樣的道理,以發菩提心爲主。
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