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音菩萨,包括印光大师,这些圣人久远劫前早已成佛,但是他们有这样的因缘来度化众生,为度众生故示现到这个世间,是随顺愿力而来。所以我们讲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是随愿而生,实圣是随业所生,凡夫也是随业所生,由业感召了业报身。圣人与凡夫同居一处就叫凡圣同居。“至实圣灰身。”已经真实证得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断尽思惑,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三界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他在这个世间住世不长。“权圣机尽。”诸佛菩萨随顺愿力示现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的任务完成了,有缘众生度尽了,就要回到自己所在的上三土去了,所以在同居土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便升沉硕异。”圣人在凡圣同居土的因缘结束了,要生到上三土,是升;凡夫继续沉沦六道苦海,是沉。硕异就是大不相同,罗汉圣人回到方便有余土享受涅槃寂静之乐,菩萨受菩提觉法快乐;凡夫继续原地待着,在六道之中受六道之苦,烦恼逼迫身心。圣人与凡夫的苦乐相差很大,情况大不相同,谓“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我们这个世间的凡圣同居土只是暂时的同居,因缘到了便各奔东西,凡夫没有解脱原地待着,继续受六道之苦,二乘圣人回到方便土,法身大士回到实报土,佛回到常寂光净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天地之间,虽然有圣人居住,但是我们见到的机缘很少。像弥勒菩萨与他的弟子住在兜率内院,外面的人想去亲近他老人家亲近不了。初果二果三果圣人住在五不还天,其他诸天天王只听到这个名字,但是没有办法亲自去亲近。在人间,我们看高僧传里面有一些大德,确实能够见到诸佛菩萨,见到这些圣人,但也是鲜得一次,机缘很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即便见到了圣人,真正能够追随其后的就更少了,凤毛麟角,几乎不可能。高僧传有载,法照法师在朝拜五台山的时候,见到了文殊菩萨在大圣竹林寺讲法,他想着以后能再来见文殊菩萨,就在回程沿路留下很多记号,但回过头来找记号都没有了。所以亲近圣人的机缘也是很少的。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
前面讲的是佛前佛后没有佛住世,找个圣人不容易。那佛在世,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的时候,我们读弥陀经知道,佛的常随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五人,虽然圣人很多,但是跟诸多的人民比起来,舍卫国十万人,这个比起来悬殊很大。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佛在世的时候圣人与佛虽然在一起,但是他们所做的相差很远,圣人都是在修无为法,出世解脱大法,凡夫在搞六道轮回,相差很大。就好比我们现在在寺院里面修行,有些人到寺院里面来,真发了生死之心,一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在修无为法,出世大法。还有些人就是在念佛,但是没有办法生起信心,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在造地狱因,这个也可以称为凡圣同居嘛。上面介绍的是娑婆世界凡圣同居,下面介绍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
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与十方一切诸佛凡圣同居土大不相同,十方一切诸佛凡圣同居土跟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差不多。西方凡圣同居土是以修无漏不思议业得生的,无漏不思议业就是净业,我们现在信愿念佛就是无漏不思议业。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个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能够生起信心发愿念佛,一句乃至十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在这里同修往往容易误解,说我现在干吗这么辛苦念佛呢,到了临终的时候,师父来给我助助念不就好了吗?大家要知道,这些五逆十恶的人能够在最后生起信心念佛,这是他宿世的善根成熟了,他有这个善根,临终的时候成熟了,你说你到了临终,是否具足这样的福德因缘?有没有旁人给你助念的因缘?生死无常,不知道死在哪里。有没有这样的善根?有没有这样的福德?自己没把握的话,还是当下信愿具足老实念佛。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是无漏不思议业感召的,无漏不思议业就是前面讲过的,心性极致,能念之心不可思议;名号奇勋,所念之佛也不可思议;再加上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愿力,“弥陀佛大愿王”,这三种原因才能感召到极乐世界同居土的殊胜。
【如壎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老师,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我们的学长,同参道友,在这些老师学长的关心帮助下,修学肯定很快。我们与这些等觉菩萨的关系是什么?这里比作如壎如篪,壎篪是古时的两种乐器。诗经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我们和等觉菩萨的关系是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同尽无明就是圆断五住烦恼,圆证三不退,这就是等觉菩萨的位置。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烦恼断尽就成佛了,就是妙觉。这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生活情形描绘了一下,决定不像我们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迷惑颠倒,整天与恶友相处,造的是六道轮回的因。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
是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五逆十恶的人往生到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一生到极乐世界竟然能够圆证三不退,在念中能够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都是同生性的,与佛用的一个真心,已经是破无明烦恼证法身的。想到等觉位置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要吃多少苦才能达到,一个五逆十恶的人往生到西方,竟然能在念中超尽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可思议。好比从地下室坐电梯直接到了顶层,不要爬楼梯爬得那么辛苦。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
这和前文“一切俱是一切俱非”差不多的意思。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若说是凡夫,他能够一生成就不待二生,就是一生补处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二;若说是一生补处菩萨,他见思烦恼都没有断,还是凡夫,不能称为等觉菩萨。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下凡众生,非凡非圣,也可以说是即凡即圣。
【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把如来一代时教比喻成网,去网沉沦在六道苦海之中的凡夫。在如来的一代时教当中,没有此名相,没有此阶位,没有此法门,不但在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当中没有,在十方一切诸佛的教法当中都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感召的?心性极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持。若非如此,道理说不通啊,但这些都是事实,从这些事实当中,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殊胜于一切诸佛刹土的凡圣同居土。所以极乐世界不是殊胜在上三土,正是殊胜在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在凡圣同居土,这部弥陀经就是针对我们而讲的。所以一切佛刹,一切法门不能与其相媲美,这是把极乐世界的好处全部说尽了,我们再不生起信心,真是业障深重。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作为学佛的人,什么是我们的大事因缘?结婚、生子、买房也是因缘,但是对学佛的人这个不是大事缘,真正的大事缘是了生脱死,圆满佛道,最难的就是超越同居这一关。通途教理中超越同居土要断见思烦恼,且不谈见思烦恼,但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不容易。现在是五浊恶世,有见浊,种种的邪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合称邪见。见思惑都不断,怎么超越凡圣同居土?现在有一个方法能够超越这个凡圣同居土,就是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它跟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相差很大。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藕益大师说了这么多,到底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发愿啊。大师说得这么清楚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要了解得清楚,他与十方世界有何差别,殊胜之处讲给我们听啊。
就好比我们去买房子一样,这么大的一桩事情,不能草率决定啊,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决定买哪一套房子。同样的道理啊,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生的大事啊,前面讲的是大事因缘,来世要去的地方,你怎么不把他考察清楚?知道了他的殊胜之处,那就要发大愿,求生啊。
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同居土的殊胜,对上面所讲的三种不思议,了解得清清楚楚,深信不疑,就会发愿,所发之愿,即是切愿。还不能发切愿,你还是有怀疑,要么就是娑婆世界还没有放下,还留恋。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菩提即是发菩提心,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发菩提心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观经》中告诉我们往生西方要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菩萨修道要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都是讲的发菩提心。
一般我们讲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这是三世一切诸佛成佛的总愿。
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具足深信切愿,往生西方即是发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要四弘誓愿来对比,就明了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可以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去度化无量的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在娑婆世界我们连最基本的见思烦恼都很断,就谈不上断尘沙无明我们到了西方,就能够很快圆断三惑。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我们讲了,西方极乐世界具足四教道品,一切佛法,不但正报讲法,依报也宣讲妙法。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娑婆世界成佛相当困难,种种的障道因缘,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横出三界,圆证三不退。一生成就。由此可见四弘誓愿只有在极乐世界才能圆满成就。换句话说,就是具足信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了无上菩提道心。
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前面讲了信愿二行如慧行
大智度论讲过,智目行足到清凉地。清凉地就是目的地。修学佛法就是需要两种条件,一是智慧,二是行持。这两个条件不能缺少,修学净土法门,也是一样的道理,信愿就是慧行,念佛就是行行。信愿即是净土的指南针,具足了信愿去执持名号,这是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亦能往生。
这句话讲得很斩钉截铁 ,如果具足信愿,哪怕就是念一句乃至十句,也可以往生,,从这个地方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信愿,信愿是大智慧,往生最重要的也是需要大智慧啊。大师在前面也讲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 在于持名功夫之深浅。这个不是很重要啊。为什么,前面我们学过了,哪怕就是往生到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
说得简单点,具足了真信切愿,所念的佛号,就是与佛相应了,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反之如果不具足信愿念佛呢?藕益大师告诉我们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纵然将这句佛号念得功夫很深,但是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所念之佛,好比一个人,身体很健壮,能够走很远的路,但是没有双眼瞎掉了,没有方向了,虽然能走,但是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我们修学净业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些道理啊。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是讲得同样的道理,以发菩提心为主。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