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三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廿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前面讲过,极乐世界人民一生成就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一生成佛,不待二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皆是无量寿,在这一生当中就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一生成就。第二层意思是,一旦生到极乐世界便成就了,哪怕五逆十恶之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受用与等觉菩萨相同。“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极乐世界人民普遍是一生成佛,五逆十恶下品下生的也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人人必实证补处。”每个人都能实证到补处位。“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佛在弥陀经中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就是圆教的等觉菩萨,等觉以下的阿罗汉只能称为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经过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皆得三不退,但是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持实证到等觉菩萨的位置,这样实证上善的人在极乐世界不可计数。­­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释迦牟尼佛一生讲法四十九年,我们把他一生所讲的法称为一代时教,在一代时教当中除了净土三经,一生成佛圆满的就只有华严经。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是一生成佛,不待二生,所成是圆教的究竟佛。“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善财童子如何一生圆满成就的?佛在华严经中讲的很清楚,善财童子先于文殊菩萨座下成就根本智,再去参访五十二位善知识成就了差别智,其一生成佛之因,就是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叫他修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见「普贤菩萨行愿品」)。善财童子在参访摩耶夫人的时候已经是等觉菩萨,从摩耶夫人到普贤菩萨当中又经历过十一位善知识,说明善财童子已经久居等觉的位置,到普贤菩萨这里还是劝导他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善财童子不是在华藏世界成佛的,而是在极乐世界成就的。“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不但劝导善财童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劝导华藏世界一切众生皆求归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在之处,“四十一位”不是确实数目,而是指菩萨的修行次第,即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个阶位都有不可计数的菩萨。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修学通途法门往生到华藏世界的,都是同生性,破无明证法身的法身大士。华藏世界的教主是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带头求生极乐世界,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不但是劝导善财童子,而且劝导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极乐世界。有人会问,文殊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大弟子,他们都叫底下人全部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毗卢遮那佛会不会生气啊?这又是以凡夫的心态揣摩诸佛菩萨的心境了。诸佛菩萨示现到这个世间,目的就是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众生能早一点脱离苦海是他的心愿。为什么华藏世界的法身大士也要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因为在极乐世界成佛快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劫中就有不可计数的一生补处菩萨成就。像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这些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希望我们早一点出离苦海,诸佛菩萨出世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众生早点离苦得乐。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嗟乎是感叹词,藕益大师看到很多人遇此简易便捷的净土法门不能生起信心,而去修学其他的难行法门,大师感慨万千。“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五逆十恶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证三不退,用教理来讲,三不退就是別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藕益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五逆十恶的人到极乐世界处于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但是他的受用与补处佛的受用等同,这就是净土法门很难使人相信的原因。五逆十恶的人凭着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开示信愿念佛法门,能够生起信心发起愿生极乐的心,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其受用居然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相同,这种说法真是奇倡极谈,不但凡夫不能相信,连二乘与菩萨也很难凭自己的智慧相信,难以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华严经是经中之王,经中之王的华严经最后成就竟然在极乐世界,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藏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这部弥陀经所阐述的道理,所介绍的极乐世界就是华严经的总结与归宿,所以有人称弥陀经为小本华严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尠是很少的意思,学佛人对信愿念佛法门生起信心的人少,怀疑的人很多。“辞繁义蚀。”古来大德对佛教的著述很多,但很多都不能正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能够在这个法门成就的就是上智和下愚,而一般精通通途法门教理的人很难接受这个法门。前面我们提到李通玄长者,这位长者非常了不得,华严经的注疏共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清凉大师注释的,另一种就是李通玄长者著述的。李长者就对净土法门有误解,他觉得西方极乐世界是权巧方便,华藏是真实。这位长者修行很精进,教理很懂,长者发心注释华严经的时候,就出去寻一个清净之地。走到路上迎面跑来一只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吓也吓死了赶紧跑了,但李长者没有跑,他过去用拐杖敲敲老虎的头,说你给我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我要注释华严经。听了他的话,老虎摇摇尾巴点点头,就把李长者带到了一个石窟。这石窟原是个老虎窝,住着一窝的老虎,李长者看到这个地方挺满意,说就是这里了,老虎便给他挪窝了。在他一心注释华严经的两年当中,有两名年轻女子照顾他的起居,打扫卫生,给他烧饭,他没问她们是什么地方来的,也没有正眼瞧一下。华严经注好了才想起来去问人家,刚动了这个念头,两名女子就不见了,他以为是山下的人,山底下却说没有这个人,这是天人供养。这样一位大修持的人都对净土法门有误解,认为是权巧方便。所以我们讲,真正能够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这是佛的境界啊。我们能够生起信心,大家的根机都不简单。“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藕益大师慈悲心的表现。真正对这个法门生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为了让大众明白净土法门的深意,藕益大师只有剖心以相见,滴血以证明,注释这部要解让更多的人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所以要解的字字句句皆是藕益大师的心血所成,我们净土行人一定要依教奉行,决定不能辜负祖师的一番苦心。上面介绍了无上因缘,底下特劝发愿往生西方极乐。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又告诉舍利弗尊者以及大众,听闻这样殊胜的法门,殊胜的极乐世界,知道了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就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不但有娑婆世界九法界的众生,他方世界无量的众生皆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诸上善人就是补处菩萨,能与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上善人的熏陶之下,哪有不快速成佛的道理。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大势至菩萨是同参道友了。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里解释诸上善人。“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前面所讲的罗汉与菩萨只能称为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因位就是菩萨,菩萨至极就是等觉菩萨,补处菩萨,要接佛的班了,叫候补佛。只有候补佛才能称为上善,在补处以下的只能称为善人。“其数甚多。故云诸。”诸,形容数目很多,无法计数。印光大师曾赞叹即便是阿弥陀佛重来注释弥陀经,也不会超越这部弥陀要解。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赞叹这部要解,可以想见藕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也是观音菩萨再来,否则经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弥陀经所含的深意非常深广,这部要解正可谓是阿弥陀经的展开。以前我们读诵弥陀经的时候很简单,每个人都能熟背,但是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一学习要解全部能够明了,不谈绝对的明了,至少能知道个大概。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段是解释俱会一处的意思。通过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对比,显现出彼土与此土的胜劣差别。“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这是说明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凡圣同居土差不多,都是没有断除见思惑的。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由六凡和二圣组成,六凡是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二种圣人分别是实圣跟权圣。实圣是真实证到了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断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还有八十一品思惑没有断尽,他们由于过去的有漏业还要感召业报身,还必须住在我们这个世间继续修行。初果须陀洹断除了八十八使见惑,还要经过天上人间往返七次才能证得四果阿罗汉果位,才能出离三界。所以实圣是由于有漏业感召的业报身,必须住在三界之内修行。权圣是大权示现者,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