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樂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終保持一念,見思煩惱未斷但能將其伏住,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如果斷除見思煩惱,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這是事一心不亂的果報。

  【不爲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衆現前。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不爲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衆現前。”淨業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亂,就不會爲空有二邊所擾亂,就能感召阿彌陀佛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其他的清淨大海衆也與佛一樣的相好莊嚴前來接引。“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理一心不亂的人到臨命終時,不會起生死涅槃兩種邪見。凡夫執著于生死見,著有;阿羅漢執著于涅槃見,著空,執著于空、有都是邪見。證理一心不亂的人不會有生死涅槃二種顛倒之見,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無明煩惱,就是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淨土。斷除四十二品無明煩惱,就在究竟常寂光淨土。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報。

  對于淨土行人,我們一直講要發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們平時爲什麼要這麼辛苦,到廟裏面來做這麼多功德,念這麼多佛號?目的就是爲了臨終那一念。臨終一念相當的重要,如果跟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夠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那肯定是往生不了。從教理的角度講,一定要伏斷見思煩惱,要麼伏住,要麼斷除。那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程度呢?就是取決于當下。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發心,現在就要開始放下,真幹實幹,老實念佛,臨命終時心才不會顛倒,才會有福德因緣。臨終的因緣也很重要,前面講過,臨命終時沒有斷除煩惱,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緣煩惱還會現前,你還是隨著它走。我們伏住煩惱的同時,還要遇到一個好的因緣,心才不會顛倒。我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少不要緊,當下就發心,信願執持這句名號,現在要跟所有的人廣結善緣,這樣就會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將來必定往生。反之,現在不肯發心念佛,一念佛就這兒疼那兒痛,廣結惡緣,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就是你要真幹,發起深信切願,廣結善緣,老實念佛,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我們的心識從頭頂離開身體。所以我們現在臨終助念判斷是否往生,都要去測試他的體溫。頭頂熱的,頭頂最後保持有熱度的就是往生,眼睛發熱的到天道去了,最後熱度在心髒位置就在人道,熱在腹部是到了餓鬼道,膝蓋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腳底板發熱到地獄道了,這是最後檢驗是否往生的一個標准。我們只要現在發真心,老實念佛,廣結善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最終蒙阿彌陀佛的化身佛與清淨大海衆來接引,我們的心識就直接往生極樂世界,這當中沒有中陰身。如果往生其他道還有中陰身。娑婆世界的身體不要了,極樂世界蓮花托胎,這叫“文成印壞”。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

  這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複複講這個法門的殊勝。“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修學這個法門非常簡單,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剛會說話的小孩,都可以念這句佛號,個個都能修學。謂直捷,只要一心稱念這句佛號,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圓證叁不退,所以不走彎路。“仍至頓至圓。”往生就能橫出叁界,了生脫死,圓證叁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稱頓超圓證。“以念念即佛故。”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議,名是假名,德乃實德,名以召德,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爲自己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當不可思議,我們反觀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麼,在念阿彌陀佛嗎,有沒有跟阿彌陀佛相應?我們是不是每天在念貪嗔癡,在念貢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夠成佛,念貪嗔癡貢高我慢將來就是叁惡道。“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如來的一代時教無非就是觀想參究,我們念這句佛號不要再去觀想了,不要再去參究了,一句佛號就成就。這句佛號即包含了釋迦佛的一代時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教導,是大總持門。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阃是門檻。上上根指等覺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些衆生都在求生範圍之內。下下根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衆生。可以看出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就在于攝機之廣,上至等覺菩薩,下到叁惡道衆生都是他攝受的對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根據自己修行的功夫、斷煩惱的程度,所感來接引的佛不一樣,前面講過,有些是化身佛來接引,有些是報身佛的他受用身來接引。所生的土也不盡相同,沒有斷見思惑的在凡聖同居土,斷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無明的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是按照娑婆教理來判斷。但是在極樂世界往往會勝進,沒有斷見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來定的。“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分爲五時八教,橫有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豎有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念這句佛號就包含了五時八教,換言之,如來的一代時教不出這句佛號。“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念佛法門是佛徹底大悲心所講,他哀憐我們這些末法衆生障深、慧淺、福薄,所以佛無問自說,不似其他經典都是有人發起因緣,只有這部經是佛無問自說。世尊深感末法衆生遇此殊勝法門難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經文中多次講到其“難”。上面是解釋經文,底下蕅益大師爲了破除衆生的懷疑,設了幾個問答。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這段是解釋爲什麼不勞觀想。“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淨土叁經之一。有人讀過觀無量壽經會産生疑問,觀經當中專門教我們修觀,這裏蕅益大師叫我們不勞觀想,觀經是佛說的,言下之意是不是與佛所說相矛盾?“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勞觀想就是出自觀經。觀無量壽經從第一觀日想到第十二觀普觀想,都是講的觀想念佛,這些殊勝之觀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觀,觀阿彌陀佛報身之相,阿彌陀佛的報身相在贊佛偈裏描繪得很清晰,“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五座須彌山那麼高,一座須彌山的高度有八萬四千由旬,是我們的一百六十八萬公裏,五座須彌山就是八百四十萬公裏。我們這個世間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裏,而阿彌陀佛眉間的白毫有八百四十萬公裏,那凡夫怎樣去觀想?绀目,阿彌陀佛報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個大海那麼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這個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觀想的。“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佛在觀經中說到“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開第十叁觀劣像之觀,就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劣應身,這是觀像念佛。觀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這是阿彌陀佛的劣應身,勉強可以觀想。但是對于末法業障深重的衆生,修觀像念佛猶爲困難。“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第十六觀就是爲末法衆生所設,教我們持名念佛。“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這部彌陀經就是專主第十六觀,執持阿彌陀佛名號非常契合末法衆生的根機,就是持名念佛,不勞觀想。“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末法衆生雖然根機遲鈍,但是我們的心體與諸佛沒有兩樣,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是我們迷得很厲害,業障深重,福報淺薄。我們的心性也能夠具造百界千如,觀像念佛之像即是諸佛之心作心是,無量壽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從理上講沒有差別。“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所以修劣像觀的人不需要修勝觀,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觀想,因爲理上都是一樣,像與名字皆是心作心是。今天就講到這裏。

  

  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