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五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廿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克期,指克期取证,就是限定一个时间,在此期间用功精进办道,能够成就。办事,乃承办生死大事。对于净土行人来讲,规定一段时间精进念佛,争取在这期间能够成就,就是克期办事。那要多长时间呢?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七日就可以办生死之大事。经文有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修学这个法门,只要用心,七日就可以成就,这是一切法门不能与其相媲美的。很多人不相信七日就能成就,在《净土圣贤录》与《往生传》中,七日成就的例子很多。宋朝有一位莹珂法师,这位出家人是一个污道沙门,造了种种的恶业,《地藏经》讲的好,“伪作沙门,心非沙门”,这样的出家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有一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将来肯定要堕恶道,生大怖畏,就去向同参道友请教有什么办法能不堕地狱。同参道友就给他介绍净土法门,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临命终时发起信愿心也能够往生,他听了这个法门很欢喜,就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坐在里面精进念佛三天三夜,终于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跟他讲,你还有十年的阳寿,十年后我再来接你。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讲,我这个人根机很差,十年当中会造很多恶业的,我还是不要这十年了,您抓紧时间来接我吧。阿弥陀佛看他发了这样的大愿心,就跟他讲,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三天后就来接你。莹珂法师听后很欢喜,便走出寮房告诉大家,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来接引我,你们来助念送我一程。其他人听了觉得他在吹牛,在说笑话,这种破戒的出家人阿弥陀佛也会来接引?大家虽不相信,但也不妨一看,将且答应了。三天后,他就叫出家人做早课念阿弥陀经回向给他,送他一程。念了十几声佛号,真的舍色西归,这是七天成就的例子。我们现在做佛七,就是从这段经文来的,七日克期取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也参加过佛七,也一直在念佛,我怎么就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呢?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我们在这儿念佛的时候,有没有把心用在这上面?绝大部分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啊。定慧不均,要么就昏沉,入睡觉定,流口水;要么就是人在佛堂里面,心早已出去了。所以寺院举行佛七,就是定在七日当中要克期取证,以期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根机好的人在七日取证当中,一日就能证到一心不乱;根机差的人七日能够证到一心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是另外一种讲法,利根的人在七天当中,每天都能保持一心不乱;钝根的人只有一天能保持一心不乱;中等根性的或六五四三二天保持不乱。弥陀经是以七日为一期,在其他经典中有所不同。比如《无量寿经》定的十日,“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这是针对在家众的。《鼓音王经》也讲十日,经文有“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中定四十九日,经文有“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心神即得往生。”《般舟三昧经》是定的九十日,经中讲到“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文殊般若经》也是定的九十日,“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这是各经之中克期时间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能够保持一心,生死就自在,往生就有把握了。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多次讲过了,一心有两种,分别是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是由念佛断烦恼的程度来划分的。念佛断除见思烦恼得事一心不乱,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这是讲事一心。我们前面讲过,念这一句佛号有事持与理持之分,事持者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能认识到娑婆是苦,极乐是乐,进而能够发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下愚根性的人,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事持。若能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出现前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去执持这一句名号,就属理持。事持和理持从表相来讲是一样的,都要发信愿心执持这句名号,都要专注一境,把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上,别无他念,如此行持下去就有定力,能够伏断见思烦恼。所谓念佛有定力,就是有智慧能够伏断烦恼,在生活当中就可以检验。伏烦恼就是心不随境转,举个例子,我们在佛堂里面念佛,家里哪个亲人中了五百万,如果你的心能够如如不动,那你就伏住这个烦恼了;如果你心生喜悦,烦恼就没有伏住,喜悦也是烦恼,是顺境。如果遇到逆境,打佛七的时候家里某个亲人过世,你的心里面非常难过,这时烦恼也没有伏住。真正达到一心,不为境界所转,不管顺境逆境都保持这一念,这是伏烦恼。断烦恼就要有智慧了,面对顺境或逆境,就用智慧去观照,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相,所以修净土法门还需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帮助我们伏断烦恼。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净土学习《金刚经》不是杂修,它能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明白世间的道理。所以断烦恼必须要用智慧,伏烦恼要用定力。念佛能够念到断除见思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只是伏住见思烦恼,这个功夫比较浅,叫伏惑事一心,能够达到伏惑事一心也是非常不容易啊,这就是经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你现在念佛有没有把见思烦恼伏住?伏住了将来也非决定能往生。如果临命终时遇到逆境,没有好的因缘,伏住的烦恼遇到逆缘又会现前,你又会随着欲望而走。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烦恼,就得理一心不乱。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伏见思烦恼就是圆教五品位的菩萨,初信位就要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圆教七信位就断尽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是渐次断尽的,这时才是断惑事一心。断见思惑的程度不同,所证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按照天台宗六即佛来讲,伏住见思烦恼属于观行即佛,断除见思烦恼属于相似即。“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不论是事持这句佛号还是理持,持至心开,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同生性,就开始破无明烦恼,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我们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这个心就打开了。这个心,我们的真如本性,无始劫以来一直被无明妄想执著覆盖于上,一旦开始破无明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圆教的教判,圆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就是理一心。按照天台六即佛来判,就属于分证即。“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为什么凡夫总有是非矛盾,大家虽然在学佛,但相聚到一起还是会有矛盾,就是为见思烦恼所乱。见思烦恼就是我执心,讲得明了一点就是自私自利心,什么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见思烦恼重,我执心就强;见思烦恼轻,我执心就轻。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为见思烦恼所乱,如如不动。“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二边是对立的二边。罗汉有对立,有生死有涅槃,凡夫更有对立了。到了理一心,法身大士的境界,就不会产生对立,生死即涅槃,不会落入空有二边,真空妙有。“即修慧也。”上面所讲的七日克期取证及这段事持与理持,是介绍修行过程中,如何用一句佛号得到事一心与理一心。得到一心不乱就是得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啊,所以称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从这儿来的。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对于修学念佛法门的人,不管是事持还是理持这句佛号,在临命终时一定要能够保持一心不乱,转万念为一念,心不能颠倒。心不颠倒为所感,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接引,是所应。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一定要心不颠倒,一定要一心不乱。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见思乱。”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在临命终这一刻是相当的重要,这个时候念佛一定要有功夫,就是不能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见思二烦恼就是前面讲过的五种邪见及贪嗔痴慢疑,临命终时至少要伏住见思烦恼,不让它现前。从这里可以看出,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临命终的场所很重要,遇缘很重要。如果临命终时在家中,已经有念佛成片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但是逆缘来了,儿女舍不得你走,抱着你痛哭,就把你的烦恼又调出来了,会被见思二烦恼扰乱,这时心就不清净,心随境转了。所以临命终时一定要有殊胜的因缘,有善知识开导,有一个地方能够助念。如果能够伏住见思烦恼,有殊胜的因缘不让见思烦恼现前,就能召感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以及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前来迎接。“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三有即是三界之生死,欲界称为欲有,色界称为色有,无色界称为无色有。简单地说,就是不会再贪著三界之内的一切快乐,欲界有五欲之乐,色界有微妙色身及四禅定的快乐,无色界有四空定的快乐。临命终时一定不能贪著这个世间的一点点快乐,如果一留恋就没有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贪恋一起,相应的就是三恶道。“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