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五▪P2

  ..续本文上一页乐世界。”不起一切妄念,始终保持一念,见思烦恼未断但能将其伏住,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断除见思烦恼,就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这是事一心不乱的果报。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净业行人如能念至理一心不乱,就不会为空有二边所扰乱,就能感召阿弥陀佛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其他的清净大海众也与佛一样的相好庄严前来接引。“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理一心不乱的人到临命终时,不会起生死涅槃两种邪见。凡夫执著于生死见,著有;阿罗汉执著于涅槃见,著空,执著于空、有都是邪见。证理一心不乱的人不会有生死涅槃二种颠倒之见,生死即是涅槃,西方即是此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破一品至四十一品无明烦恼,就是在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除四十二品无明烦恼,就在究竟常寂光净土。这是念佛理一心所召感的果报。

  对于净土行人,我们一直讲要发心,要放下,要真正地修持。我们平时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到庙里面来做这么多功德,念这么多佛号?目的就是为了临终那一念。临终一念相当的重要,如果跟阿弥陀佛相应就能够往生,如果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那肯定是往生不了。从教理的角度讲,一定要伏断见思烦恼,要么伏住,要么断除。那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就是取决于当下。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发心,现在就要开始放下,真干实干,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心才不会颠倒,才会有福德因缘。临终的因缘也很重要,前面讲过,临命终时没有断除烦恼,只是伏住,如果遇到不好的因缘烦恼还会现前,你还是随着它走。我们伏住烦恼的同时,还要遇到一个好的因缘,心才不会颠倒。我们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少不要紧,当下就发心,信愿执持这句名号,现在要跟所有的人广结善缘,这样就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将来必定往生。反之,现在不肯发心念佛,一念佛就这儿疼那儿痛,广结恶缘,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就是你要真干,发起深信切愿,广结善缘,老实念佛,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我们,我们的心识从头顶离开身体。所以我们现在临终助念判断是否往生,都要去测试他的体温。头顶热的,头顶最后保持有热度的就是往生,眼睛发热的到天道去了,最后热度在心脏位置就在人道,热在腹部是到了饿鬼道,膝盖部位就是到畜生道,脚底板发热到地狱道了,这是最后检验是否往生的一个标准。我们只要现在发真心,老实念佛,广结善缘,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最终蒙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与清净大海众来接引,我们的心识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这当中没有中阴身。如果往生其他道还有中阴身。娑婆世界的身体不要了,极乐世界莲花托胎,这叫“文成印坏”。

  【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这是蕅益大师苦口婆心,在要解中反反复复讲这个法门的殊胜。“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修学这个法门非常简单,上到七老八十的老人,下到刚会说话的小孩,都可以念这句佛号,个个都能修学。谓直捷,只要一心称念这句佛号,念佛成佛,一往生就圆证三不退,所以不走弯路。“仍至顿至圆。”往生就能横出三界,了生脱死,圆证三不退,等同佛果,所以称顿超圆证。“以念念即佛故。”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议,名是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我们念这句佛号,就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自己的功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久而久之必定成佛。所以念力相当不可思议,我们反观一下自己每天在念什么,在念阿弥陀佛吗,有没有跟阿弥陀佛相应?我们是不是每天在念贪嗔痴,在念贡高我慢?如果念佛就能够成佛,念贪嗔痴贡高我慢将来就是三恶道。“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如来的一代时教无非就是观想参究,我们念这句佛号不要再去观想了,不要再去参究了,一句佛号就成就。这句佛号即包含了释迦佛的一代时教,也就是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教导,是大总持门。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阃是门槛。上上根指等觉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这些众生都在求生范围之内。下下根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可以看出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摄机之广,上至等觉菩萨,下到三恶道众生都是他摄受的对象。“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根据自己修行的功夫、断烦恼的程度,所感来接引的佛不一样,前面讲过,有些是化身佛来接引,有些是报身佛的他受用身来接引。所生的土也不尽相同,没有断见思惑的在凡圣同居土,断了的在方便有余土,破无明的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是按照娑婆教理来判断。但是在极乐世界往往会胜进,没有断见思的可能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是不按娑婆教理来定的。“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横有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八教,竖有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时。念这句佛号就包含了五时八教,换言之,如来的一代时教不出这句佛号。“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念佛法门是佛彻底大悲心所讲,他哀怜我们这些末法众生障深、慧浅、福薄,所以佛无问自说,不似其他经典都是有人发起因缘,只有这部经是佛无问自说。世尊深感末法众生遇此殊胜法门难生信心,所以在底下经文中多次讲到其“难”。上面是解释经文,底下蕅益大师为了破除众生的怀疑,设了几个问答。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段是解释为什么不劳观想。“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净土三经之一。有人读过观无量寿经会产生疑问,观经当中专门教我们修观,这里蕅益大师叫我们不劳观想,观经是佛说的,言下之意是不是与佛所说相矛盾?“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答字很清晰地回答到,不劳观想就是出自观经。观无量寿经从第一观日想到第十二观普观想,都是讲的观想念佛,这些殊胜之观法不是凡夫所能修的。比如第九观,观阿弥陀佛报身之相,阿弥陀佛的报身相在赞佛偈里描绘得很清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五座须弥山那么高,一座须弥山的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是我们的一百六十八万公里,五座须弥山就是八百四十万公里。我们这个世间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大概是八九公里,而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有八百四十万公里,那凡夫怎样去观想?绀目,阿弥陀佛报身的眼睛是青色的,有四个大海那么大,那他的面孔有多大?这个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观想的。“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佛在观经中说到“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所以又开第十三观劣像之观,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劣应身,这是观像念佛。观佛的丈六金身,最矮的也有八尺金身,这是阿弥陀佛的劣应身,勉强可以观想。但是对于末法业障深重的众生,修观像念佛犹为困难。“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第十六观就是为末法众生所设,教我们持名念佛。“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这部弥陀经就是专主第十六观,执持阿弥陀佛名号非常契合末法众生的根机,就是持名念佛,不劳观想。“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末法众生虽然根机迟钝,但是我们的心体与诸佛没有两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是我们迷得很厉害,业障深重,福报浅薄。我们的心性也能够具造百界千如,观像念佛之像即是诸佛之心作心是,无量寿佛其名字亦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像,是心作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从理上讲没有差别。“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所以修劣像观的人不需要修胜观,修持名的就不需要修观想,因为理上都是一样,像与名字皆是心作心是。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廿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