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廿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複旦。】
這個地方是說明爲什麼執持名號不勞參究。“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天奇毒峰”指天奇本瑞禅師和毒峰本善禅師,“天奇”、“毒峰”皆是地名,古時對祖師大德的稱呼,都是用他們所在地的地名,像我們稱蓮池大師爲“雲棲”和尚,也是采用的地名。天奇與毒峰是禅宗的兩位祖師,皆主張參念佛人是誰。天奇禅師示衆禅語中講到,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現在這裏講持名念佛不勞參究,是不是違背了祖師大德的意思呢?蕅益大師很直接地回答這個問題,不勞參究就是出自天奇等諸大德的意思。大師非常有見地啊,一般人聽話只是依文解義,不知意在言外,而錯解祖師的意思。祖師感到大衆雖然在念佛,但是心很散亂,不肯死心塌地求生西方,因爲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不能理解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徹底悲心說這部彌陀經的目的,就是要令一切衆生發願執持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祖師大德看到衆生散亂心稱念,心有不甘,當下诘問,念佛者是誰?這一問就猶如當頭一棒,使這些散亂心念佛的人頓時開悟,明白能念佛的心與所念的佛本爲一體,全佛即心,全心即佛,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才會死心塌地去念這句佛號,所以真正明心見性的他會老實去念這句佛號。我們在經中看到一些法身大士都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前面講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非常快速。“何止長夜複旦。”衆生由于當初一念不覺産生無明,無明就産生貪嗔癡,指導身口意不停地在造惑業,惑業就産生業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之中不停地輪轉,永不見光明。我們這一世得到了人身,能夠聞到佛法,就是始覺之心開始動了;能夠修行破除無明,真心就能夠顯現出來,又見天日,重見光明,這就是長夜複旦的意思,說的明白一點就是破迷開悟。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則于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祖師大德的本意是叫我們發願執持這句名號,但是末法衆生業障深重,不明白祖師大德的意思,不肯念佛,卻在參念佛者是誰。古時候衆生的根機相對而言稍微好一點,能夠參究成功。到了現在末法時期的衆生業障深重,卻還在參究念佛者是誰,悟自性彌陀,這是錯解了祖師大德的意思。蕅益大師在此地打了一個比喻,叫“拿敲門瓦子打自己親生父母”。過去的大戶人家,房子都有好幾進,像現在寺院一樣的,進來了有大雄寶殿,再到後面有藏經樓。那人是住在最裏面一間,外面敲門又沒有門鈴,裏面人聽不到的,就拿敲門瓦子撞擊門,裏面人聽到了才出來開門。我們現在是拿敲門瓦子去打自己親生的爹娘,這就是比喻錯解祖師之意。
【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
“進問”就是進一步問,對于能夠老實念佛的人可以不必參究,那對那些業障深重、沒有明心見性又不肯老實念佛的人,如果不參究,怎樣與釋迦牟尼佛的悲心相應呢?“曰。噫。”噫是蕅益大師的歎恨之詞。“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能夠老實念佛的人就不需要說了,不勞參究老實念佛,就是對那些不肯老實念佛人所講的。只要你能夠發心,放下萬緣,將萬念轉化爲阿彌陀佛這一念,所有的妄想都放下,就是一句佛號,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必定與釋迦佛的悲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不肯老實念佛的人就是因爲沒有明心見性,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我執和法執思想非常強烈,好像生牛皮一樣。這是比喻,牛皮要做成皮鞋一定要經過處理才會柔軟可用,生牛皮非常堅硬不能屈折。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我執跟法執相當強烈,只有死心塌地去念佛,通過念佛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能像熟牛皮一樣柔軟可用。“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有眼睛的人無需在大白天去點燈,“目”比喻正信已開之人,正信具足的人已經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就會老實念佛,契合如來悲心。而無目的人去尋找燈具,找到了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無目的人比喻不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苦苦參究念佛人是誰,心中覓心,好比騎著馬去找馬。無目的人只要老實念佛,時間久了本來面目自然就能顯現出來。接下來,蕅益大師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一句話,來證實不勞參究。
【大勢至法王子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甯不被燒。】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地方所講的“方便”就是一切方便法門,包括參禅、修觀。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只要執持這句名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就必定見佛,時間久了,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能夠顯現出來,就是禅宗所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持此一句彌陀名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一行叁昧,猶如猛烈火焰誰敢觸之,觸了以後哪有不燒之理呢?
【問。臨終佛現。甯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這個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臨終佛現。甯保非魔。”佛在彌陀經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將佛號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來接引。但是我們看《地藏經》裏面講到,到了臨命終時,百千惡道鬼神變作父母、眷屬來接引我們,要知道這些鬼神都是我們宿世冤親債主來報複我們,接引我們墮落惡道。佛在《楞嚴經》中又告訴我們,有五十種陰魔會變成種種的境界來誘惑我們,甚至于現佛身、菩薩身、比丘等身口說經法,誘導我們下地獄。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會不會是魔變的呢?“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指參禅的人,參禅人打坐時要去除一切妄念,一念不生去參話頭,心光直照話頭,反複參究,不會去想佛,也不念佛,但是在臨命終時佛來了,這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有可能就是魔變的。所以參禅的人講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念佛見佛。已是相應。”對于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我們在念佛,所期望的就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告訴我們,“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所以念佛最終感召到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清淨大海衆來接引,這是與佛相應,感應道交。“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修學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一定蒙佛接引,這時決定不會招致魔來。我們從叁個角度來講,首先從自身角度講,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心地非常清靜,水清月現,因爲我們心地清淨,就會感召阿彌陀佛來接引。從佛的角度來講,阿彌陀佛本願不可思議,他一定會來接引至誠懇切念佛的人。從法門的角度來講,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能夠得到一切諸佛所護念,龍天護法更加維護你。所以我們念佛的人,只能保持阿彌陀佛這一念,如果有其它的念頭,那我們心地就不清淨了。如果在臨命終時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是藥師佛來接引我們,那就跟我們所期望的相違背了,這個藥師佛有可能就是魔所變現的,我們動了這個念頭就不能往生了。有人要問了,阿彌陀佛也有千百億化身,到臨命終時如何辨別這尊佛是不是阿彌陀佛呢?那就在于你平時所觀想、所念的這尊佛像是什麼樣子。楞嚴經所講,佛本無相,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你腦子裏面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到了臨命終時來接引你的就是這尊佛,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有一尊固定的像,經常憶念,臨終的時候就是那尊佛來接引。
【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複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這段講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和七日不亂有關,彌陀經告訴我們,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蒙佛接引,這個七日一心不亂,是指平時要一心不亂還是臨終時一心不亂?藕益大師告訴我們,平時就要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下功夫,平時念佛就是爲臨終服務,我們現在念佛,在這兒舉辦精進佛七,目的就是克期取證,以期達到一心不亂。第二個問題,如果現在念佛念到了一心不亂,會不會再起惑造業呢?如果現在念佛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真正的念到了事一心不亂,那也就是沒有我執心了,就不會再造人我是非,一切都是無我了。到理一心不亂那是更加不得了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怎麼可能再會起惑造惡業呢。念到這種功夫,往生決定有把握。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這段是破十念一念疑,也有兩個問題。“大本十念”,大本指《無量壽經》,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其中有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寶王一念”,是指唐朝飛錫法師所著的念佛叁昧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無量壽經所講的十念必生,與念佛叁昧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適用于平時還是臨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十念通二時,通平時跟臨終。晨朝十念屬于平時,晨朝十念是慈雲忏主所提倡的晨…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