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六▪P2

  ..續本文上一頁朝十念法,這個修法非常適合現在的上班族。每天早晨洗刷幹淨,焚香西向,念十口氣,每口氣隨個人氣力長短,念叁五聲至七八聲佛號,念好回向,用時很短,這十念要放下一切萬緣,晚上也是這樣,洗刷完畢睡覺之前,面對西方,如果有條件就焚香,沒有條件的至誠恭敬就可以了,這是十念法。“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中講到,造作五逆十惡的人,本應該是墮落惡道,但在臨命終時能夠遇到善知識開示淨土法門,十念也可以得生,這個十念與剛剛講的十念得生是相同的,屬于臨終之時,臨終時候信願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一念則但約臨終時。”這就是寶王論所闡述的一念往生的道理,臨命終時能夠對娑婆世界的一切虛假現象徹底了解,徹底看破放下,一心求生西方,一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假如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但是到了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的一切放不下,最後也不能往生。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蕅益大師慈悲到極點,考慮的也非常周詳,把大家的一切疑問全部考慮進去了。前面講到十念一念可以往生,那我們現在幹嘛這麼辛苦,天天上殿過堂,還要辦精進佛七,那不如到了臨終之時,十念一念往生不就好了嗎?蕅益大師回答到,若無平時念佛的功夫,臨命終時怎麼可能把心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面。有些人叫他念佛他不高興,因爲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覺得念阿彌陀佛就是叫他去死,現在很多人有這樣的誤解。黃泉路上無老少,印光大師叫我們把死字刻在額頭上,就是但念無常。我們現在在佛法上面下功夫,無常來了隨時自在往生,更何況我們業報沒有結束,念佛是福慧雙修,有福報有智慧。現在所做的一切,當然不是單單地爲了求福報,最主要的是臨終的時候能夠自在往生,現在就是求一心不亂。我們現在當下的發心都是在爲臨終服務,正所謂“臺上一分鍾,臺下十年功”,現在不勇猛精進,臨終就沒有把握了。“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有人會想到,我們前面講了五逆十惡之人往生的典故,張善和一生殺牛爲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開示,他馬上能夠生起信心,發願念佛,最後往生。很多人覺得這樣好了,我臨命終時能夠有人給我助念,現在就不需要下功夫了。我經常聽到很多人跟助念團的講,最後你幫我助念啊,把自己往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助念團身上,這是錯誤的。經典當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從這句當中我們要明白,張善和往生不是偶然,他是必然,他善根福德具足,前世決定是一個念佛人,但是這一世由于沒有好的因緣,沒有遇到佛法,所以迷惑造業,但是一旦因緣成熟,他馬上就會生起信願,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我們如果把臨終往生寄托在助念團身上,你就是有好的因緣,有人給你助念,但是你能否生起信心,能否發願呢?在我們助念的八九位老人當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人學了一輩子佛,但到臨終給他助念的時候,他說錯特了錯特了,對不對,因爲他沒有深信沒有發願,善根福德不具足啊,有好的因緣沒有用啊。那如何加深善根福德呢?平時下功夫念這句佛號,發起真信切願,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臨終之時如果再遇到善友助念,就是非常殊勝啊,必定往生。像張善和這樣的例子,一萬個當中也找不到一個。“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淨土或問是元代蘇州獅子林天如維則禅師所著,書中對把往生的希望寄托于臨終助念,現在卻不念佛的僥幸心理大加呵斥,在淨土十要中有這些內容,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有些人看了彌陀經,到西方極樂世界要過十萬億佛土,距離是相當遠了,我們坐飛機、坐飛船、坐火箭到那兒不知道猴年馬月了,他就不願意發願,這是錯誤的認識。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我當前一念心性,不但極樂世界不出我一念心性,十方一切諸佛刹土皆不出當下一念心性。阿彌陀佛也是自性之佛,不是在心外還有一個佛,仗自性之佛接引往生,還會有什麼困難?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這裏用比喻說明上面闡述之理。就像鏡子一照,不會有遠近之分,遠近皆攝于其中。鏡子是平面的,但是裏面攝入的山水樓閣,層次宛然。鏡子比喻我們的心性,大圓鏡智,數十層樓閣比喻十萬億佛土。佛來接引就像鏡子一照一樣,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部攝于其中,沒有遠近,沒有先後。《華嚴經》講,我們的心性爲什麼無法展現出來,就是因爲無明、妄想、執著覆蓋于上,如果超越了無明妄想執著,往生西方就沒有來往,阿彌陀佛接引我們也是不來而來,就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這段是以法合喻。“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如鏡中所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層數無性,一照全部攝于其中,沒有先後。“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佛與聖衆是不來而來,我們往生是不去而去,從事相上來講往生有來去,但是從理性上講是沒有來去,自性就是彌陀了,當下就是淨土。

  【當知字字皆海印叁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這段是總結。這部阿彌陀經字字句句皆是海印叁昧,大圓鏡智之靈文。“海印叁昧”跟“大圓鏡智”是心性不同的名字,海印叁昧是心性之體,心性就像大海一樣深廣,能夠映現一切萬法,比喻心性能造百界千如,一切法都能含攝其中。大圓鏡智是心性之用,唯識宗講,成佛就是轉八識爲四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第八識就是大圓鏡智。佛的智慧如鏡子一樣,能夠圓滿無缺照一切萬法,彌陀經是佛證得實相之後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如是如是”,就是實相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字字句句皆是海印叁昧,大圓鏡智之靈文。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這段是破二行差別疑。蕅益大師將信願持名的信願判爲慧行,持名判爲行行,如果把持名判成行行,也就是助行,那什麼是正行呢?按照一般的修法,慧行就是修慧,從理觀入手,于觀慧當中能夠具足禅定。行行就是修定,從事修著手,而諸禅定能夠輔助開智慧,屬于做功夫,所以稱行行爲助行。一般是將慧行作爲正行,行行作爲助行,要解不是這樣講的。蕅益大師講到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前面判信願爲慧行,判持名爲行行是爲了方便大家理解,其實在一心當中就具足了信願行叁資糧。我們講一心念佛,“一心”就是具足了信願行,如果一心不具足信願,在念佛的時候就與佛不相應,下面把這叁者間的關系說明了一下。“蓋無願行不名真信。”如果你說你非常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但是你沒有發願和行持,那你就不是真信,不是真正的發心。“無行信不名真願。”如果你說發願往生西方,但是你不信釋迦佛跟阿彌陀佛,不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也沒有行動,那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發願。“無信願不名真行。”如果非常精進地念佛,但是沒有信沒有願,覺得這個娑婆世界挺好啊,家財萬貫,我才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那你這個行就不是真行。我們前面講了,信願就是智慧,像人的雙目一樣決定方向,你現在只會走路沒有眼睛,始終是到達不了目的地,只有具足雙眼才有方向感,這樣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我們現在念佛如果沒有信願,不能決定你的方向,你到底是要往生還是要幹嘛?我們念佛一定要真信切願,沒有信願就不是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信願行執持這句名號,這樣才叫一心念佛。所以在一心當中具足信願行,每念一句佛當中具足了信願,那就是跟佛相應;如果嘴巴在念佛,腦子裏還懷疑還夾雜,想著什麼時候回家,接下來到什麼地方去,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嗓子也枉然,這樣不能與佛相應。前面我們講到念佛法門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善根是親因,福德是助緣。二乘的善根少,人天的福德少。如果我們現在具足信願執持這句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樣就必定往生。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這段引用經典來作證明。爲何一心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呢?《觀經》當中講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所講的至心念佛,就是至誠一心念佛,這樣念佛能夠滅這麼多罪業,這個一心念佛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嗎?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

  這是破平時念佛除罪疑。有人要問了,臨命終時有些人很清晰,知道自己因爲…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廿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