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相依互即,感應道交,妙德莫測。《華嚴經》亦雲:“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彌陀佛,亦于心光中酬願見證到十方衆生一時往生淨土成佛。彌陀大願已經圓成兌現,吾輩凡夫衆生往生淨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層面建言)。已願已生,今願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願,那就屬于當願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願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願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
阿彌陀佛願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願力加持,取決于吾人的發願能否與彌陀願心慈力相應。當我們了解彌陀住定證滅願的義蘊,便應發起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願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光明無量願的義蘊,便應贊歎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當我們明了十念往生願的義蘊,便應信願執持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如是願行即與彌陀願心相應,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願,就是要以彌陀大願作爲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順到與阿彌陀佛大願慈場相應。昙鸾大師開示,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41]淨業行人如是層遞發願,即與阿彌陀佛悲願耦合相應,即能感通彌陀願力加持,成就往生。 昙鸾大師又雲:“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42]何以故?如果衆生只發到淨土享樂的染著心,即與彌陀悲智心不相應,便難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淨業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願而發願,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裏不可颟顸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願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與十方念佛衆生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衆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之情狀,全在生佛願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衆生往生的大願猶如磁場,吾人願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相應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願相關,故能任運往生。“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衆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43](幽溪大師語)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淨土,不願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願求生淨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願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衆生,衆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衆生,尤其是與娑婆衆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當。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淨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淨土法門的生命力端在于此。
感應之迹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産物,以臨終阿彌陀佛接引爲例,念佛人臨終所見之佛,非有非無,非斷非常,乃生佛願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之現象。淨業行人發願往生是因,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爲緣。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如實際緣起化身,接引淨業成熟的衆生。此乃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令念佛行人,專心憶念,能于自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並非阿彌陀佛實遣化身來迎接。佛身湛然常寂,衆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譬如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然而,水雖澄清,天上無月亦不能現,喻如衆生雖具願往生心,若無阿彌陀佛的悲願爲緣,亦不能現;同樣,月亮雖明,地面無水亦不能現,喻如阿彌陀佛雖有悲願之緣,衆生不具信願之心,亦不能現。唯有衆生願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耦合,才能顯現不可思議的感應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目信息,波段頻率調准,電視臺的發射信號當即轉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淨業行人信願持名,亦是在調准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願慈力,一旦調頻相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即在吾人身上全體顯現,感應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一、唐代懷玉禅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臺而入。懷玉禅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爲得此?”銀臺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複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懷玉禅師說偈含笑而逝。二、東晉劉遺民居士依遠公大師,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阿彌陀佛現身。劉遺民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頂乎?”阿彌陀佛即手摩其頂。複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阿彌陀佛即衣覆其體。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滿足衆生一切心願,欲金臺即易金臺,欲手摩頂即摩頂,欲衣覆體即覆體,可謂慈悲護念之極。衆生與佛菩薩的感應即時而靈敏,充分佐證生佛心性同體平等之真理。宋代宗頤禅師啓建蓮華勝會,率衆念佛,求生淨土,夜夢一清美男子,自稱普慧,申請加入蓮華勝會,並請將家兄普賢一並列入。普賢、普慧乃《華嚴經·離世間品》中二位大菩薩。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願,契合諸佛菩薩願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薩預會幽贊。可見願往生心的能感力度甚深,故所應的瑞相亦極殊勝。
有介于念佛法門生佛感應的勝妙,釋迦本師勸勉父親淨飯王與七萬釋種念佛求生安養。稱念佛名橫超叁界,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此乃與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彌陀威神願力。是故往聖先賢如百川赴海,衆星拱北,神棲安樂世界。淨宗史上觀音、文殊、普賢叁聖開示,同指西方。淨宗四祖法照大師在五臺大聖竹林寺,見到文殊、普賢二菩薩,恭問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門最爲其要。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唐代慧日法師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經求法,在北印度健馱羅國一山,七日斷食志誠祈請觀世音菩薩,感得觀音現身,垂右手摩慧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叁聖開示,冥契阿彌陀佛願心。古往今來,依教奉行得以往生者,如稻麻竹葦,不可計數。現代淨業行人亦宜當仁不讓,即生成辦淨業。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44](天親菩薩語)淨業行人通過研習淨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願,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象。因爲阿彌陀佛因地願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淨業行人欲得與彌陀大願感應道交,宜應隨順阿彌陀佛大願,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以佛知見爲己知見,以佛教敕爲修行指南,因順佛願,決定得生。
(四)願之心行——厭離行與欣求行
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潔淨希有。非大智大勇,難以具足如此願心。這種願心具化爲厭離行與欣求行。是故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然對凡惑衆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爲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45]釋迦本師針對曠劫輪轉的迷倒衆生,開折攝二門,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厭欣。衆生耽戀娑婆五欲六塵,釋尊則極言娑婆五惡五痛五燒之苦來折伏衆生;衆生矇然不知淨土,釋尊則詳陳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無苦純樂來攝受衆生。折伏意在警醒衆生的沈迷,令起厭離穢土心;攝受意在鼓揚衆生的善根,令生欣求淨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燒逼惱;彼土清涼池,熙怡暢樂;取舍趨避,不容片刻耽延。釋迦如悲父,在娑婆穢土遣送衆生;彌陀如慈母,在極樂淨土攝受衆生。一遣一接,折攝並運,配合默契,共成普度衆生的佛事。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門的先決前提。如果我們于叁界火宅中嘻怡流連,貪戀世樂,不厭不舍,對西方淨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態,于淨宗之法將不得其門而入。《觀經》中韋提希夫人作爲娑婆苦惱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厭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淨業。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阿阇世殺父囚母的惡逆,深感人心慘毒、世間劇苦,叁界六道亦無安心之地,是故願舍穢身,求生淨土:“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46]韋提希深切的厭欣心感得釋尊宣說念佛出世大法、彌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韋提希當即證得往生。身爲國太夫人的韋提希如果沒有兒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驕奢逸樂中醉生夢死,何能發起願生淨土的出世心?是故對閻浮提衆生來說,困苦憂患正是成就厭欣行的逆增上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吾人宜將五濁惡世的一切苦境作爲深信切願的發起序。
厭欣心的滋培是淨業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淨宗經典所描述的西方淨土種種功德莊嚴,用以作爲返觀娑婆穢土的參照系。刻刻提撕,激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慈雲大師曾將娑婆、安養二土苦樂情狀概述爲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
《略述淨土信願行 叁、彌陀大願慈力 至誠感通即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