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裕的生平與著作
聖凱
內容提要:靈裕是地論學派南道系的重要人物,本文利用《大法師行記》等碑刻文獻,結合僧傳的記載,詳細考察了靈裕的生平與著作。
關鍵詞:靈裕 生平 大法師行記
作者聖凱法師,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地論學派是以弘揚《十地經論》爲中心,兼習《華嚴經》、《涅槃經》等,以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所譯經論爲主,經過慧光、道寵等人的弘揚,從而形成南北二道。由于地論師大都兼傳戒律,擔任僧官,在當時北方佛教界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地論學派南道系中,道憑-靈裕一系是非常重要的,對後來華嚴宗、天臺宗影響很大。
道憑(488-559),俗姓韓,平恩(山東丘縣)人。十二歲出家,研習《維摩經》、《涅槃經》、《成實論》等,複入少林寺修禅。後從慧光律師受學《四分律》,隨侍十年。辭別慧光後,從事于講說《十地經論》、《涅槃經》、《華嚴經》、《四分律》等。
道憑爲了能夠專心禅修,曾在河南安陽靈泉寺東側開鑿“大留聖窟”。現存大留聖窟,爲方形平頂窟,壁面和窟頂無雕飾,窟中叁尊圓雕坐佛像,中尊爲盧舍那佛,左、右分別爲阿彌陀佛和彌勒佛。窟口上方原有“大留聖窟,魏武定四年(546)歲在丙寅四月八日,道憑法師造”題刻。
道憑辯才無礙,洞會經論深意,被比喻爲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當時,京師人士都驚歎說:“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可見,道憑的才學能與法上相提並論。道憑雖然擅長講說,但是“心緣口授,杜于文相”,因此可能沒有從事撰述。 北齊天保十年(559)示寂于邺城西南寶山寺(即靈泉寺),世壽七十二。靈泉寺舊址還有一對單層方形北齊石塔,塔辟圓形拱門。塔側刻“大齊河清二年(563)叁月十七日,寶山寺大論師憑法師燒身塔”銘記,由此可知爲道憑燒身塔。
有關靈裕傳的重要資料,有如下叁種:
一、《大法師行記》,弟子海雲集,貞觀六年(632)八月建;
二、道宣撰《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續高僧傳》卷九);
叁、釋德殊撰《相州天禧鎮寶山靈泉寺傳法高僧靈裕法師傳》,紹聖元年(1094)十二月。
靈裕的弟子海雲,事迹未詳,寶山靈泉寺保存有貞觀二十年四月八日造《報應寺故大海雲法師灰身塔》。《大法師行記》是研究靈裕乃至地論學派的重要資料,可惜碑文磨滅不清,《全唐文》亦有收錄。德殊是在元祐八年(1093)九月,遊寶山,見玄林塔像及道憑石窟,感慨沒有靈裕塔,于是集衆力在寺院的東南隅建塔設像,刻碑明示由來。
同時,由于寶山靈泉寺石窟研究的推進,爲探討靈裕的生平與思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21年11月29日,常盤大定抵達寶山靈泉寺,展開爲期叁天的調查工作,爲寶山靈泉寺研究的嚆矢。 1938年,常盤大定提出靈裕的思想可能和叁階教有關的看法,是大住聖窟研究上的一大突破。1981年,牧田谛亮利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收藏的寶山石刻拓片,研究了靈裕的生平與開鑿大住聖窟的意義。 在中國方面,我國建築史權威劉敦桢在抗戰前調查了寶山靈泉寺石窟,並發表調查記錄。 1983至1984年,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組織了靈泉寺考古勘察隊,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清理工作,並發表寶山靈泉寺石窟的簡報。 丁明夷進行寶山靈泉寺石窟造像題材的研究。 1991年,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又出版《寶山靈泉寺》一書,選刊安陽地區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塔林、碑銘題記等圖片四百余幀。 1997年,大內文雄依寶山靈泉寺的塔銘,揭示了隋唐時代寶山靈泉寺的狀態。 1998年,李玉珉探討了大住聖窟配置布局的思想基礎、石窟功能以及其在中國石窟史上的地位等方面。 2004年,高玉春依《續高僧傳·靈裕傳》考察了靈裕的生平與思想,以及靈裕弘法的地位和剛正品格。 大住聖窟豐富的資料和研究報告、成果,充分反映了學界對靈裕的重視。
一、靈裕的生平
靈裕(518-605),俗姓趙,定州钜鹿曲陽(今河北曲陽)人。幼年宿具善根,學習儒家典籍。十五歲時,父亡,服喪畢。十八歲時(535) ,前往趙郡(今河北趙縣)應覺寺,投僧明、昙寶二禅師座下出家。應覺寺早在北魏時期就已創建,沈濤《常山貞石志》卷四著錄唐開耀二年(682)所立《大唐開業寺李公之碑》提供了該寺的淵源。碑雲:
開業寺者,後魏黃門侍郎,使持節衛大將軍陝州刺史,都督冀、定、瀛、相、殷五州諸軍事,尚書令,固安伯李公舍山第之所立也。其地則前臨漳水,金鳳騁光而振義;卻負常山,玉馬騰姿而絕影。東瞻峻堞,宛若香城;西據崇岩,依然雪嶺。蓋全趙之勝地焉。公諱裔,字徽伯,趙郡元氏人也。……先是有沙門僧明、昙寶等,並不知何許人。屬魏氏之遷都,隨孝文而戾止,……睹此願力,共謀經始,……于彼延昌之末錫其偃角之名,孝昌年際改爲隱覺。自魏曆齊,僧徒彌廣……
同書還記載碑陰上截爲刻像,下爲題名:“沙門昙朗供養,沙門昙寶供養,置寺沙門僧明供養,建伽藍主陝州刺史司徒公李徽伯,息徐州刺史北海郡子旦,息豪州刺史兵部尚書子雄,玄孫行本州錄參軍崇悊……”等。可知,李氏家族一門崇佛。此寺是在元氏故城之西,封龍山 東麓或是鄰近的山地上。偃角、隱角、應覺,都是同音。《續高僧傳·靈裕傳》說靈裕 “默往趙郡應覺寺,投明、寶二禅師而出家焉”。 靈裕于535年,在應覺寺出家,其師即是僧明 、昙寶。
起初師令誦經,靈裕發願:“我今將學必先要心,叁藏微言定當窮旨,終無處中下之流;暨于儒釋兩教,遍須通曉也。” 《大法師行記》說:“吾當學問于閻浮提中,作最大法師,若囗不爾囗囗囗……”可見,靈裕具有大志願與堅定的意志力。
二十歲時(537),靈裕欲前往邺都,向《十地經論》研究權威、四分律宗的開祖慧光參學。《大法師行記》說:“二十有一,南遊邺京”,可能是指真正到達邺都的時間。二十一歲(538)時,依《魏故昭玄沙門大統墓志銘》,慧光是在元象元年歲次戊午叁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即公元538年3月14日)圓寂,靈裕到達邺都時,慧光剛好去世七日。于是,轉投慧光的弟子道憑(487-559)爲師,聽《十地經論》與《菩薩地持論》。道宣說:“荏苒法席,終于叁年”,依《大法師行記》,靈裕在受戒後,曾回邺都,從道憑繼續學習。二十二歲(539)時,靈裕離開道憑,前往定州受具足戒。因爲僧明、昙寶二師不肯爲靈裕本師,因此無法進入戒場。當時定州刺史侯景(503-553)知靈裕道行,奏請准許受戒。侯景在二十歲時,在爾朱榮而任定州刺史大行臺,爾朱榮滅亡後,入仕東魏,被高歡提爲河南大行臺。
靈裕在受戒後,《大法師行記》記載:“還向定州而受具戒,受已,連翩複返上京”,可見仍然回到邺都,繼續學業。二十六歲時(543),《大法師行記》記載:“季廿六,從隱律師也”,靈裕南遊漳滏(河南臨漳縣),在昙隱門下學律。當時,昙隱住邺東大衍寺,年六十叁在邺城大覺寺入寂。昙隱是道覆的弟子,精通律部,師事慧光,被稱爲“光部之大弟子”。定州刺史侯景尊崇昙隱,爲其造寺。昙隱晚年回到漳濱(河南臨漳縣,漳水),侯景爲其建大衍寺,昙隱努力闡揚佛教,爲“通律持律,時惟一人而已”。靈裕在昙隱門下學習《四分律》,筆記整理師說,于是後來便有《四分律疏》五卷行世。
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546),靈裕二十九歲時,辭別昙隱,回到邺都,仍然在道憑座下研究《十地經論》。是年道憑五十九歲,四月八日,道憑創建寶山寺窟。這時,靈裕開始自己的撰述生涯。道宣說:“自年叁十,即存著述”,最初的著作即是《十地經論疏》四卷 。但是,靈裕同時在邺都繼續學習大小乘經論,從安、遊、榮學習《雜心論》,《大法師行記》說:“榮論師聽《雜阿毗昙》四有余遍,兩遍既周,私抄”,即著《毗昙論抄》;而且就嵩(即慧嵩)、林二師學習《成實論》,著《成實論抄》。而且,靈裕在邺都就教于道憑座下時,亦就學于昭玄大統法上,當時“法上勢覆群英,學者望風”,但靈裕“伏節專貞,卓然不偶倫類”,因此法上非常敬佩他。而且,在邺都旁涉儒學,覆述儒家典籍,可見靈裕的學問之廣博。
《大法師行記》記載,天保元年(550),靈裕在邺都講《十地經論》。北齊文宣帝的皇後身染疾患,發願講述《華嚴經》,昭玄諸統一致舉薦靈裕爲法主。靈裕講經“穿鑿新異”,“意在綱領,不在章句”,于是被號爲“裕菩薩”,由此可知當時靈裕的影響力。
道憑創建寶山寺後,靈裕應該經常住在寶山寺。道憑在北齊天保十年(559)叁月七日,卒于寶山寺。而現存靈裕《華嚴文義記》殘本卷六題記雲:“天保十年沙門靈裕在寶山寺集記 鸾供養” ,可見靈裕在此期間,除了追思其師外,從事《華嚴文義記》的撰述。于是,寶山寺成爲靈裕弘法、禅修的重要寺院。河清二年(563)叁月十七日,道憑法師燒身塔的建造,應該是在靈裕的主持下進行。河清叁年(564),靈裕四十七歲,範陽盧氏請靈裕前往講經,“常溢千人,聽徒嘉慶,前後重疊”,可謂盛況空前,《大法師行記》亦記載此事。後來,靈裕仍然回到邺都。
“周武滅佛”時,靈裕潛形遁世,頭紮麻帶,如喪考妣;帶領同道聚居村落,晝談俗書,夜論佛理,而且撰述種種著作。隋代佛法初興,開皇叁年(583),相州刺史樊叔略開創弘講會,延請諸僧說法,靈裕前往,不負重望。樊叔略推舉他爲都統,靈裕堅辭不…
《靈裕的生平與著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