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裕的生平与著作
圣凯
内容提要:灵裕是地论学派南道系的重要人物,本文利用《大法师行记》等碑刻文献,结合僧传的记载,详细考察了灵裕的生平与著作。
关键词:灵裕 生平 大法师行记
作者圣凯法师,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地论学派是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中心,兼习《华严经》、《涅槃经》等,以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所译经论为主,经过慧光、道宠等人的弘扬,从而形成南北二道。由于地论师大都兼传戒律,担任僧官,在当时北方佛教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地论学派南道系中,道凭-灵裕一系是非常重要的,对后来华严宗、天台宗影响很大。
道凭(488-559),俗姓韩,平恩(山东丘县)人。十二岁出家,研习《维摩经》、《涅槃经》、《成实论》等,复入少林寺修禅。后从慧光律师受学《四分律》,随侍十年。辞别慧光后,从事于讲说《十地经论》、《涅槃经》、《华严经》、《四分律》等。
道凭为了能够专心禅修,曾在河南安阳灵泉寺东侧开凿“大留圣窟”。现存大留圣窟,为方形平顶窟,壁面和窟顶无雕饰,窟中三尊圆雕坐佛像,中尊为卢舍那佛,左、右分别为阿弥陀佛和弥勒佛。窟口上方原有“大留圣窟,魏武定四年(546)岁在丙寅四月八日,道凭法师造”题刻。
道凭辩才无碍,洞会经论深意,被比喻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当时,京师人士都惊叹说:“凭师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宝”。可见,道凭的才学能与法上相提并论。道凭虽然擅长讲说,但是“心缘口授,杜于文相”,因此可能没有从事撰述。 北齐天保十年(559)示寂于邺城西南宝山寺(即灵泉寺),世寿七十二。灵泉寺旧址还有一对单层方形北齐石塔,塔辟圆形拱门。塔侧刻“大齐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铭记,由此可知为道凭烧身塔。
有关灵裕传的重要资料,有如下三种:
一、《大法师行记》,弟子海云集,贞观六年(632)八月建;
二、道宣撰《相州演空寺释灵裕传》(《续高僧传》卷九);
三、释德殊撰《相州天禧镇宝山灵泉寺传法高僧灵裕法师传》,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
灵裕的弟子海云,事迹未详,宝山灵泉寺保存有贞观二十年四月八日造《报应寺故大海云法师灰身塔》。《大法师行记》是研究灵裕乃至地论学派的重要资料,可惜碑文磨灭不清,《全唐文》亦有收录。德殊是在元祐八年(1093)九月,游宝山,见玄林塔像及道凭石窟,感慨没有灵裕塔,于是集众力在寺院的东南隅建塔设像,刻碑明示由来。
同时,由于宝山灵泉寺石窟研究的推进,为探讨灵裕的生平与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11月29日,常盘大定抵达宝山灵泉寺,展开为期三天的调查工作,为宝山灵泉寺研究的嚆矢。 1938年,常盘大定提出灵裕的思想可能和三阶教有关的看法,是大住圣窟研究上的一大突破。1981年,牧田谛亮利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的宝山石刻拓片,研究了灵裕的生平与开凿大住圣窟的意义。 在中国方面,我国建筑史权威刘敦桢在抗战前调查了宝山灵泉寺石窟,并发表调查记录。 1983至1984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组织了灵泉寺考古勘察队,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工作,并发表宝山灵泉寺石窟的简报。 丁明夷进行宝山灵泉寺石窟造像题材的研究。 1991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又出版《宝山灵泉寺》一书,选刊安阳地区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塔林、碑铭题记等图片四百余帧。 1997年,大内文雄依宝山灵泉寺的塔铭,揭示了隋唐时代宝山灵泉寺的状态。 1998年,李玉珉探讨了大住圣窟配置布局的思想基础、石窟功能以及其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等方面。 2004年,高玉春依《续高僧传·灵裕传》考察了灵裕的生平与思想,以及灵裕弘法的地位和刚正品格。 大住圣窟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报告、成果,充分反映了学界对灵裕的重视。
一、灵裕的生平
灵裕(518-605),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今河北曲阳)人。幼年宿具善根,学习儒家典籍。十五岁时,父亡,服丧毕。十八岁时(535) ,前往赵郡(今河北赵县)应觉寺,投僧明、昙宝二禅师座下出家。应觉寺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创建,沈涛《常山贞石志》卷四著录唐开耀二年(682)所立《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提供了该寺的渊源。碑云:
开业寺者,后魏黄门侍郎,使持节卫大将军陕州刺史,都督冀、定、瀛、相、殷五州诸军事,尚书令,固安伯李公舍山第之所立也。其地则前临漳水,金凤骋光而振义;却负常山,玉马腾姿而绝影。东瞻峻堞,宛若香城;西据崇岩,依然雪岭。盖全赵之胜地焉。公讳裔,字徽伯,赵郡元氏人也。……先是有沙门僧明、昙宝等,并不知何许人。属魏氏之迁都,随孝文而戾止,……睹此愿力,共谋经始,……于彼延昌之末锡其偃角之名,孝昌年际改为隐觉。自魏历齐,僧徒弥广……
同书还记载碑阴上截为刻像,下为题名:“沙门昙朗供养,沙门昙宝供养,置寺沙门僧明供养,建伽蓝主陕州刺史司徒公李徽伯,息徐州刺史北海郡子旦,息豪州刺史兵部尚书子雄,玄孙行本州录参军崇悊……”等。可知,李氏家族一门崇佛。此寺是在元氏故城之西,封龙山 东麓或是邻近的山地上。偃角、隐角、应觉,都是同音。《续高僧传·灵裕传》说灵裕 “默往赵郡应觉寺,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灵裕于535年,在应觉寺出家,其师即是僧明 、昙宝。
起初师令诵经,灵裕发愿:“我今将学必先要心,三藏微言定当穷旨,终无处中下之流;暨于儒释两教,遍须通晓也。” 《大法师行记》说:“吾当学问于阎浮提中,作最大法师,若囗不尔囗囗囗……”可见,灵裕具有大志愿与坚定的意志力。
二十岁时(537),灵裕欲前往邺都,向《十地经论》研究权威、四分律宗的开祖慧光参学。《大法师行记》说:“二十有一,南游邺京”,可能是指真正到达邺都的时间。二十一岁(538)时,依《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慧光是在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即公元538年3月14日)圆寂,灵裕到达邺都时,慧光刚好去世七日。于是,转投慧光的弟子道凭(487-559)为师,听《十地经论》与《菩萨地持论》。道宣说:“荏苒法席,终于三年”,依《大法师行记》,灵裕在受戒后,曾回邺都,从道凭继续学习。二十二岁(539)时,灵裕离开道凭,前往定州受具足戒。因为僧明、昙宝二师不肯为灵裕本师,因此无法进入戒场。当时定州刺史侯景(503-553)知灵裕道行,奏请准许受戒。侯景在二十岁时,在尔朱荣而任定州刺史大行台,尔朱荣灭亡后,入仕东魏,被高欢提为河南大行台。
灵裕在受戒后,《大法师行记》记载:“还向定州而受具戒,受已,连翩复返上京”,可见仍然回到邺都,继续学业。二十六岁时(543),《大法师行记》记载:“季廿六,从隐律师也”,灵裕南游漳滏(河南临漳县),在昙隐门下学律。当时,昙隐住邺东大衍寺,年六十三在邺城大觉寺入寂。昙隐是道覆的弟子,精通律部,师事慧光,被称为“光部之大弟子”。定州刺史侯景尊崇昙隐,为其造寺。昙隐晚年回到漳滨(河南临漳县,漳水),侯景为其建大衍寺,昙隐努力阐扬佛教,为“通律持律,时惟一人而已”。灵裕在昙隐门下学习《四分律》,笔记整理师说,于是后来便有《四分律疏》五卷行世。
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灵裕二十九岁时,辞别昙隐,回到邺都,仍然在道凭座下研究《十地经论》。是年道凭五十九岁,四月八日,道凭创建宝山寺窟。这时,灵裕开始自己的撰述生涯。道宣说:“自年三十,即存著述”,最初的著作即是《十地经论疏》四卷 。但是,灵裕同时在邺都继续学习大小乘经论,从安、游、荣学习《杂心论》,《大法师行记》说:“荣论师听《杂阿毗昙》四有余遍,两遍既周,私抄”,即著《毗昙论抄》;而且就嵩(即慧嵩)、林二师学习《成实论》,著《成实论抄》。而且,灵裕在邺都就教于道凭座下时,亦就学于昭玄大统法上,当时“法上势覆群英,学者望风”,但灵裕“伏节专贞,卓然不偶伦类”,因此法上非常敬佩他。而且,在邺都旁涉儒学,覆述儒家典籍,可见灵裕的学问之广博。
《大法师行记》记载,天保元年(550),灵裕在邺都讲《十地经论》。北齐文宣帝的皇后身染疾患,发愿讲述《华严经》,昭玄诸统一致举荐灵裕为法主。灵裕讲经“穿凿新异”,“意在纲领,不在章句”,于是被号为“裕菩萨”,由此可知当时灵裕的影响力。
道凭创建宝山寺后,灵裕应该经常住在宝山寺。道凭在北齐天保十年(559)三月七日,卒于宝山寺。而现存灵裕《华严文义记》残本卷六题记云:“天保十年沙门灵裕在宝山寺集记 鸾供养” ,可见灵裕在此期间,除了追思其师外,从事《华严文义记》的撰述。于是,宝山寺成为灵裕弘法、禅修的重要寺院。河清二年(563)三月十七日,道凭法师烧身塔的建造,应该是在灵裕的主持下进行。河清三年(564),灵裕四十七岁,范阳卢氏请灵裕前往讲经,“常溢千人,听徒嘉庆,前后重叠”,可谓盛况空前,《大法师行记》亦记载此事。后来,灵裕仍然回到邺都。
“周武灭佛”时,灵裕潜形遁世,头扎麻带,如丧考妣;带领同道聚居村落,昼谈俗书,夜论佛理,而且撰述种种著作。隋代佛法初兴,开皇三年(583),相州刺史樊叔略开创弘讲会,延请诸僧说法,灵裕前往,不负重望。樊叔略推举他为都统,灵裕坚辞不…
《灵裕的生平与著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