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裕的生平与著作▪P2

  ..续本文上一页往。开皇十年(590),灵裕在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灵通寺讲经。隋文帝下诏,令灵裕入京。于是,步行入长安,住兴善寺。隋文帝召集众僧,欲授国统之位。灵裕上表请归相州,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等诸大臣皆有意让灵裕当国统,于是上书隋文帝,隋文帝下敕三次邀请,灵裕都坚辞不遂。于是,隋文帝赠送厚礼等,以助修建宝山寺,而且赐额为“灵泉寺”。在长安期间,灵裕曾入净影寺,众僧布萨诵戒,慧远没有出席而仅委托其他比丘陈说(即“说欲”)。于是,灵裕高声指责,可见灵裕秉性刚直,持戒谨严。

   开皇十一年(591)春天,灵裕回到宝山寺。后来,灵裕又住相州演空寺。隋文帝在仁寿年间,下诏敕送舍利,而且于诸州起塔。所以,灵裕在寒陵山营造九级浮图,仁寿四年(604),造到四层,灵裕预知生命垂危,于是加快工程进度。大业元年(605)正月二十二日,卒于相州演空寺,世寿八十八岁。殡于宝山灵泉寺侧,弟子为他在宝山起造灰身塔,塔侧有贞观六年(632)弟子海云所写的《大法师行记》。

   二、修建大住圣窟

   道凭创建宝山寺,天保十年(559)卒于此寺,灵裕亦时常住在此寺,可见灵裕与宝山寺渊源深厚。灵裕扩充、重修宝山寺的机缘,在于得到东安王娄睿的支持。关于娄睿(?-570)的生平,《北齐书》卷四十八、《北史》卷五十四收有《娄睿传》,较为简略。1979年,在在山西省太原市娄睿墓中出土《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之铭》,则详细说明了娄睿个人的身世、生平事迹等。

   娄睿(?-570),鲜卑人,本姓匹娄,简改称娄,墓志说他是“太安狄那汗殊里”人。从《北齐书·武成纪》,《娄睿传》及出土墓志来看,他的姑母娄昭君是高欢的嫡妻,他即为北齐武明皇太后的内侄。自随高欢“信都起义”,先为帐内都督,曾平定叛乱,收复炽关,为北齐建立军功,皇建元年(560),封为南青州东安郡王,先后封司空、司徒、太尉,天统二年(566)封为大司马统领全军,三年(567)为太傅、太师,兼录并省尚书事、并省尚书令,成为“坐而论道”的宰辅重臣。在东魏、北齐之世,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但是,娄睿以外戚而贵幸,也有纵情声色、家敛无厌、滥杀无辜等劣迹,《北齐书·娄睿传》记载:“睿在豫境,留停百余日,侵削官私,专行非法,坐免官” ,娄睿仍被赫免,而且以军功进大司马一位。鲜卑贵族与汉世大族的夺权斗争,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天统四年(568)十二月,武成帝(高湛)崩。但是,娄睿的晚年在夺权斗争中,显得没落。于是,归信灵裕,倾自身实力修建宝山寺。《续高僧传·灵裕传》说:

   齐安东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汗,退问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宝山一寺,裕之经始,睿为施主,倾撒金贝。

   灵裕得到娄睿的支持,从而扩充了宝山寺的规模。建德六年(577),灵裕六十岁,北齐王朝灭亡,同时在北齐境内继续实施“灭佛”政策。《大法师行记》说:“三宝顿坏残,僧惊窜逃,趣无于时……” ,宝山寺在这期间可能亦毁坏荒废。

   开皇三年(583),灵裕得到当时相州刺史樊叔略的外护。灵裕回到宝山寺,开始再次重修寺院。开皇九年(589),灵裕复于寺西侧创凿大住圣窟一所。窟作方形平面,覆斗形窟顶,窟由东、西、北三壁各凿一大型圆拱龛,龛中雕卢舍那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龛侧雕三十五佛和七佛。窟门外东侧镌刻灵裕造窟记:

   大隋开皇九年乙酉岁,敬造窟用功一千六百廿四,像世尊用工九百:卢舍那世尊一龛、阿弥陀世尊一龛 、弥勒世尊一龛、三十五佛世尊三十五龛、七佛世尊七龛、傅法圣大法师廿四人。

   窟门两侧浮雕那罗延神王和迦毗罗神王各一尊,窟内前壁东侧线刻“世尊去世传法圣师”二十四祖形像,始于大迦叶,终于师于比丘。

   此外,窟内外石壁还刊刻佛经多部,计有窟内前壁西侧《大集经·月藏分》和《摩诃摩耶经》,窟外窟门西侧《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品》、《胜鬘经》、《法华经·分别功德品》、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二十五佛名经》、《三十五佛名经》、《五十三佛名经》、《无常偈》等。大住圣窟的上述布局与内容,为研究灵裕思想及北朝晚期的佛教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道宣《续高僧传·灵裕传》记载:

   又营诸福业,寺宇灵仪。后于宝山造石窟一所,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而别镌法灭之阳,山幽林疏,言切事彰。每春游山之僧,皆往寻其文理,读者莫不歔叹而持操矣。  

   灵裕生当齐隋之世,亲睹北周武帝“灭佛”事件的教训,故著书论《灭法记》,凿窟“镌法灭之相”,刻经刊《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品》,正是时势使然。这一时期兴建的石窟佛寺,镌刻经像以备“法灭”,是佛教“末法”思想真实具体的反映。

   三、灵裕的著作

   灵裕著述繁多,涉猎广博,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赞叹灵裕:“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弘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师。性爱传灯,情好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 《大法师行记》按年龄排列著作,惜磨灭不清,所以依《续高僧传·灵裕传》,结合有关记载,考察其著作。

   灵裕在三十岁即著《十地经论疏》四卷;依《大法师行记》,灵裕在三十一岁以后撰《胜鬘经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天保十年(559)撰《华严文义并旨归》合九卷(即道宣所说《华严疏及旨归》)。四十三岁至四十七岁,有《央掘魔罗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 、《温室经疏》一卷、《遗教经论疏》一卷、《众经宗要》、《信三宝论》一卷、《食榖鸡卵成杀有罪论》(即道宣所说《榖卵成杀论》),这些是在《大法师行记》明确记载的书名。

   四十七岁以后,因“周武帝灭佛”事件的关连,著《十怨十志颂》十首、《齐亡消日颂》二十七首、《触事申情颂》、《集灭法记》一卷、《集老经》一卷、《集庄记》一卷、《集五兆书》一卷、《华严注》一卷、《集申情书》一卷、《齐世三宝记》等。这些著作涉及到灵裕的末法思想。

   六十六岁以后,撰有《四分戒本》一卷、《金刚般若论疏》一卷、《集破寺报应记》等著作。

   七十四岁,应隋文帝之召,入住长安大兴善寺,辞却“国统”而归宝山寺。至入寂期间,撰述《佛法东行译经法师记》、《集上首御众法》一卷、《集寒陵山浮 图 记?》等。

   除此以外,《续高僧传·灵裕传》著录有《地持论疏》、《维摩经疏》、《般若经疏》各两卷,《涅槃经疏》六卷、《大集经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义章》四卷,《仁王般若经疏》、《毗尼母经疏》、《往生论疏》、《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下生经疏》、《成实论抄》,《毗昙论抄》、《大智度论抄》各五卷,《圣迹记》二卷、《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戒本首尾注》,《华严经》等其他经论序,《大小同异论》、《舍利弗目犍连传御众法》,《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劝信释宗论》、《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光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及其他诗评并杂集等五十余卷。

   另外,《历代三宝记》卷十五、《大唐内典录》卷十载有《灵裕法师译经录》一卷 ,但是,灵裕本人则未见译经的有关记载。在《历代三宝记》卷六,在解释《放光般若经》的译者问题时,引用《法上录》、《灵裕录》 。在《大唐内典录》卷二,在曹魏世安法贤译《罗摩伽经》目注引《灵裕录》一次 。因此,姚名达推测,《灵裕法师译经录》有可能是灵裕“通录所藏或古今所译”。

   依道宣的记载,在灵裕的著作中有《译经体式》。《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记载,开皇十五年(595),灵裕七十八岁,隋文帝命有司勅撰《众经法式》,综合大小乘众经中沙门戒律的教导,依事别分类摘录,共为十卷,用以勅令比丘比丘尼遵佛陀嘱,如法守持。或许灵裕基于这种因缘,整理古代译经的体式,故有《译经体式》;另外,《佛法东行译经法师记》都是在相同的背景下而撰述。

   灵裕的所有著作,法藏说:“自余内外章疏传记等总百余卷,现行于代” 。虽然灵裕重视戒律的实践与寺院的修建,但是他在义学的造诣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若灵裕的著作能流传于今世,南北朝、隋代的佛教史则可能呈现更加丰富的一面。

   四、灵裕的弟子

   灵裕门下法席隆盛,道宣说:“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可见灵裕身教的影响力。

   静渊(544-611),俗姓赵,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十三岁出家,“周武灭佛”时,“慨佛日潜,拟抉目余烈,乃剜眼奉养,用表慧灯之光华也”。隋文帝重兴佛法,学习《华严》、《地持》、《涅槃》、《十地》等经,而且“一闻无坠,历耳便讲”。静渊持戒精严,问学于灵裕,得到灵裕的赏识,“以为吾之徒也”。后来,静渊活动于终南山一带,创建至相寺。开皇十年(590),灵裕应诏入长安,住大兴善寺,而且常到至相寺,与静渊见面。在灵裕的建议下,在隋文帝的支持下,静渊将至相寺迁址重建,于是“自尔迄今五十余载,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 至相寺经历隋唐之交的社会动乱,一直保留着兴盛不衰的局面,从而为义学研究、禅修实践提供了稳定的环境。静渊的弟子有法琳、智正(549-639),而且智正后来常住至相寺,于是至相寺成为华严宗的发源地。

   慧休(548-646 ),俗姓乐,瀛州(河北河间县)人。十六岁时,依树 律师出家。前往邺都,受学于灵裕,“背负《华严》,远游京邺,一闻裕讲,鉴动身心”。慧休反复研读《华严经》五十余遍,但是对文句与至理未能融会贯通。于是,遍问诸师,无法解答自己的疑惑。复往渤海从明彦听《成实论》,从志念学习《毗昙论》。慧休著《杂心玄章抄疏》,讲授不断,于是驰名于河北。开皇十年(590),随灵裕入长安,从昙迁、道尼研习《摄大乘论》,而且造《摄大乘论疏章》。慧休对大小乘经论已经有深入的学习,于是从道洪律师听《四分律》,又听法励律师讲律,深入律藏。隋末,返回相州,居住在云门寺,贞观九年(635),帝频召入京,慧休以疾病固辞不就。十九年(645),住相州慈润寺,仍爽健如前,时年已九十八,太宗皇帝征伐辽东时路过,还亲自前往探视。慧休的著作有:《十地义记》、《地持义记》、《成实论义章及疏》、《毗婆沙论疏》、《迦旃延论疏》、《杂阿毗昙论疏》、《小乘论义疏》、《大乘论义疏》、《大乘义章》及续远法师《华严疏》,总共四十八卷。

   慧休的弟子昙元,偏重清行,不妄衣食;灵范,住弘福寺,弘扬《摄大乘论》。 道杰(573-627)于开皇十九年(599),于邺都听慧休讲《摄大乘论》,广学《毗昙论》、《成实论》、《涅槃经》、《十地经论》、《地持论》、《四分律》 ;神照听慧休讲《摄大乘论》,慧休称其为“河南一遍照”,通《涅槃经》、《成实论》、《杂心论》、《能断金刚般若经》;玄奘亦曾在慧休座下听《摄大乘论》与《杂心论》。

   昙荣(555-639),十九岁时,投灵裕出家,听《华严经》。受具足戒后,游诸讲肆,学习《地持论》。后至上党潞城、黎城诸山,结宇隐居,春夏立“方等忏法”、“般舟三昧”,秋冬兴坐禅、念诵。

   道昂(565-633),魏郡人,投灵裕出家,一直跟随灵裕,后常住相州寒陵山寺。他“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才辨天垂,扣问连环,思彻恒理”,可见对华严学的造诣。灵智(560-634)是灵裕的都讲,后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道宣赞叹灵裕“行解相高,内外通赡,亦当时之难偶也”,又说灵裕“立性刚毅,峭急不伦,侍人流汗,非可师范”。 灵裕一系的特点,在于远离政治,重视实践,持戒精严;在思想上,具有《阿毗昙论》、《成实论》、《杂心论》等背景;后来慧休转向《摄大乘论》,成为道尼一系的摄论师。另外,靓渊创建至相寺,智正从其受学,至相寺成为华严宗的发源地。

  

《灵裕的生平与著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