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識觀”顯示了萬法唯識所現的十種層次 。在依持門中,法藏法師依經文“十二緣分,是皆依心”一句,謂小乘中十二有支、叁世次第、前後引生等一切言說皆依一心,稱“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此下依《探玄記》略說十重唯識 。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相”是相分, “見”是見分,此是說八識及諸心所與所變之相分本影悉皆具足。由十二有支等習氣力量而變現叁界依正等報。法藏法師謂《攝大乘論》及唯識家等諸論作如是說。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謂八識心王及心數各各差別所變現之相分非由別種而生。乃是能見識生起産生作用時的顯現,事物之影相乃由心王而生,包容于心中。法藏法師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論》《觀所緣論》等作如是說。
叁、攝數歸王故說唯識,“數”即心所,即種種的心所作用;“王”即心王,即八識。此中認爲心所的種種作用皆是依心王而起,八識心王及各各心所的關系都是如此,心所依附于心王,離開心王無有獨立自體,一切心所皆由心王所變。法藏法師謂《莊嚴論》作如是說。
四、以末歸本故說唯識,此中“末”指前七轉識,“本”指第八阿賴耶識。即是說前七轉識皆是本識(第八識)的差別功能,實無有別體。前七識只是第八識的分支,是末;離開第八識就不會有前七識,此第八識是本。前七識離開了第八識即無有獨立的自體,故說以末歸本。法藏法師謂《楞伽經》作如是說,並引經文說明。《楞伽經》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又引經雲:“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幹相,諸識心如是,實亦不可得。”法藏法師解釋道:“既離水無別有浪,明離本識無別六七”。
五、攝相歸性故唯識,此中“性”指如來藏,即是說八識皆無自體,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余一切相悉皆滅盡。八識及其所見之相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識的本體、本性是如來藏。法藏法師謂《華嚴經》中有如是說,經雲:“一切衆生即涅槃相,不複更滅”等,又《楞伽經》亦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六、轉真成事故說唯識。此中“真”指“如來藏”,“事”即指事相。即是說在如來藏不守自性時,可以隨緣顯現八識心王、心數以及相見二分,生起種種事相,如來藏爲一切識及事相生起的根本。如來藏是“真”;八識及心所、見相二分爲“事”,故雲轉真成事。法藏法師謂《楞伽經》《密嚴經》《勝曼經》《寶性論》《起信論》中有如是說。引《楞伽經》文證:“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習故名爲識藏”。引《密嚴經》證雲:“佛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七、理事俱融故說唯識。如來藏不守自性,整體隨緣而生種種事相,而其自性本無生滅。此諸法事相與如來藏真如理相互融合,此理、事混融無礙。因一心而作故,二谛皆無障礙。法藏法師謂《起信論》《勝曼經》中有如是說。引《起信論》文證雲:“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引《勝曼經》文證雲:“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法藏法師解雲:“不染而染,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染,即染常淨,本來真谛,即真如門也。此明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谛”。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如來藏隨緣而生種種事相,其理圓融無礙。事相由理而生起,真如理與諸法事相互融,由是,事與事之間也必是相即相入,互不相礙,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所障礙。法藏法師謂《華嚴經-舍那品》中有如是說。並且引《舍那品》文證雲:“于此蓮華藏世界海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此品又雲:“于一微塵中,現有叁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事事無礙。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一切諸法的生起皆是由于如來藏隨緣作用。如來藏真如理體本無彼此之別,依如來藏真如理體所生之諸法事相也應無此彼之異。故諸法間應一即一切,全事相即。法藏法師引《華嚴經》文證雲:“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雲:“知一即多,多即一”。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一法中有一切法,彼一切法中每一法複含有一切法。如是重重不可窮盡。余一一法悉皆如是。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如來藏真如理體法性圓融,諸法事相無礙圓融。隨舉一門,即具一切。主伴無障無礙,圓明自在。
上來十門辨唯識道理,法藏謂此是“約教就解”,將諸經論中唯識道理加以判別,將前叁門判別爲初教,將第四門至第七門判別爲終教頓教,後叁門判爲圓教中別教,若能總具十門即是同教,而此十門,法藏法師乃是用來明“叁界虛妄,但一心作”的道理。
在《華嚴經問答》中,法藏法師說:“唯識門者雖所見法多。而唯一識作無外別法也。”此是其強調 “叁界唯一心所攝”的唯識主張。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法藏非常注重“本識”,即“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在《入楞伽心玄義》中,法藏專以諸識本末門、識體真妄門、本識種子門叁門來明本識,並總結出:“非謂第八識變起前七轉識。但彼七轉識皆依第八識爲體而起” 。又依《密嚴經》文:“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而明示:“准此第八舉體是真如”。又說:“種子但是本識功能” ,更明“心作叁界”的唯識道理。
上來所說,不外是明“十二緣分,是皆依心”,“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所謂本識者,即是如來藏,心者,性也。“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即是說,一切法的生起,皆是自性的流露。若能如上作十重唯識觀,即能通達如來藏法性。此中雖說十重唯識,實際上是對如來藏真如心的一個認識次第,從淺至深,而令衆生漸漸趣入《華嚴經》中所說的“叁界所有,但一心作”、“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唯識境界。
五、結 語
法藏法師年少出家,一生矢志于華嚴學的研習與弘揚中,參寫佛經翻譯,並撰寫了大量的華嚴學著作,爲《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經增補脫文。在前人的基礎了,建立了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論,將六相、十玄等華嚴思想作了完整的闡述,爲後人學習華嚴、研習華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法藏法師的生平可以知道,法藏法師爲朝野所敬奉,廣建華嚴寺,更先後多次爲武則天後及諸大臣講經說法。在其參加《八十華嚴》譯場後,即曾奉的奉诏于洛陽佛授記寺爲則天武後宣講華嚴經,後因武後對華嚴玄義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獅子爲喻,解說法界構造,而成此《金師子章》。只是可惜的是,于法藏法師的著作中,有關《華嚴經》的注疏,惟見注解《六十華嚴》的《探玄記》,而不見有關《八十華嚴》方面的注疏。雖有傳記稱,法藏法師亦曾對《八十華嚴》進行注解,但未完成即撒手離去,後其弟子續成,但現今已不可考,殊爲可惜。
在法藏法師的華嚴思想中,最爲重要的莫過于是對于如來一代聖教的判釋。法藏法師將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教法,從如來所說教義及後人宗奉兩個方面進行分類,而有“五教十宗”的判教理念。這一判教思想理論,有利于後來學者更好地從淺至深,理解、研習如來一代聖教。也爲後人參學佛法的先後次第、進程,提供了一個指南。
《華嚴叁祖法藏法師(覺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