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的十玄次第在《华严经文义纲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动,再一变而成《金师子章》中的次第,就两者相比,在《金师子章》中,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第十等五门的位置未作丝毫改变,可见法藏对《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十玄的重视。

   《金师子章》中“十玄”,是法藏在前《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十玄”的基础上,重加调整,可以说是更加完善,第一门总说,明法界缘起圆融无碍,一切即一,一切即一之理;后立“一多相容不同门”,明别门之由;由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与第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从“缘起”与“喻说”两个方面明显理无碍;由第五诸藏纯杂具德门从“相”上来明事无碍;由第六诸法相即自在门明理事无碍;由第七微细兼容安立门来明事事无碍,具足始终同时;由第八十世隔法异门明时、法不相离;由第九由心回转善成门总一切不出如来藏缘起,一切诸法皆自性清净心所转;由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总说此十玄,诸义皆随所托之事而表,显“如来果分不可说,因分可说”之理。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与《华严探玄记》二书中所体现的“十玄”,是在同一时期法藏思想的两种体现,两者都是处于一个并列的水平线上,这两者应该都是法藏在认真思考中所得出的结论,这两种十玄都为法藏所重视。对法藏来说,应该并没有偏重于哪一种十玄,并没有以哪一种十玄作为定论。实际上,《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列“十玄”到《金师子章》时才算最为完善。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法藏生前,并没有以哪一种十玄作为定论,这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在法藏的著作中,《金师子章》作为其较晚的一部著作,其所采用的“十玄”仍旧是被称为“古十玄”的名目,并没有采用人们所认为“新十玄”的《探玄记》的十玄名目次第,那么,也就可以说,对于同一时期的《探玄记》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列十玄,法藏都同时重视。也就可以说,在法藏时期,十玄的名目、次第并没有定型。

  “十玄”的新、古分期不是从法藏时期开始,虽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十玄”是出自于法藏的《探玄记》,但这并不代表一定要以法藏时期作为新、古十玄的分期点,因为这新、古十玄的说法并不是法藏所提出,在法藏法师时期,并没有将《探玄记》中所列的十玄作为其十玄思想的最终定型。

   (三)、五教十宗判教

   在华严宗的判教体系中,至法藏法师时方得以完善,在法藏法师之前,初祖杜顺法师的《华严五教止观》中虽可见到一些判教的端倪,但对于《华严五教止观》一书是否为杜顺法师所作,现代人颇有一些存疑。最主要的是,在《华严五教止观》中,其主要体现的不是判教,而是华严法门的一种观法。作为华严二祖的智俨法师,其所表现出来的判教思想已逐渐明朗,但也没有体现出独特的判教体系,如其在《搜玄记》中明“藏摄分齐”时仍然是沿袭前人的“渐、顿、圆”三教判 。此渐、顿、圆三教说,自有判教以来,一直得到大众认可,但此三教,就从判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不够细密,所以历代大师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补充。另外,智俨法师虽说在《孔目章》也提出了“五教分位”的说法,但“五教分位”的阐述,也显得不够显尽。

   法藏的判教,并不拘泥于一家一宗的说法,而是采用各家所说的长处,并加上自已对如来圣教独特的理解而形成。如其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先分列古今十家大德判教思想,评其优劣。而后依此为基阐明自家判教理念。

   在法藏法师的著作中,最能体现法藏法师判教思想的是《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与《探玄记》。另外,《金师子章》也用了最简洁的语言对五教判进行了阐述。依法藏法师之著作中所说可知,对于如来一代圣教,法藏法师分别从教法上及所宗上来进行分断,是故,而有五教十宗产生。所谓“五教”者,即是从教法上对于如来一代圣教进行判别;所谓“十宗”者,即是根据佛教各派所依、所宗尚而进行的分类;或者说,五教是自教上分类,而十宗则是自理上分类。如其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所说:“第四分教开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后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一、五教

   法藏法师将如来一代圣教进行分类,依其所说法之浅深,依其所对根机之不同,而有五种差别不同,此五教者,即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等五教。

   第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如来在宣说此类教法时,乃是随其根机,只说人空,不明法空。即使在说法空时,也不太明显。法藏法师立此教之名为小乘教,这是为了与区别于大乘菩萨教。

   第二,大乘始教。这是如来为初入大乘,但根机还未曾成熟的众生所说的教法。此教法所针对的是初入大乘的行者。据《探玄记》卷一中说 :《解深密经》中所说的第二时、第三时之教,显示的皆是始教教义,又此二时教俱不许定性二乘成佛,法藏法师认为此教未尽显大乘之理,是故说此教为大乘始教。

   第三,大乘终教。此教之教义,旨在说二乘和一切有情悉当成佛,故与主张“五性各别”而不认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之大乘始教相较,此教方尽大乘至极之理,故称为终教。

   第四,大乘顿教。法藏法师认为“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位地渐次而说,故名为顿”。此教如《维摩经》等经中所说,净名长者以默显不二之理,即属于此教。立此教名为顿教,是相对于始终二教需渐次修成而说,此教是顿修顿悟的法门。一切法本来如是,不待言说。就像镜物相对,影像顿现,非从渐次而生,是故名顿教。

   第五,一乘圆教。即是指圆融无碍的教门。法藏认为,五教中的圆教指的即是《华严经》中所讲的别教一乘,此如《五教章》卷一中所说 。此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兼容,主伴无尽,故名圆教。

   依法藏法师在《游心法界记》中所说,小乘教的教理主要体现在《阿含》、《毘昙》、《成实》、《俱舍》、《婆沙》等经论中;大乘初教的教理主要体现在《般若经》、《中论》、《百论》等一些经论中;大乘终教的经论有《胜鬘经》、《诸法无行经》、《涅槃经》、《密严经》以及《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等;大乘顿教的经论有《楞伽经》、《维摩经》、《思益经》等;一乘圆教唯是《华严经》中所明是也 。

   二、十宗

   法藏法师用五教对如来一代圣教加以分断,在五教之外,法藏法师又依佛所说的义理区别所宗为十种立十宗,法藏法师在《五教章》和《探玄记》中都说“以理开宗,宗乃有十”。这是由于五教中所诠的义理,加上众生的机类不同,从而各自所尊崇的有异,所以立有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

  1、我法俱有宗,是指人天乘和小乘中的犊子部等所依的教义。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等,此二部皆主张“人我”和“法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称为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无宗,这是小乘萨婆多部的主张,认为一切诸法通于三世,其体恒有,但人我非有,所以称为法有我无宗。

  3、法无来去宗,是小乘大众部的主张,大众部说三世中过去及未来诸法的体用俱无,唯现在的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是实有。也就是说现在有体,过未无体,这和说一切有部等所主张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说法不同,所以称为法无去来宗。

  4、现通假实宗,是小乘说假部的看法,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只有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和十八界均非真实存在。所以称为现通假实宗。

  5、俗妄真实宗,此是说出世部的主张,认为一切世俗现象(世俗法)均不真实,都是虚妄的。因为世间法是虚妄的,所以只有出世法才是真实的,故称为俗妄真实宗。

  6、诸法但名宗,此宗主张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只有“假名”,并无实体。所以称之为诸法但名宗,此是小乘中一说部等的主张。

  7、一切皆空宗,如《般若经》中所说,一切诸法皆虚妄不真实,不问有漏无漏,悉皆空义,无有实相。所以称为一切皆空宗,虽然前第六宗中也有说一切皆空,但前者是“析有明空”,此处明“即有是空”。

  8、真德不空宗,相当于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迷妄染净一切诸法,都从真如缘起,真如之理和万有之事无碍溶融。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空有双融而不相碍。

  9、相想俱绝宗,相是所缘境相,想是能缘心想。此宗谈相想俱绝,一念不生即佛,如五教中的大乘顿教中所说,显离言之理,理事俱泯,所以说是相想俱绝宗。

  10、圆明具德宗,此即是别教一乘所显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是也。

   就此上所说十宗,实际上就是对五教的展开,其中前六宗属于小乘教,第七一切真空宗相当于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相当于大乘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相当于大乘顿教,第十圆明具德宗相当于华严一乘别教,即是圆教。

   (四)、十重唯识理念

   在《宋高僧传》卷第五“法藏传”中有云:“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此说中法藏是否入奘师译场有待考证,然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是说法藏法师在唯识上有其独特的主张。

   依汤用彤《隋唐佛教史》考证,法藏法师曾著有《华严唯识章》,只是现已不存 。然其在《探玄记》卷十三中依“集起”与“依持”二门,明经文“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谓是一心所摄。在集起门中,法藏法师又引诸家论著来证唯识道理。方立天先生称法藏法师提出了“十重…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