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唯识观”显示了万法唯识所现的十种层次 。在依持门中,法藏法师依经文“十二缘分,是皆依心”一句,谓小乘中十二有支、三世次第、前后引生等一切言说皆依一心,称“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此下依《探玄记》略说十重唯识 。

   一、相见俱存故说唯识,“相”是相分, “见”是见分,此是说八识及诸心所与所变之相分本影悉皆具足。由十二有支等习气力量而变现三界依正等报。法藏法师谓《摄大乘论》及唯识家等诸论作如是说。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谓八识心王及心数各各差别所变现之相分非由别种而生。乃是能见识生起产生作用时的显现,事物之影相乃由心王而生,包容于心中。法藏法师谓《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论》《观所缘论》等作如是说。

   三、摄数归王故说唯识,“数”即心所,即种种的心所作用;“王”即心王,即八识。此中认为心所的种种作用皆是依心王而起,八识心王及各各心所的关系都是如此,心所依附于心王,离开心王无有独立自体,一切心所皆由心王所变。法藏法师谓《庄严论》作如是说。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此中“末”指前七转识,“本”指第八阿赖耶识。即是说前七转识皆是本识(第八识)的差别功能,实无有别体。前七识只是第八识的分支,是末;离开第八识就不会有前七识,此第八识是本。前七识离开了第八识即无有独立的自体,故说以末归本。法藏法师谓《楞伽经》作如是说,并引经文说明。《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又引经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实亦不可得。”法藏法师解释道:“既离水无别有浪,明离本识无别六七”。

   五、摄相归性故唯识,此中“性”指如来藏,即是说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一切相悉皆灭尽。八识及其所见之相都是如来藏所变现的。识的本体、本性是如来藏。法藏法师谓《华严经》中有如是说,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又《楞伽经》亦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此中“真”指“如来藏”,“事”即指事相。即是说在如来藏不守自性时,可以随缘显现八识心王、心数以及相见二分,生起种种事相,如来藏为一切识及事相生起的根本。如来藏是“真”;八识及心所、见相二分为“事”,故云转真成事。法藏法师谓《楞伽经》《密严经》《胜曼经》《宝性论》《起信论》中有如是说。引《楞伽经》文证:“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习故名为识藏”。引《密严经》证云:“佛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如来藏不守自性,整体随缘而生种种事相,而其自性本无生灭。此诸法事相与如来藏真如理相互融合,此理、事混融无碍。因一心而作故,二谛皆无障碍。法藏法师谓《起信论》《胜曼经》中有如是说。引《起信论》文证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引《胜曼经》文证云:“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法藏法师解云:“不染而染,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也;染而不染,即染常净,本来真谛,即真如门也。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如来藏随缘而生种种事相,其理圆融无碍。事相由理而生起,真如理与诸法事相互融,由是,事与事之间也必是相即相入,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法藏法师谓《华严经-舍那品》中有如是说。并且引《舍那品》文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此品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事事无碍。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一切诸法的生起皆是由于如来藏随缘作用。如来藏真如理体本无彼此之别,依如来藏真如理体所生之诸法事相也应无此彼之异。故诸法间应一即一切,全事相即。法藏法师引《华严经》文证云:“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一法中有一切法,彼一切法中每一法复含有一切法。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法悉皆如是。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如来藏真如理体法性圆融,诸法事相无碍圆融。随举一门,即具一切。主伴无障无碍,圆明自在。

   上来十门辨唯识道理,法藏谓此是“约教就解”,将诸经论中唯识道理加以判别,将前三门判别为初教,将第四门至第七门判别为终教顿教,后三门判为圆教中别教,若能总具十门即是同教,而此十门,法藏法师乃是用来明“三界虚妄,但一心作”的道理。

   在《华严经问答》中,法藏法师说:“唯识门者虽所见法多。而唯一识作无外别法也。”此是其强调 “三界唯一心所摄”的唯识主张。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法藏非常注重“本识”,即“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在《入楞伽心玄义》中,法藏专以诸识本末门、识体真妄门、本识种子门三门来明本识,并总结出:“非谓第八识变起前七转识。但彼七转识皆依第八识为体而起” 。又依《密严经》文:“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而明示:“准此第八举体是真如”。又说:“种子但是本识功能” ,更明“心作三界”的唯识道理。

   上来所说,不外是明“十二缘分,是皆依心”,“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所谓本识者,即是如来藏,心者,性也。“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即是说,一切法的生起,皆是自性的流露。若能如上作十重唯识观,即能通达如来藏法性。此中虽说十重唯识,实际上是对如来藏真如心的一个认识次第,从浅至深,而令众生渐渐趣入《华严经》中所说的“三界所有,但一心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唯识境界。

   五、结 语

   法藏法师年少出家,一生矢志于华严学的研习与弘扬中,参写佛经翻译,并撰写了大量的华严学著作,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经增补脱文。在前人的基础了,建立了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将六相、十玄等华严思想作了完整的阐述,为后人学习华严、研习华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法藏法师的生平可以知道,法藏法师为朝野所敬奉,广建华严寺,更先后多次为武则天后及诸大臣讲经说法。在其参加《八十华严》译场后,即曾奉的奉诏于洛阳佛授记寺为则天武后宣讲华严经,后因武后对华严玄义茫然不解其旨,法藏乃指殿前之金狮子为喻,解说法界构造,而成此《金师子章》。只是可惜的是,于法藏法师的著作中,有关《华严经》的注疏,惟见注解《六十华严》的《探玄记》,而不见有关《八十华严》方面的注疏。虽有传记称,法藏法师亦曾对《八十华严》进行注解,但未完成即撒手离去,后其弟子续成,但现今已不可考,殊为可惜。

   在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是对于如来一代圣教的判释。法藏法师将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教法,从如来所说教义及后人宗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而有“五教十宗”的判教理念。这一判教思想理论,有利于后来学者更好地从浅至深,理解、研习如来一代圣教。也为后人参学佛法的先后次第、进程,提供了一个指南。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