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的十玄次第在《華嚴經文義綱目》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動,再一變而成《金師子章》中的次第,就兩者相比,在《金師子章》中,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第十等五門的位置未作絲毫改變,可見法藏對《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十玄的重視。
《金師子章》中“十玄”,是法藏在前《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十玄”的基礎上,重加調整,可以說是更加完善,第一門總說,明法界緣起圓融無礙,一切即一,一切即一之理;後立“一多相容不同門”,明別門之由;由第叁秘密隱顯俱成門與第四因陀羅網境界門從“緣起”與“喻說”兩個方面明顯理無礙;由第五諸藏純雜具德門從“相”上來明事無礙;由第六諸法相即自在門明理事無礙;由第七微細兼容安立門來明事事無礙,具足始終同時;由第八十世隔法異門明時、法不相離;由第九由心回轉善成門總一切不出如來藏緣起,一切諸法皆自性清淨心所轉;由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總說此十玄,諸義皆隨所托之事而表,顯“如來果分不可說,因分可說”之理。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與《華嚴探玄記》二書中所體現的“十玄”,是在同一時期法藏思想的兩種體現,兩者都是處于一個並列的水平線上,這兩者應該都是法藏在認真思考中所得出的結論,這兩種十玄都爲法藏所重視。對法藏來說,應該並沒有偏重于哪一種十玄,並沒有以哪一種十玄作爲定論。實際上,《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所列“十玄”到《金師子章》時才算最爲完善。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在法藏生前,並沒有以哪一種十玄作爲定論,這是可以肯定的。特別是在法藏的著作中,《金師子章》作爲其較晚的一部著作,其所采用的“十玄”仍舊是被稱爲“古十玄”的名目,並沒有采用人們所認爲“新十玄”的《探玄記》的十玄名目次第,那麼,也就可以說,對于同一時期的《探玄記》與《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所列十玄,法藏都同時重視。也就可以說,在法藏時期,十玄的名目、次第並沒有定型。
“十玄”的新、古分期不是從法藏時期開始,雖然,我們現在所說的“新十玄”是出自于法藏的《探玄記》,但這並不代表一定要以法藏時期作爲新、古十玄的分期點,因爲這新、古十玄的說法並不是法藏所提出,在法藏法師時期,並沒有將《探玄記》中所列的十玄作爲其十玄思想的最終定型。
(叁)、五教十宗判教
在華嚴宗的判教體系中,至法藏法師時方得以完善,在法藏法師之前,初祖杜順法師的《華嚴五教止觀》中雖可見到一些判教的端倪,但對于《華嚴五教止觀》一書是否爲杜順法師所作,現代人頗有一些存疑。最主要的是,在《華嚴五教止觀》中,其主要體現的不是判教,而是華嚴法門的一種觀法。作爲華嚴二祖的智俨法師,其所表現出來的判教思想已逐漸明朗,但也沒有體現出獨特的判教體系,如其在《搜玄記》中明“藏攝分齊”時仍然是沿襲前人的“漸、頓、圓”叁教判 。此漸、頓、圓叁教說,自有判教以來,一直得到大衆認可,但此叁教,就從判教的角度來說,還是不夠細密,所以曆代大師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出新的補充。另外,智俨法師雖說在《孔目章》也提出了“五教分位”的說法,但“五教分位”的闡述,也顯得不夠顯盡。
法藏的判教,並不拘泥于一家一宗的說法,而是采用各家所說的長處,並加上自已對如來聖教獨特的理解而形成。如其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先分列古今十家大德判教思想,評其優劣。而後依此爲基闡明自家判教理念。
在法藏法師的著作中,最能體現法藏法師判教思想的是《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與《探玄記》。另外,《金師子章》也用了最簡潔的語言對五教判進行了闡述。依法藏法師之著作中所說可知,對于如來一代聖教,法藏法師分別從教法上及所宗上來進行分斷,是故,而有五教十宗産生。所謂“五教”者,即是從教法上對于如來一代聖教進行判別;所謂“十宗”者,即是根據佛教各派所依、所宗尚而進行的分類;或者說,五教是自教上分類,而十宗則是自理上分類。如其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所說:“第四分教開宗者,于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類有五;後以理開宗,宗乃有十”。
一、五教
法藏法師將如來一代聖教進行分類,依其所說法之淺深,依其所對根機之不同,而有五種差別不同,此五教者,即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一乘圓教等五教。
第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對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機所說的教法,如來在宣說此類教法時,乃是隨其根機,只說人空,不明法空。即使在說法空時,也不太明顯。法藏法師立此教之名爲小乘教,這是爲了與區別于大乘菩薩教。
第二,大乘始教。這是如來爲初入大乘,但根機還未曾成熟的衆生所說的教法。此教法所針對的是初入大乘的行者。據《探玄記》卷一中說 :《解深密經》中所說的第二時、第叁時之教,顯示的皆是始教教義,又此二時教俱不許定性二乘成佛,法藏法師認爲此教未盡顯大乘之理,是故說此教爲大乘始教。
第叁,大乘終教。此教之教義,旨在說二乘和一切有情悉當成佛,故與主張“五性各別”而不認爲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之大乘始教相較,此教方盡大乘至極之理,故稱爲終教。
第四,大乘頓教。法藏法師認爲“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依位地漸次而說,故名爲頓”。此教如《維摩經》等經中所說,淨名長者以默顯不二之理,即屬于此教。立此教名爲頓教,是相對于始終二教需漸次修成而說,此教是頓修頓悟的法門。一切法本來如是,不待言說。就像鏡物相對,影像頓現,非從漸次而生,是故名頓教。
第五,一乘圓教。即是指圓融無礙的教門。法藏認爲,五教中的圓教指的即是《華嚴經》中所講的別教一乘,此如《五教章》卷一中所說 。此教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而成正覺,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兼容,主伴無盡,故名圓教。
依法藏法師在《遊心法界記》中所說,小乘教的教理主要體現在《阿含》、《毘昙》、《成實》、《俱舍》、《婆沙》等經論中;大乘初教的教理主要體現在《般若經》、《中論》、《百論》等一些經論中;大乘終教的經論有《勝鬘經》、《諸法無行經》、《涅槃經》、《密嚴經》以及《起信論》、《法界無差別論》等;大乘頓教的經論有《楞伽經》、《維摩經》、《思益經》等;一乘圓教唯是《華嚴經》中所明是也 。
二、十宗
法藏法師用五教對如來一代聖教加以分斷,在五教之外,法藏法師又依佛所說的義理區別所宗爲十種立十宗,法藏法師在《五教章》和《探玄記》中都說“以理開宗,宗乃有十”。這是由于五教中所诠的義理,加上衆生的機類不同,從而各自所尊崇的有異,所以立有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 。
1、我法俱有宗,是指人天乘和小乘中的犢子部等所依的教義。人天乘認爲我法俱有實體,犢子部等立叁世、有爲、無爲等,此二部皆主張“人我”和“法我”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稱爲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無宗,這是小乘薩婆多部的主張,認爲一切諸法通于叁世,其體恒有,但人我非有,所以稱爲法有我無宗。
3、法無來去宗,是小乘大衆部的主張,大衆部說叁世中過去及未來諸法的體用俱無,唯現在的諸有爲法及無爲法是實有。也就是說現在有體,過未無體,這和說一切有部等所主張的叁世實有、法體恒有的說法不同,所以稱爲法無去來宗。
4、現通假實宗,是小乘說假部的看法,主張諸法過去、未來沒有實體,現在只有五蘊有實體,十二處和十八界均非真實存在。所以稱爲現通假實宗。
5、俗妄真實宗,此是說出世部的主張,認爲一切世俗現象(世俗法)均不真實,都是虛妄的。因爲世間法是虛妄的,所以只有出世法才是真實的,故稱爲俗妄真實宗。
6、諸法但名宗,此宗主張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現象只有“假名”,並無實體。所以稱之爲諸法但名宗,此是小乘中一說部等的主張。
7、一切皆空宗,如《般若經》中所說,一切諸法皆虛妄不真實,不問有漏無漏,悉皆空義,無有實相。所以稱爲一切皆空宗,雖然前第六宗中也有說一切皆空,但前者是“析有明空”,此處明“即有是空”。
8、真德不空宗,相當于五教中的大乘終教。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迷妄染淨一切諸法,都從真如緣起,真如之理和萬有之事無礙溶融。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談有是即空之有。空有雙融而不相礙。
9、相想俱絕宗,相是所緣境相,想是能緣心想。此宗談相想俱絕,一念不生即佛,如五教中的大乘頓教中所說,顯離言之理,理事俱泯,所以說是相想俱絕宗。
10、圓明具德宗,此即是別教一乘所顯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是也。
就此上所說十宗,實際上就是對五教的展開,其中前六宗屬于小乘教,第七一切真空宗相當于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相當于大乘終教,第九相想俱絕宗相當于大乘頓教,第十圓明具德宗相當于華嚴一乘別教,即是圓教。
(四)、十重唯識理念
在《宋高僧傳》卷第五“法藏傳”中有雲:“薄遊長安,彌露鋒穎。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奘師譯經。始預其間。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 。此說中法藏是否入奘師譯場有待考證,然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是說法藏法師在唯識上有其獨特的主張。
依湯用彤《隋唐佛教史》考證,法藏法師曾著有《華嚴唯識章》,只是現已不存 。然其在《探玄記》卷十叁中依“集起”與“依持”二門,明經文“叁界虛妄,但一心作”,謂是一心所攝。在集起門中,法藏法師又引諸家論著來證唯識道理。方立天先生稱法藏法師提出了“十重…
《華嚴叁祖法藏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