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以慈善事業爲中心(紀華傳)

  

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

  

——以慈善事業爲中心

  

紀華傳

  內容提要:人間佛教思想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爲重要的一筆精神財富。人間佛教的提倡,不僅要回歸到淳樸人間性的早期佛教,發揮大乘菩薩精神,還要繼承中國傳統佛教中的積極因素,挖掘中國傳統佛教資源,以豐富人間佛教的內容。本文通過追溯大乘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發展,從服務于社會的慈善事業方面,對于中國傳統中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做了初步的探索。認爲,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應該在克服中國傳統佛教弊端的同時,還要更好地繼承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剝離因曆史演變過程中而形成的山林佛教消極隱遁和死人鬼神的低俗迷信的弊端,恢複中國佛教曆史上積極進取、服務社會的大乘菩薩精神。這樣,人間佛教將不僅具有厚重的根源性經典依據,而且具有廣闊的傳統資源和現實土壤。

  關鍵詞:人間佛教 中國佛教 大乘佛教 慈善

  作者紀華傳,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

  人間佛教是佛法中固有的思想,體現了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本懷,但作爲一種觀念和時代思潮,則是在近代中國佛教才出現的,是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最爲重要的一筆精神財富,被學者譽爲“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人間佛教思想已成爲兩岸四地佛教界的共識,甚至不少佛教高僧大德及佛教學者認爲人間佛教將成爲中國佛教思想發展的主流。

   二十世紀二叁十年代,太虛大師針對明清以來中國佛教過于強調生死解脫,充斥著“死”與“鬼”的低俗迷信傾向的弊端,相繼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成爲影響深遠的佛教內部革新運動。太虛的弟子印順法師從原始佛教淳樸與親切的人間性出發,闡發了大乘佛教的菩薩利他精神,對人間佛教理論作出新的發展。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地相隔,然人間佛教思想卻不約而同得到進一步的提倡和發展,成爲新時期兩岸佛教界的最爲重要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後,大陸佛教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從八十年代初,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就開始倡導人間佛教。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理事會二次會議正式把人間佛教的思想確立爲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方針。現在新一任佛協領導人也都在積極地推動人間佛教在新時期的發展。太虛、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對1949年以後至今的臺灣佛教界有很大影響,無論是慈濟功德會的慈善事業、佛光山的積極弘法事業,還是法鼓山的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無不洋溢著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精神。就當今漢傳佛教界人間佛教的發展看,臺灣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所取得的成就尤爲顯著。臺灣的各個佛教團體,不是單純停留在人間佛教理論的探討上,而是進一步把人間佛教付諸實踐,甚至推向全世界,使人間佛教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經過中國佛教高僧大德們近八十年來的不懈努力,人間佛教思想已經深人人心,成爲海峽兩岸佛教界的共識,在關懷衆生、奉獻社會的文化、教育、慈善等實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太虛、印順等人的人間佛教理論,由于是對中國明清佛教或傳統佛教的弊端的批判中産生,強調契機、契理的原則,即上契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教經典的源頭,對于傳統佛教的積極因素,似乎還有必要加以挖掘和總結。相比較而言,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對于中國傳統佛教的批判比較激烈,而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由于其圓融性,對于中國傳統佛教寄予更多的同情。

   本文通過追溯大乘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發展,從服務于社會的慈善事業方面,對于中國傳統中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做了初步的探索,希望爲人間佛教繼承傳統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而提供一點借鑒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人間佛教的傳統資源

   在所有倡導人間佛教的高僧大德中,幾乎都認爲人間佛教是佛教本身所固有的。陳兵教授在概括人間佛教提倡者太虛、印順、趙樸初等的思想時說:“大德們所倡導的以重視人間爲本的人間佛教,其義理皆本諸經教,與其說是一種應時契機的新提法,無甯說是對佛陀本懷或原始佛教、大乘本旨的複歸。”星雲法師曾明確地說:“追本溯源,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爲人而說法的宗教。”印順法師對人間佛教理論的建立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說:

   從經論去研究,知道人間佛教,不但是適應時代的,而且還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鹹佛——人間佛教,爲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現在不過將它的重要理論,綜合的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

   印順法師所講的古代佛教,主要是指印度源于《阿含經》的具有親切感和真實感的根本佛教,以及以菩薩慈悲利他精神爲代表的大乘佛教。他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一節“探求佛法的信念與態度”中說“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本著一項信念,不斷的探究,從全體佛法中,抉擇出我所要弘揚的法門”,所謂“全體佛法”就是:“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欤!”如果聯系印順對于中國傳統佛教“重玄理、重證悟、重(死後)”的弊端強烈批評可以看出,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一個重要特征是要向佛陀本懷或者說印度佛教傳統回歸,他對于佛教經典中的人間佛教資源的挖掘,深化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

   印順對于中國傳統佛教弊端的批評有其合理的一面,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傳統佛教,在新的時代更好發揮人間佛教的積極精神,也有助于人間佛教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但是,印順不但對唐、宋以後“山林氣息格外濃厚”的中國佛教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而且對中國佛教各宗派偏離印度佛教也同樣給予強烈的批判。對此,有學者指出這一強烈的反傳統傾向在現實層面中難以行得通:“中國化佛教諸宗派對宗法製的讓步曾使佛教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但隨後也因其汙染使中國佛教現代化過程中障礙重重。在這點上,印順的主張有道理。不過,如果面對現實,印順帶有的“回到印度佛教去”的偏向恐怕也不易被中國人接受。從人間佛教尚需普及看,其純而又純的主張也很難行得通。”問從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和現實轉化看,這一批評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間佛教不僅要回歸到淳樸人間性的早期佛教,發揮大乘菩薩精神,還要繼承中國傳統佛教中的積極因素,挖掘中國傳統佛教資源,以豐富人間佛教的內容。在大陸積極提倡人間佛教的趙樸初先生說,古代“佛教在中國大地上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沿著人間佛教的方向發展,取得極其巨大的成功。”m郭元興《人間佛教與平常心是道》一文中甚至說:“人間佛教是自釋迦牟尼起,爲曆代高僧大德一直堅持的正統思想,並不是某一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爲了適應時代或改革弊端而提出來的權巧之舉和權宜止策。”問以上兩位的說法,都強調在中國傳統佛教中具有豐富的人間佛教思想,對于這一方面還需要作深入挖掘和系統的總結。從中國佛教史上看,中國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他的特點,最能體現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格和積極進取精神。

   二、中國的大乘佛教傳統

   佛教的源頭來自于釋迦牟尼覺悟之後所宣講的教義,這是佛教生命力的體現,也是人間佛教最爲根本的資源。佛教産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從佛教的創立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在佛教史上稱爲原始佛教,代表性的經典是《阿含經》,其基本教義是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五蘊等小乘佛教基本理論。佛滅度後一二百年左右,佛教教團發生分裂,産生了部派佛教,最主要的是上座部和大衆部,其中大衆部的某些主張傾向于大乘,是大乘佛教思想發展的先驅,如大衆部系統中有的部派提出了“世、出世法”都是假名而無實體的理論,這種一切皆空的理論可以說是後來大乘空宗重要淵源之一。大乘佛教産生于公元前後的南印度,後來流傳到北方,大乘佛教代表性的經典有“般若”、“寶積”、“華嚴”、“方等”等類著作,其中《般若經》出現較早,所闡發的緣起性空的理論奠定了早期大乘佛教的思想基礎。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特點是關于菩薩的教義。菩薩是大乘佛教的實踐者,所以大乘佛教又稱爲菩薩乘。菩薩是“菩提薩缍”之略稱,“菩提”意譯爲覺,“薩缍”意譯爲有情、衆生,菩薩即是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或者說是指通過六度萬行,上求無上菩提,下化無量衆生,于未來世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大乘佛教菩薩修行的內容包括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六度又稱六波羅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修行的方法,側重于菩薩在利他中自我修行成就;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攝受衆生的四種方便,側重于饒益有情的利他事業。在《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诘經》、《大智度論》等大乘經論中,都闡發了六度、四攝等菩薩利他的思想。菩薩雖然明白諸法實相,但是因爲菩提心、大悲心的緣故,所以不住涅槃而發願留惑潤生。與小乘佛教由于強烈的出離心而急于自我解脫相比,大乘佛教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悲誓願,更能體現佛陀出世之本懷。《大日經》說:“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正是大乘的菩薩精神。菩薩與二乘聲聞、緣覺的最大差別就是菩薩發菩提心,認爲成佛的根本在于救渡衆生,即爲利益衆生而發心成佛。大悲心,就是菩薩爲救度衆生痛苦的悲愍心,因爲了悟自他不二,所以生起同體之大悲之心。方便即菩薩爲引導衆生的善巧方便,菩薩隨順衆生的因緣而應機設…

《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以慈善事業爲中心(紀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