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救濟事業,規定叁年治愈病人達千人者,由國家賜紫衣及祠部度牒各一道,相反則以減少度牒作爲懲罰。佛教僧人平日施舍醫藥,救助貧困的病人的事例更是史不絕書。有的寺院或僧人甚至還收治疬疾、癞病、麻瘋病等傳染性疾病。
第四,戒殺放生與植樹造林。
中國佛教主張“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一直重視生命關懷和環境保護。佛教的緣起思想認爲,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之中,他們的存在與毀滅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論動物、植物,乃至世間一切資源礦物,都與人類息息相關。佛教中還有“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謂“依”是依報,是指我們生存的人類;“正”就是正報,是我們人類。正報與依報是互相依存的。緣起理論與依正不二思想,爲中國佛教戒殺放生與植樹造林的環保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
佛教中有不殺生戒,同時極力贊歎放生護生功德,反映出佛教對一切動物生命的尊重和保護。大乘佛法認爲,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肯定了一切動物生命的尊嚴。《梵網經》講,一切衆生都是我父,一切衆生都是我母。因爲任何生命都是貪生怕死的,所以不能把人類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其它生命之上。尊重生命,保護生命,中國佛教由不殺生戒進而重視放生思想。從不殺生戒而有救生、護生的思想,含有解放生命的意思。佛教的不殺生戒,是基于對一切衆生的慈悲,愛護動物也是出于這種利益衆生的慈悲心。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都建有放生池,佛教僧人和居士還經常組織放生會,在中國佛教中還有著嚴格的素食傳統,都可以看出佛教對保護動物的重視。在《法苑珠林》中有《漁獵篇》、《慈悲篇》、《放生篇》、《救厄篇》等內容,都是根據慈悲精神禁止取食魚貝、捕殺鳥獸,規勸施行放生等。中國佛教還有植樹造林、養林護林的優良傳統。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蔥郁,鳥語花香,環境清幽。古人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形象地表現出佛教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保護有著特殊的意義。由于中國佛教僧人的努力,凡有佛教寺塔之處,無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裝點了祖國的萬裏江山。
第五,修橋築路等社會公益事業。
修橋築路、修築水利工程等,是大乘佛教福田之一,也是佛教實踐菩薩行、服務與社會的重要方面,素來爲中國佛教徒所重視。如東魏武定七年(549),以洛陽楊膺寺爲首的金城寺、雍城寺、恒安寺等七寺的僧人發起,布施木材等修建了義橋。唐武宗時代,東都洛陽附近龍門潭的黃河險道,有八節灘、九峭石等險處,船只經過此處經常失事,船民叫苦不疊。尤其是嚴冬時候,船民沒于水中,饑寒慘叫,終夜不停,令人不忍聽聞。當時有一位叫道遇,和白居易等發願開此水路,貧者出力,富者出錢,終于把這古來險道夷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僧人堅公在沁州(今河南沁陽)組織修建沁河枋口廣濟渠,將禍害百姓的“洪口巨流”變爲灌溉大量農田的重要水利工程。福建南平的黯淡灘,一向以灘險湍急著稱,舟船過往每多覆溺。唐大順二年(891),僧無示在灘的北面建黯淡院,募工疏鑿險灘,使水勢稍平。後來僧人惟真用整整九年的時間來治理,使其成爲兼具蓄泄排灌功能的水利工程。又據明《八閩通志》記載,泉州著名的洛陽橋,始建于宋皇佑五年(1053),嘉佑四年(1059)竣工,由郡守蔡襄主持,僧人義波、僧宗善等人具體負責建橋工程。因工程勞累,大橋落成後,義波圓寂,人們在橋附近建祠塑像紀念此僧。元代泉州僧人法助,一生熱心建造橋梁,先後在泉州修建了18座橋梁,人稱“平海頭陀”。大德七年(1303年)起又開始奉旨募緣修建福州萬壽橋,曆經20年時間,一座全長170丈的雄偉的石橋巍然屹立于閩江之上。諸如此類的建設工程很多,爲當地水患治理、農田灌溉和交通聯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中國佛教在社會慈善和公益事業方面是多方位的,既有戰爭和自然災害等特殊時期的救濟,也有平常時期的慈善救濟。中國佛教的慈善公益事業主要體現出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福田思想和報恩思想。這種不離世間救度衆生的慈悲利他精神,與現在中國佛教界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最具有一致性。
四、簡短的結語
從中國佛教史看,印度的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展開和發揚,在中國傳統佛教中蘊涵著豐富的人間佛教資源。雖然明清時期,中國佛教日趨衰落,在佛教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産生了許多消極和迷信的內容,這些弊端的産生,與整個中國國家的衰落相一致,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複雜的因素,不能完全歸于中國傳統佛教本身。明清時期中國佛教所出現的消極出世和鬼神迷信等弊端,實際上是背離了中國大乘佛教的人間性格的積極精神。
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無論是正本清源,回歸到人間親切性的早期佛教,還是發揮大乘菩薩精神,都不能割裂中國佛教的傳統,也無法回避傳統佛教因曆史演變而形成的現實形態。人間佛教對明清佛教弊端的批判,應該是爲了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佛教的正面價值。人間佛教的未來發展,應該在克服中國傳統佛教弊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同時,還要更好地繼承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剝離因曆史演變過程中而形成的山林佛教消極隱遁和死人鬼神的低俗迷信的弊端,恢複中國佛教曆史上積極進取、服務社會的大乘菩薩精神。這樣,人間佛教將不僅具有厚重的根源性經典依據,而且具有廣闊的傳統資源和現實土壤。
《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以慈善事業爲中心(紀華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