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救济事业,规定三年治愈病人达千人者,由国家赐紫衣及祠部度牒各一道,相反则以减少度牒作为惩罚。佛教僧人平日施舍医药,救助贫困的病人的事例更是史不绝书。有的寺院或僧人甚至还收治疬疾、癞病、麻疯病等传染性疾病。
第四,戒杀放生与植树造林。
中国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一直重视生命关怀和环境保护。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他们的存在与毁灭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作用的结果。所以,不论动物、植物,乃至世间一切资源矿物,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佛教中还有“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谓“依”是依报,是指我们生存的人类;“正”就是正报,是我们人类。正报与依报是互相依存的。缘起理论与依正不二思想,为中国佛教戒杀放生与植树造林的环保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佛教中有不杀生戒,同时极力赞叹放生护生功德,反映出佛教对一切动物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大乘佛法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以肯定了一切动物生命的尊严。《梵网经》讲,一切众生都是我父,一切众生都是我母。因为任何生命都是贪生怕死的,所以不能把人类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它生命之上。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中国佛教由不杀生戒进而重视放生思想。从不杀生戒而有救生、护生的思想,含有解放生命的意思。佛教的不杀生戒,是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爱护动物也是出于这种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在中国佛教寺院中都建有放生池,佛教僧人和居士还经常组织放生会,在中国佛教中还有着严格的素食传统,都可以看出佛教对保护动物的重视。在《法苑珠林》中有《渔猎篇》、《慈悲篇》、《放生篇》、《救厄篇》等内容,都是根据慈悲精神禁止取食鱼贝、捕杀鸟兽,规劝施行放生等。中国佛教还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的优良传统。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古人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形象地表现出佛教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中国佛教僧人的努力,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装点了祖国的万里江山。
第五,修桥筑路等社会公益事业。
修桥筑路、修筑水利工程等,是大乘佛教福田之一,也是佛教实践菩萨行、服务与社会的重要方面,素来为中国佛教徒所重视。如东魏武定七年(549),以洛阳杨膺寺为首的金城寺、雍城寺、恒安寺等七寺的僧人发起,布施木材等修建了义桥。唐武宗时代,东都洛阳附近龙门潭的黄河险道,有八节滩、九峭石等险处,船只经过此处经常失事,船民叫苦不迭。尤其是严冬时候,船民没于水中,饥寒惨叫,终夜不停,令人不忍听闻。当时有一位叫道遇,和白居易等发愿开此水路,贫者出力,富者出钱,终于把这古来险道夷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僧人坚公在沁州(今河南沁阳)组织修建沁河枋口广济渠,将祸害百姓的“洪口巨流”变为灌溉大量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福建南平的黯淡滩,一向以滩险湍急著称,舟船过往每多覆溺。唐大顺二年(891),僧无示在滩的北面建黯淡院,募工疏凿险滩,使水势稍平。后来僧人惟真用整整九年的时间来治理,使其成为兼具蓄泄排灌功能的水利工程。又据明《八闽通志》记载,泉州著名的洛阳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1053),嘉佑四年(1059)竣工,由郡守蔡襄主持,僧人义波、僧宗善等人具体负责建桥工程。因工程劳累,大桥落成后,义波圆寂,人们在桥附近建祠塑像纪念此僧。元代泉州僧人法助,一生热心建造桥梁,先后在泉州修建了18座桥梁,人称“平海头陀”。大德七年(1303年)起又开始奉旨募缘修建福州万寿桥,历经20年时间,一座全长170丈的雄伟的石桥巍然屹立于闽江之上。诸如此类的建设工程很多,为当地水患治理、农田灌溉和交通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佛教在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方面是多方位的,既有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慈善救济。中国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主要体现出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福田思想和报恩思想。这种不离世间救度众生的慈悲利他精神,与现在中国佛教界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最具有一致性。
四、简短的结语
从中国佛教史看,印度的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发扬,在中国传统佛教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间佛教资源。虽然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日趋衰落,在佛教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许多消极和迷信的内容,这些弊端的产生,与整个中国国家的衰落相一致,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不能完全归于中国传统佛教本身。明清时期中国佛教所出现的消极出世和鬼神迷信等弊端,实际上是背离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人间性格的积极精神。
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无论是正本清源,回归到人间亲切性的早期佛教,还是发挥大乘菩萨精神,都不能割裂中国佛教的传统,也无法回避传统佛教因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现实形态。人间佛教对明清佛教弊端的批判,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佛教的正面价值。人间佛教的未来发展,应该在克服中国传统佛教弊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还要更好地继承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剥离因历史演变过程中而形成的山林佛教消极隐遁和死人鬼神的低俗迷信的弊端,恢复中国佛教历史上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大乘菩萨精神。这样,人间佛教将不仅具有厚重的根源性经典依据,而且具有广阔的传统资源和现实土壤。
《中国大乘佛教传统与人间佛教实践——以慈善事业为中心(纪华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