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即指由修行之功漸顯本有之性德;所謂修生本有者,即指修生即從本有,同性而發;所謂本有修生者,謂如來藏性隱在諸纏之中,凡夫在迷處而不能覺知,若對迷而言則不名爲有。

  就“染分緣起”與“淨法緣起”二種,實際上就是從真如(如來藏)有力、無力兩方面而說。染法緣起,是就凡夫而言,系說明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淨法緣起,是就覺者而言,是說明悟界之緣起,即真如有力而無明無力之狀況。

  

在智俨的華嚴思想中,與“法界緣起”有著非常密切關系的就是“性起”思想,在《孔目章》中,智俨法師依《寶王如來性起品》立“性起”義,謂從佛的果智上來談,法界森羅諸法,都是毗盧遮那如來果滿的本性所起。如智俨法師所說: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于修造。何以故?以離相故。起在大解大行,離分別菩提心中,名爲起也;由是緣起性故,說爲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39]。

  這是智俨法師對《華嚴經》中“性起”義的解釋,性起的意義是從體性生起。具體地說,即是不等待其他因緣,但依自體本具的性德生起,離于一切相,離于分別心,不起而起,是名性起。

  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性起”者,是在明“一乘”的“法界緣起”之際,本來究竟,離于修造。性起不離緣起,但此是“離相”,離“菩提分別心中”,是因爲“由緣起性故,說爲起”。歸結到底,是“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從這幾點上來講,智俨對“性起”的解釋與“法界緣起”中的“淨分緣起”義是相同的。

  

又前面引文中有雲“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 “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就此句中所說“自體因之與果”,智俨法師在《搜玄記》中注解《普賢菩薩行品》時說:“第二自體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40]。如是說明普賢緣修(修生)是因,如來性起是果。也即是說緣起是從因上而說,性起是從果位上而說,也即是從淨法上而說。

  

如上所說,智俨法師所立的“性起”與“緣起”思想。若就“果上”談諸法之現起,是爲性起;若就“因分”談萬有之現起,是爲緣起。即謂性起爲果,緣起爲因;性起爲遮那法門,緣起爲普賢法門。又就《華嚴經》而言,《寶王如來性起品》爲性起法門,《普賢菩薩行品》爲緣起法門。

  

又,此一乘中所說的緣起與大乘、二乘所說之緣起並不相同,此中所說一乘法界緣起是無盡緣起,所表現出來的是自體因果,一即一切,無過不離;叁乘所說的緣起是“緣聚則有,緣散則離”,而一乘法界緣起是“緣聚不有,緣散不離”[41]。其性德本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而叁乘所說之緣起,不過是迷界之緣起,乃真如無力而無明(迷)有力之狀況,並非究竟之說。

  

  

六、結 語

  

智俨法師一生,是不斷修學、弘傳華嚴學的一生,從其生平可以看出,其四處參學,四方講學,將畢生都奉獻在對《華嚴經》的研習與弘傳中,其在唯識、六相、十玄、法界緣起等方面的研習,以及其在判教方面的理念,對後世的華嚴經學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雖然在後人的評價中,將華嚴叁祖法藏法師作爲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于智俨法師對《華嚴經》的深入研析,由于智俨法師在華嚴經學方面所奠立的堅實基礎,方有法藏法師後來的華嚴學的大成。而從法藏法師與智俨法師的思想傳承上而言,法藏法師所體現的華嚴思想中,處處皆可見到智俨法師思想的影子,法藏法師更多的是將智俨法師的華嚴思想更加完善、更加系統地體現出來,亦如法藏法師自已在其寄書與義湘時對《探玄記》的著作緣起時所言:“夙世同因,今生同業得于此報,俱沐大經。特蒙先師授茲奧典,希傍此業用結來因。但以和上章疏義豐文簡致令後人多難趣入。是以具錄微言妙旨勒成義記”[42]。由是可知,法藏法師的華嚴思想實際是承繼于智俨法師,只是在表達上更加明細而已。

  


  [1] 法藏著《華嚴經傳記》,T51,163頁。

  

  

  [2] 呂澄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354~355頁。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

  

  

  [3] 法藏著《華嚴經傳記》卷叁,T51,163頁。

  

  

  [4] 道宣著《續高僧傳》卷二十五,T50,654頁。

  

  

  [5] 智俨著《搜玄記》卷二,T35,43頁。

  

  

  [6] 智俨著《法界宗五祖略記智俨傳》。

  

  

  [7] 崔致遠著《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T50,281頁。

  

  

  [8] 道宣著《續高僧傳》卷二十五,T50,654頁。

  

  

  [9] 崔致遠著《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T50,281~285頁

  

  

[10] 參見高麗一然著《叁國遺事》卷四,T49,1006C。贊甯撰《宋高僧傳》卷叁,T50,729A。

  

  

  [11] 法藏著《華嚴經傳記智俨傳》,T51,163頁。

  

  

  [12] 同上。

  

  

  [13] 法藏著《華嚴經傳記》卷五,T51,172頁。

  

  

  [14] 義天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T55,1170頁。

  

  

  [15] 同上。T55,1167頁。

  

  

  [16] 同上, T55,1178頁。

  

  

  [17] 同上,1170頁。

  

  

  [18] 日人圓超錄《華嚴宗章疏並因明錄》,T55,1133頁。

  

  

  [19] 崔致遠著《法藏和尚傳》,T50· 282頁。

  

  

  [20] 參見《搜玄記》,T35,13~107頁。

  

  

  [21] 參見《華嚴經孔目章》,T45,536~589頁。

  

  

  [22] 參見《華嚴經五十要問答》,T45,519~536頁。

  

  

  [23] 參見《華嚴一乘十玄門》,T45,514~519頁。

  

  

  [24] 智俨著《搜玄記》卷一,T35,13頁。

  

  

  [25] 智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P45,525頁。

  

  

  [26] 智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P45,523頁。

  

  

  [27] 智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521頁。

  

  

  [28] 智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 522~523頁。

  

  

  [29] 智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524~528頁。

  

  

  [30] 智俨著《孔目章》,542~547頁。

  

  

  [31] 智俨著《搜玄記》卷一,T35,19頁。

  

  

  [32] 智俨著《搜玄記》卷二,T35,42頁。

  

  

  [33] 世親著、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T26,125頁。

  

  

  [34] 慧遠著《大乘義章》,T44,524頁。

  

  

  [35] 參見拙文《華嚴經學初期研究人物考》,《法源》第22期,第119頁。

  

  

  [36] 澄觀著《華嚴法界玄鏡》,大正藏卷45,683頁。

  

  

  [37] 智俨著《華嚴一乘十玄門》,514頁。

  

  

  [38] 智俨著《搜玄記》卷叁,T35,62頁。

  

  

  [39] 智俨著《孔目章》卷四,T45,580頁。

  

  

  [40] 智俨著《搜玄忘》卷四,T35,78頁。

  

  

  [41] 智俨著《孔目章》卷四,T45,586頁。

  

  

  [42] 法藏法師著《賢首國師寄海東書》,《萬字續藏》103冊、843頁。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