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理。虽然说法不同,所欲表达的都是一样的。所谓十门者,即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中“具足”者,智俨法师说有十种具足,即是教义具足、理事具足、解行具足、因果具足、人法具足、分齐境位具足、师弟法智具足、主伴依正具足、逆顺体用自在具足、随生根欲示现具足,此等十门相应而无有前后也。“同时”者,即是指此“十种”同时具足,不分先后,无有时间、空间等的间隔。在《一乘十玄门》中,智俨法师以“因果”一门为例阐述,他认为,小乘佛教讲“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即因果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非是同时。而《华严经》中所表现的一乘性起是因果“同时”具足,系指“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在搜玄记中对此“同时具足”,智俨法师谓是“相应而无有先后”。此门重在讲现象之间彼此联系,所以它们的产生就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就“因果”一门来讲,智俨法师强调了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对于因果有时间先后的说法给予否定。
2、因陀罗网境界门。这一门是从“喻”的角度来说的,“因陀罗网”者,如《梵网经》所说,本是帝释天的一种宝网,网上一一结皆附宝珠,其数无量。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智俨法师用“因陀罗网”作譬喻,来体现《华严经》中所示的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
3、秘密隐显俱成门。此门是就“缘起”而说。所谓“隐显”者,指一切现象皆具有表里之关系,隐面为里,显面为表,表里是一体同具。所以隐不离开显,显不离开隐,隐显同时。所谓“秘密”者,智俨法师认为“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此隐显无前后,同时俱成,如以人为喻,对父母说为子,对弟说为兄,对妻说为夫,故若针对父母而言则子显,“夫”、“兄”之名就被隐;对妻言则夫显,“子”、“兄”之名隐。同时可为子、兄、夫之名于一人身上,是即隐显同时俱成。
4、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就“相”而言。即从事物的相状方面论述。如琉璃瓶,能盛众多芥子,隔瓶立即可见。一能含多,法法皆同,称为相容;一多法相,不坏不杂,称为安立。借喻一切法相皆能摄于一念正观心中,是为微细相容安立之境。此门特示无尽缘起之玄妙不可思议,小容大、一摄多、一念收多劫,所含之大不坏小相、一不改多之面目,而各自守自相,且同时齐头显现,是为微细相容无碍。此门重在表述《华严经》中所现的“一切诸世界入于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之境。
5、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约“世”说,即从时间上而言。十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含过、现、未三际,共为九世,九世诸法不出当前一念,前九世为别,一念为总,总别相合,故称十世;十世区分,不相杂乱,称为隔法;十世隔法相即相入,不失前后长短等差别相,称为异成。时间本无始终,三世相融互摄,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入时出时、入世出世,相融无碍,是为十世无碍。此门主要是从时间上来讲诸法圆融。
6、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约“诸度”说。也即是说,此是从修行方面来讲。在此门中,智俨法师以“施”为例,谓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故名为纯;于一施门中,具足一切诸度等行,是故名杂;此中“纯”义与“杂”义不相妨碍,故名具德。这是说如果修行“施舍”这一门,那么他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为“施”,此为纯,而他在修行“布施”这一法门时,就已具足了修行其他一切法门的功德利益,此为杂,此中纯与杂不相妨碍,叫作“具德”。这是说明,在华严义海里,佛教各法门相互融摄,修行一门,即等同于修行其他一切法门。这是“一即一切”观点在修行上的贯彻。在《搜玄记》中,智俨法师注云:“但义从世异耳”。此中之“世”字,私下疑其应为“行”字,即此门应是“但义从行异耳”。
7、一多相容不同门,此门是约“理”而说,就诸法相入的关系,来破除众生执一切法不能互摄互入的疑问。所谓“相容”者,智俨法师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所谓“不同”者,智俨法师说是一与多“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所谓“一多”者,即是于诸事中随举一事为一,除此一事,余之多事为多。此门是说一遍于多时,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一能容多。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称为不同。如一灯与多灯相对一室,此灯与灯之间的灯光互相融摄而无障碍。是为一多相容,而各灯所发的灯光各不相碍,是为一多相容不同门。
8、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乃就“用”而言。所谓相即者,智俨法师说“如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是为相即”。如一月当空,千江映影,对于月亮来说则是一,对于月影来说则是多,一多无碍;彼影即是此月,相即兼容。以此门来明三种世间圆融无碍,破除众生妄执于时间、空间,而不能在一时之中具显重重无尽之疑问。是为诸法相即自在门。若从修行阶位上来讲,即“一切即摄一切功德”,“初心即成佛”,就此成佛义,智俨法师特别强调有浅深之义,此如《华严一乘十玄门》中广明。
9、唯心回转善成门,此门是约“心”而说,所谓“唯心回转”者,智俨法师解云:“诸义教门等,并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智俨法师并举经文“心造诸如来”来阐述此门所摄义。所谓“善成”者,如《华严经》中说有七处九会,而如来不离寂灭道场,其义是也。
10、托事显法生解门。此门乃就“智”而言。谓一切事法皆互为缘起,随举一事而观,便可显一切事法,生事事无碍之胜解。所谓立像竖臂,触目皆道。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之理,所谓托事以显理,事理不二,是为托事显法生解门。
“十玄门”是从十个方面揭示《华严经》中所含玄理,实际上是从十个方面讲法界缘起的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作为佛自体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表现的世界万有,同时产生,圆满无缺。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容摄的合理统一之中。有情世界、器世界、解脱世界同为一体,相即相入。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等的执著。
在对十玄门进行阐述之时,智俨法师运用十对概念或范畴来概括全部佛法,进而概括一切现象,此十对概念称为“十会”。智俨法师说,在十玄门中,每一门皆具有此“十会”。所言十者,如智俨所说,即是:一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广说如《一乘十玄门》,此略。
智俨法师承继了杜顺法师的思想,立此十玄门,后来的法藏法师也继承了这种“十玄”思想,只是法藏法师在承继之时,在十玄门的名目上或在位次上时有改变,尤其是在《探玄记》中改变较大,而《探玄记》中所立“十玄”又为后人称为华严四祖的澄观法师所继承,如此,也就有了新旧“十玄”之说,此是后话。
4、性起与法界缘起思想
在智俨法师的华严著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是法界缘起思想,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法师说:
明一乘缘起自性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故、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37]。
在这里,智俨首先用“一乘缘起”之名将华严所说的“法界缘起”与三乘所说的“缘起”义区别开来,强调《华严经》中所辨显的是一乘缘起,与大乘二乘所明的“缘起”皆不相同。智俨法师从《华严经》来通明“法界缘起”义,认为《华严经》所明的是法界缘起是“自体因之与果”,此宗所说的法界缘起是“一即一切”。其义即是指法界的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一”关系着宇宙中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称为法界缘起。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法师又“约法以会理”,用“十玄门”对此“法界缘起”义进行了阐述,关于“十玄门”义,前面已明,此不再叙。
在《搜玄记》中,智俨法师从染、净二方面对法界缘起进行了论述:
法界缘起乃有众多,今以要门略摄为二:一约凡夫染法以辨缘起,二约菩提净分以明缘起[38]。
智俨在明“净分缘起”时,从本有、本有修生、修生、修生本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所谓本有者,即指本来固有,即不论有情非情,其本性万德圆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谓修生者…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