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理。雖然說法不同,所欲表達的都是一樣的。所謂十門者,即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叁、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1、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中“具足”者,智俨法師說有十種具足,即是教義具足、理事具足、解行具足、因果具足、人法具足、分齊境位具足、師弟法智具足、主伴依正具足、逆順體用自在具足、隨生根欲示現具足,此等十門相應而無有前後也。“同時”者,即是指此“十種”同時具足,不分先後,無有時間、空間等的間隔。在《一乘十玄門》中,智俨法師以“因果”一門爲例闡述,他認爲,小乘佛教講“轉因以成果,因滅始果成”,即因果有時間上的先後之分,非是同時。而《華嚴經》中所表現的一乘性起是因果“同時”具足,系指“如舍成時,一切法皆一時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在搜玄記中對此“同時具足”,智俨法師謂是“相應而無有先後”。此門重在講現象之間彼此聯系,所以它們的産生就沒有時間上的先後。就“因果”一門來講,智俨法師強調了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對于因果有時間先後的說法給予否定。
2、因陀羅網境界門。這一門是從“喻”的角度來說的,“因陀羅網”者,如《梵網經》所說,本是帝釋天的一種寶網,網上一一結皆附寶珠,其數無量。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智俨法師用“因陀羅網”作譬喻,來體現《華嚴經》中所示的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之義。
3、秘密隱顯俱成門。此門是就“緣起”而說。所謂“隱顯”者,指一切現象皆具有表裏之關系,隱面爲裏,顯面爲表,表裏是一體同具。所以隱不離開顯,顯不離開隱,隱顯同時。所謂“秘密”者,智俨法師認爲“如彼月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異時,是故如來于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俱成故,所以稱秘密”。如此隱顯無前後,同時俱成,如以人爲喻,對父母說爲子,對弟說爲兄,對妻說爲夫,故若針對父母而言則子顯,“夫”、“兄”之名就被隱;對妻言則夫顯,“子”、“兄”之名隱。同時可爲子、兄、夫之名于一人身上,是即隱顯同時俱成。
4、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是就“相”而言。即從事物的相狀方面論述。如琉璃瓶,能盛衆多芥子,隔瓶立即可見。一能含多,法法皆同,稱爲相容;一多法相,不壞不雜,稱爲安立。借喻一切法相皆能攝于一念正觀心中,是爲微細相容安立之境。此門特示無盡緣起之玄妙不可思議,小容大、一攝多、一念收多劫,所含之大不壞小相、一不改多之面目,而各自守自相,且同時齊頭顯現,是爲微細相容無礙。此門重在表述《華嚴經》中所現的“一切諸世界入于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複不離散”、“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之境。
5、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約“世”說,即從時間上而言。十世者,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各含過、現、未叁際,共爲九世,九世諸法不出當前一念,前九世爲別,一念爲總,總別相合,故稱十世;十世區分,不相雜亂,稱爲隔法;十世隔法相即相入,不失前後長短等差別相,稱爲異成。時間本無始終,叁世相融互攝,故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如一夕之夢,翺翔百年,入時出時、入世出世,相融無礙,是爲十世無礙。此門主要是從時間上來講諸法圓融。
6、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度”說。也即是說,此是從修行方面來講。在此門中,智俨法師以“施”爲例,謂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故名爲純;于一施門中,具足一切諸度等行,是故名雜;此中“純”義與“雜”義不相妨礙,故名具德。這是說如果修行“施舍”這一門,那麼他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稱爲“施”,此爲純,而他在修行“布施”這一法門時,就已具足了修行其他一切法門的功德利益,此爲雜,此中純與雜不相妨礙,叫作“具德”。這是說明,在華嚴義海裏,佛教各法門相互融攝,修行一門,即等同于修行其他一切法門。這是“一即一切”觀點在修行上的貫徹。在《搜玄記》中,智俨法師注雲:“但義從世異耳”。此中之“世”字,私下疑其應爲“行”字,即此門應是“但義從行異耳”。
7、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是約“理”而說,就諸法相入的關系,來破除衆生執一切法不能互攝互入的疑問。所謂“相容”者,智俨法師說“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所謂“不同”者,智俨法師說是一與多“體無先後,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所謂“一多”者,即是于諸事中隨舉一事爲一,除此一事,余之多事爲多。此門是說一遍于多時,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時,一能容多。雖遞互相容,而一多曆然可別,稱爲不同。如一燈與多燈相對一室,此燈與燈之間的燈光互相融攝而無障礙。是爲一多相容,而各燈所發的燈光各不相礙,是爲一多相容不同門。
8、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乃就“用”而言。所謂相即者,智俨法師說“如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體,是爲相即”。如一月當空,千江映影,對于月亮來說則是一,對于月影來說則是多,一多無礙;彼影即是此月,相即兼容。以此門來明叁種世間圓融無礙,破除衆生妄執于時間、空間,而不能在一時之中具顯重重無盡之疑問。是爲諸法相即自在門。若從修行階位上來講,即“一切即攝一切功德”,“初心即成佛”,就此成佛義,智俨法師特別強調有淺深之義,此如《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廣明。
9、唯心回轉善成門,此門是約“心”而說,所謂“唯心回轉”者,智俨法師解雲:“諸義教門等,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雲回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智俨法師並舉經文“心造諸如來”來闡述此門所攝義。所謂“善成”者,如《華嚴經》中說有七處九會,而如來不離寂滅道場,其義是也。
10、托事顯法生解門。此門乃就“智”而言。謂一切事法皆互爲緣起,隨舉一事而觀,便可顯一切事法,生事事無礙之勝解。所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顯之理,所謂托事以顯理,事理不二,是爲托事顯法生解門。
“十玄門”是從十個方面揭示《華嚴經》中所含玄理,實際上是從十個方面講法界緣起的內容,它的核心內容是:作爲佛自體或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表現的世界萬有,同時産生,圓滿無缺。均處于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容攝的合理統一之中。有情世界、器世界、解脫世界同爲一體,相即相入。打破了人們對時間、空間等的執著。
在對十玄門進行闡述之時,智俨法師運用十對概念或範疇來概括全部佛法,進而概括一切現象,此十對概念稱爲“十會”。智俨法師說,在十玄門中,每一門皆具有此“十會”。所言十者,如智俨所說,即是:一教義、二理事、叁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齊境位、七法智師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順體用、十隨生根欲性。廣說如《一乘十玄門》,此略。
智俨法師承繼了杜順法師的思想,立此十玄門,後來的法藏法師也繼承了這種“十玄”思想,只是法藏法師在承繼之時,在十玄門的名目上或在位次上時有改變,尤其是在《探玄記》中改變較大,而《探玄記》中所立“十玄”又爲後人稱爲華嚴四祖的澄觀法師所繼承,如此,也就有了新舊“十玄”之說,此是後話。
4、性起與法界緣起思想
在智俨法師的華嚴著作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即是法界緣起思想,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智俨法師說:
明一乘緣起自性法界義者,不同大乘二乘緣起,但能離故、常,斷諸過等,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37]。
在這裏,智俨首先用“一乘緣起”之名將華嚴所說的“法界緣起”與叁乘所說的“緣起”義區別開來,強調《華嚴經》中所辨顯的是一乘緣起,與大乘二乘所明的“緣起”皆不相同。智俨法師從《華嚴經》來通明“法界緣起”義,認爲《華嚴經》所明的是法界緣起是“自體因之與果”,此宗所說的法界緣起是“一即一切”。其義即是指法界的形成,系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一”關系著宇宙中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于“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爲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爲法界緣起。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智俨法師又“約法以會理”,用“十玄門”對此“法界緣起”義進行了闡述,關于“十玄門”義,前面已明,此不再敘。
在《搜玄記》中,智俨法師從染、淨二方面對法界緣起進行了論述:
法界緣起乃有衆多,今以要門略攝爲二:一約凡夫染法以辨緣起,二約菩提淨分以明緣起[38]。
智俨在明“淨分緣起”時,從本有、本有修生、修生、修生本有四個方面來進行說明。所謂本有者,即指本來固有,即不論有情非情,其本性萬德圓滿,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謂修生者…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