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曾为之作注。在其传记中,也可看到,其曾从常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可知,《摄大乘论》对其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章主要是从智俨法师对唯识思想的研究以及其所主张的六相、十玄、性起缘起等方面作一些分解。

  

  

1、智俨法师的唯识观

  

智俨法师对于唯识思想的阐述,主要有:《孔目章》中的“明难品初立唯识章”、《华严五十要问答》中的“十九转四识成四智义”、“二十五心意识义”、“三十五三性三无性义”、“三十六心数及心所有法义”等。

  

在“十九转四识成四智义”中,智俨法师提出,小乘中无四智可成;依三乘教则有四识转灭成四智可成;若依“三乘终教及直进菩萨”而言,四智并从意识而成[27]。

  

在“二十五心意识义”中,智俨法师对小乘、三乘、一乘所说心意识义依诸经论所说进行了分别,认为:小乘但说六识,三乘立异熟赖耶,而一乘教主张“唯一心显,性起具德故。并认为:一切缘起不离法界,法界本然。一切诸法生起,但是从性而起[28]。

  

在“三十六心数及心所有法义”中,智俨法师从大、小乘两个方面对心数及心所有法等分齐进行了解说。并对大、小乘所立的心数、心所有法进行了比较[29]。

  

在“明难品初立唯识章”中,智俨法师从十门对“唯识”义进行了论述。在第二门的列名中说“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心意识,乃至穷生死蕴等,余七识应知”。由此可知,其所开展的唯识思想探索,主要即是对于阿赖耶识的考察[30]。

  

对于阿赖耶识的解释,在上十门中第一门的“举数”,智俨法师举出有一心、三法、八识、九识、十心、十一识、四识、无量心八种,始自一心,至无量心等。对于“一心”,他说:“一心即第一清净心”。而在第三门的“出体”中,又说:“究竟用如来藏为体”,所以在他的见解中,从最初开始,阿赖耶识于基本上,是第一义清净心,其第一清净心是以如来藏为体。

  

他将阿赖耶识的存在,乃至其成立的理由从三个地方来加以论证:第一,基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瑜伽师地论》等文献而举出八种;第二,基于《摄大乘论》而举出八种;第三,基于《显扬圣教论》而举出有十九种。

  

在智俨法师的唯识想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是真妄唯识,在《明难品初立唯识章》中,有十门对唯识义进行论述,而专立一门来辩“真妄”之义。智俨法师认为:阿赖耶识有真妄不同,如来为无智者所说阿赖耶识即是其妄,如来为菩萨所说即是其真。若从乘教上来进行分别,智俨法师是从相对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以大乘初教来说,若相对声闻,则其说为真,愚法声闻所说即是妄,但其所说未尽法空,故又是妄。从熟教而言,相对初教,其所说是真,初教为妄,但其说非是究竟,故又是妄。智俨法师说,说其妄者,是因为其“仍在名言语境界故”。

  

最后,智俨法师将唯识义统归成“第一义无性性”,智俨法师认为:唯识门摄尽一切诸法,诸法不离唯识,识外无有一切诸法。若能“知尘无所有”,即是通达真;若能“知唯有识”,即是通达俗。如是,但起心见法,并皆非有。于圣教中所显的道理是:诸法非有,唯一真如。也即是前面智俨法师在举数中所说的,但是一“清净心”,也即是如来藏体。

  

  

2、智俨法师的六相研究

  

在华严教学中,“六相圆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六相者,即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在华严诸祖师的,“六相”的提出,应是始自于智俨法师。

  

在智俨法师的的传记里,谓智俨法师曾遇一异僧,教导智俨法师欲得解一乘之义,当深究十地中六相之义。智俨法师经过数月研习,得六相之深义,并由此立教分宗,在其二十七岁时作《搜玄记》一书。

  

另外,依《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中对智俨法师的著作记载,智俨法师曾作《六相章》,只是此书现已不存。《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为高丽义天法师所著,义天法师为高丽文宗第四子,于宋时度海来华,可见在宋时智俨法师的《六相章》尚存于世。

  

虽然现在无法看到智俨法师对“六相”义所作的阐述,但是在智俨法师的著作中,却是将六相义贯穿于其中的。如其所著《搜玄记》中,在注解《世间净眼品》之后所作出的总结:

  

释净眼品已。总有四种生解法,以起下文,除立破四答善巧翻依等。一次第门,相形取解故;二总别门,如六相等,从相入实故;三摄取门,如依言摄义故也;四例声门,七种例声例文取义故[31]。

  

在这之中,智俨法师指出了其对《华严经》一经的注解采用的四种方法,从“六相”的角度,可以从相入实,也就是以事明理。另外,智俨法师在注释《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中也说:“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总后别;或自他利异;或同异成坏。如是一切及上会诸文,并准地论初六相,取之无不明了,余相可知”。[32]智俨法师的“六相”说依据是《十地经论》,其认为,若依《地论》中所阐述的“六相”义来诠释《华严经》,则一切义可解。但是在智俨法师的著作中,对六相义进行阐释的地方并不多,更多的地方是以六相来解释经义。

  

《十地经》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别行本,不论是《十地经》,还是《华严经》,其经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在说一切义时,总是以十句来进行表达。而天亲菩萨认为,一切所说的“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六种相者即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以天亲菩萨在注释《十地经》时,一开始便说提出了此“六相”说[33]。

  

《十地经论》为世亲菩萨所造,为后魏菩提流支所造,后人依据《十地经论》所讲的义理成立了地论宗。就地论宗人而言,由于其宗奉《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论》中所阐发的“六相”义必有所研究,净影慧远在其所著的《大乘义章》卷三中就曾作“六种相门义”,对此六相进行阐述,其云:

  且就一色阴之中,辨其六相,余类可知。如一色阴,同体具有恒沙佛法,谓苦、无常、不净、虚假空、无我等一切佛法。是等诸法,义别体同,互相缘集,摄彼同体一切佛法,以成一色,色名为总;就此总中,开出无量恒沙佛法,色随彼法,则有无量,所谓苦色、无常色、不净色、名用色、空无我色,乃至真实缘起之色,如是无量差别之色,是名为别;就彼别中,苦、无常等诸法之上,皆有色义,名之为同;色义虽同,然彼色苦,异色无常异,如是一切,各各不同,是名为异;就彼异中,义门虽殊,其体不别,体不别故,诸义虽众,不得相离,不相离故,随之辨色,得摄为一,是故名成;成犹略也,体虽不别,义门恒异,义门异故,一色随之,得为多色,目之为坏。……一切菩萨所行,皆有总别同异等也,随行所说,广如地论。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若能善会斯趣,一异等执,逍然无迹。六相之义,略辨如是[34]。

  

在慧远法师的阐述中,其将“六相”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六相圆融”义在此中已可略见端倪。智俨法师对六相义的解释,应即是与地论宗人的看法相同。慧远法师在这里说六相门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而智俨法师在《搜玄记》中认为,欲明华严别教一乘缘起之理,若以六相之义来解,则一切无不明了。

  

智俨法师之所以说六相,就智俨法师求学的过程来看,智俨法师的华严思想应该是受了地论宗人的影响,在法藏所著的智俨传记中,就标明了智俨法师曾从地论宗人智正法师[35]学习《华严经》。另外,智俨法师得明华严一乘别教缘起之理,也是因其研读慧光所著的《华严经疏》中而得悟解。

  

虽然智俨法师的《六相章》现不可见,但智俨法师的思想已全被法藏所继承,法藏法师在《探玄记》中,亦以六相义贯穿全书。另外,法藏也于《五教章》等书中对六相义多加阐述。法藏法师之所以对六相如此重视,则应是受了智俨法师的影响无疑。

  

  

3、“十玄无碍”的思想

  

智俨法师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时说,承杜顺和尚所说。在澄观法师的《华严法界玄镜》里,也说在杜顺法师的《华严法界观门》里,已具十门玄义[36]。如此,智俨法师是承继了杜顺法师的华严思想,立此十玄门。

  

在智俨法师的著作中,对十玄门阐述得非常详细的则是《搜玄记》与《华严一乘十玄门》二书,在《搜玄记》中,智俨法师说:“约所诠明其分齐者,略有十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法师说:“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就《搜玄记》中智俨法师所说,其用十门来诠表《华严经》所含一乘圆教的义理。就《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说,此十门是从喻、缘、相、世、行、理、用、心、智等方面来明《华严经》所明华严一乘法界缘起…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