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曾爲之作注。在其傳記中,也可看到,其曾從常法師學習《攝大乘論》,可知,《攝大乘論》對其思想有著一定的影響。本章主要是從智俨法師對唯識思想的研究以及其所主張的六相、十玄、性起緣起等方面作一些分解。
1、智俨法師的唯識觀
智俨法師對于唯識思想的闡述,主要有:《孔目章》中的“明難品初立唯識章”、《華嚴五十要問答》中的“十九轉四識成四智義”、“二十五心意識義”、“叁十五叁性叁無性義”、“叁十六心數及心所有法義”等。
在“十九轉四識成四智義”中,智俨法師提出,小乘中無四智可成;依叁乘教則有四識轉滅成四智可成;若依“叁乘終教及直進菩薩”而言,四智並從意識而成[27]。
在“二十五心意識義”中,智俨法師對小乘、叁乘、一乘所說心意識義依諸經論所說進行了分別,認爲:小乘但說六識,叁乘立異熟賴耶,而一乘教主張“唯一心顯,性起具德故。並認爲:一切緣起不離法界,法界本然。一切諸法生起,但是從性而起[28]。
在“叁十六心數及心所有法義”中,智俨法師從大、小乘兩個方面對心數及心所有法等分齊進行了解說。並對大、小乘所立的心數、心所有法進行了比較[29]。
在“明難品初立唯識章”中,智俨法師從十門對“唯識”義進行了論述。在第二門的列名中說“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意識,乃至窮生死蘊等,余七識應知”。由此可知,其所開展的唯識思想探索,主要即是對于阿賴耶識的考察[30]。
對于阿賴耶識的解釋,在上十門中第一門的“舉數”,智俨法師舉出有一心、叁法、八識、九識、十心、十一識、四識、無量心八種,始自一心,至無量心等。對于“一心”,他說:“一心即第一清淨心”。而在第叁門的“出體”中,又說:“究竟用如來藏爲體”,所以在他的見解中,從最初開始,阿賴耶識于基本上,是第一義清淨心,其第一清淨心是以如來藏爲體。
他將阿賴耶識的存在,乃至其成立的理由從叁個地方來加以論證:第一,基于《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瑜伽師地論》等文獻而舉出八種;第二,基于《攝大乘論》而舉出八種;第叁,基于《顯揚聖教論》而舉出有十九種。
在智俨法師的唯識想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是真妄唯識,在《明難品初立唯識章》中,有十門對唯識義進行論述,而專立一門來辯“真妄”之義。智俨法師認爲:阿賴耶識有真妄不同,如來爲無智者所說阿賴耶識即是其妄,如來爲菩薩所說即是其真。若從乘教上來進行分別,智俨法師是從相對的角度來進行闡述的,以大乘初教來說,若相對聲聞,則其說爲真,愚法聲聞所說即是妄,但其所說未盡法空,故又是妄。從熟教而言,相對初教,其所說是真,初教爲妄,但其說非是究竟,故又是妄。智俨法師說,說其妄者,是因爲其“仍在名言語境界故”。
最後,智俨法師將唯識義統歸成“第一義無性性”,智俨法師認爲:唯識門攝盡一切諸法,諸法不離唯識,識外無有一切諸法。若能“知塵無所有”,即是通達真;若能“知唯有識”,即是通達俗。如是,但起心見法,並皆非有。于聖教中所顯的道理是:諸法非有,唯一真如。也即是前面智俨法師在舉數中所說的,但是一“清淨心”,也即是如來藏體。
2、智俨法師的六相研究
在華嚴教學中,“六相圓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六相者,即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在華嚴諸祖師的,“六相”的提出,應是始自于智俨法師。
在智俨法師的的傳記裏,謂智俨法師曾遇一異僧,教導智俨法師欲得解一乘之義,當深究十地中六相之義。智俨法師經過數月研習,得六相之深義,並由此立教分宗,在其二十七歲時作《搜玄記》一書。
另外,依《新編諸宗教藏總錄》中對智俨法師的著作記載,智俨法師曾作《六相章》,只是此書現已不存。《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爲高麗義天法師所著,義天法師爲高麗文宗第四子,于宋時度海來華,可見在宋時智俨法師的《六相章》尚存于世。
雖然現在無法看到智俨法師對“六相”義所作的闡述,但是在智俨法師的著作中,卻是將六相義貫穿于其中的。如其所著《搜玄記》中,在注解《世間淨眼品》之後所作出的總結:
釋淨眼品已。總有四種生解法,以起下文,除立破四答善巧翻依等。一次第門,相形取解故;二總別門,如六相等,從相入實故;叁攝取門,如依言攝義故也;四例聲門,七種例聲例文取義故[31]。
在這之中,智俨法師指出了其對《華嚴經》一經的注解采用的四種方法,從“六相”的角度,可以從相入實,也就是以事明理。另外,智俨法師在注釋《金剛幢菩薩回向品第二十一》中也說:“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總後別;或自他利異;或同異成壞。如是一切及上會諸文,並准地論初六相,取之無不明了,余相可知”。[32]智俨法師的“六相”說依據是《十地經論》,其認爲,若依《地論》中所闡述的“六相”義來诠釋《華嚴經》,則一切義可解。但是在智俨法師的著作中,對六相義進行闡釋的地方並不多,更多的地方是以六相來解釋經義。
《十地經》是《華嚴經十地品》的別行本,不論是《十地經》,還是《華嚴經》,其經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在說一切義時,總是以十句來進行表達。而天親菩薩認爲,一切所說的“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六種相者即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以天親菩薩在注釋《十地經》時,一開始便說提出了此“六相”說[33]。
《十地經論》爲世親菩薩所造,爲後魏菩提流支所造,後人依據《十地經論》所講的義理成立了地論宗。就地論宗人而言,由于其宗奉《十地經論》,對《十地經論》中所闡發的“六相”義必有所研究,淨影慧遠在其所著的《大乘義章》卷叁中就曾作“六種相門義”,對此六相進行闡述,其雲:
且就一色陰之中,辨其六相,余類可知。如一色陰,同體具有恒沙佛法,謂苦、無常、不淨、虛假空、無我等一切佛法。是等諸法,義別體同,互相緣集,攝彼同體一切佛法,以成一色,色名爲總;就此總中,開出無量恒沙佛法,色隨彼法,則有無量,所謂苦色、無常色、不淨色、名用色、空無我色,乃至真實緣起之色,如是無量差別之色,是名爲別;就彼別中,苦、無常等諸法之上,皆有色義,名之爲同;色義雖同,然彼色苦,異色無常異,如是一切,各各不同,是名爲異;就彼異中,義門雖殊,其體不別,體不別故,諸義雖衆,不得相離,不相離故,隨之辨色,得攝爲一,是故名成;成猶略也,體雖不別,義門恒異,義門異故,一色隨之,得爲多色,目之爲壞。……一切菩薩所行,皆有總別同異等也,隨行所說,廣如地論。此六乃是大乘之淵綱,圓通之妙門,若能善會斯趣,一異等執,逍然無迹。六相之義,略辨如是[34]。
在慧遠法師的闡述中,其將“六相”放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六相圓融”義在此中已可略見端倪。智俨法師對六相義的解釋,應即是與地論宗人的看法相同。慧遠法師在這裏說六相門是“大乘之淵綱,圓通之妙門”,而智俨法師在《搜玄記》中認爲,欲明華嚴別教一乘緣起之理,若以六相之義來解,則一切無不明了。
智俨法師之所以說六相,就智俨法師求學的過程來看,智俨法師的華嚴思想應該是受了地論宗人的影響,在法藏所著的智俨傳記中,就標明了智俨法師曾從地論宗人智正法師[35]學習《華嚴經》。另外,智俨法師得明華嚴一乘別教緣起之理,也是因其研讀慧光所著的《華嚴經疏》中而得悟解。
雖然智俨法師的《六相章》現不可見,但智俨法師的思想已全被法藏所繼承,法藏法師在《探玄記》中,亦以六相義貫穿全書。另外,法藏也于《五教章》等書中對六相義多加闡述。法藏法師之所以對六相如此重視,則應是受了智俨法師的影響無疑。
3、“十玄無礙”的思想
智俨法師在著《華嚴一乘十玄門》時說,承杜順和尚所說。在澄觀法師的《華嚴法界玄鏡》裏,也說在杜順法師的《華嚴法界觀門》裏,已具十門玄義[36]。如此,智俨法師是承繼了杜順法師的華嚴思想,立此十玄門。
在智俨法師的著作中,對十玄門闡述得非常詳細的則是《搜玄記》與《華嚴一乘十玄門》二書,在《搜玄記》中,智俨法師說:“約所诠明其分齊者,略有十門”。在《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智俨法師說:“明約法以會理者凡十門”。就《搜玄記》中智俨法師所說,其用十門來诠表《華嚴經》所含一乘圓教的義理。就《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所說,此十門是從喻、緣、相、世、行、理、用、心、智等方面來明《華嚴經》所明華嚴一乘法界緣起…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