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经》的“顿”、“圆”、“一乘”之理念,将《华严经》与其它诸经区别开来,突出《华严经》在诸经中的地位引导众人修学《华严经》是其主要目的。

  

1、将如来一代圣教判为渐、顿、圆三教

  

在《搜玄记》中,智俨法师从五个方面对晋译《华严经》的文义进行分别,其中第二明藏摄分齐中,我们可以看出俨师的一些教判思想。智俨法师说:“随缘之说,法门非一,教别尘沙,宁容限目,如约以辨,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教、二日顿教、三曰圆教”[24]。在这里,智俨法师按传统的说法,将如来一代圣教以渐、顿、圆三教分之。

  

所谓渐教者,智俨法师说如来为众生说经、律、论三藏也。然众生根有利钝,是故法有浅深。所以如来为声闻者说四真谛法,为缘觉者说十二缘觉。如是渐次而令众生趣于大果,是为渐教。

  

所谓顿教者,智俨法师说,此是如来为久习大乘者所说。此等众生,世世以来,常受如来所化,听佛所说,即便信受,得入如来智能,是为大乘顿教。

  

所谓圆教者,智俨法师说,此教是为上达分阶佛境者所说,此种法门是解脱究竟法门,是最完满、最完全的法门。

  

可以说,智俨法师在《搜玄记》中对如来圣教的判别没有提出新的说法,此渐、顿、圆三教说,实际上早在南北朝就已有人提出。慧苑法师在《刊定记》中举出后魏光统律师就曾立此三教,而法藏法师也说慧光法师承继佛陀三藏的主张立有渐、顿、圆三教。

  

渐、顿、圆三教判是历来诸经家所提倡,但这种判教方法比较笼统,在手段上不够详细。智俨法师之所以采用这种判教方法,可以想知是受了慧光法师的影响。慧光法师是第一个将《华严经》判为圆教之人,而智俨法师在参研《华严经》时,得慧光所着的《华严经疏》,由此而悟得“一乘别教无尽缘起”之理,故在其再为《华严经》作疏时,自是依承慧光法师所说。

  

  

2、将如来一代圣教判为小乘、三乘、一乘三教。

  

《搜玄记》是智俨法师二十七岁时所著,在这时的智俨法师,其华严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在《搜玄记》所作的判教中,也没有过于突出《华严经》的地位,所以智俨法师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时,就不再以此渐、顿、圆三教来作为分断如来圣教的依据,而是依 “小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三教来作为判教的依据。至于智俨立此三教的出处,则可见《华严五十要问答》的第四十一问“乘门数名不同义”中所云:

  又约诸经论乘有四种:一者,二乘,谓大、小二乘,于方便中从教趣果分二故;二者,三乘,谓大乘、中乘、小乘,于方便中从理成行分三故;三者,依《摄论》,一乘、三乘、小乘,谓于教门中成机欲性显法本末差别不同故;四者,依《法华经》,三乘、一乘,约界分体相方便究竟不同故[25]。

  

依智俨法师所说,其所立“一乘、三乘、小乘”之说出自于《摄论》,但在《摄论》中,并没有明确的地方显示此三教判,而只是在真谛法师所译、世亲所作的《摄大乘论释》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于此三中,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T31,212)。智俨法师为何将“大乘”变为“三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对于此三教的分断,智俨法师在《华严五十要问答》中的第二十六问“诸经部类差别义”中作如是说:

  如四阿含经局小乘教;《正法念经》举正解行、别邪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经》等及《大品经》三乘终教,为根熟声闻说故;《金刚般若》是三乘始教,初会愚法声闻故。义意在文……;《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经是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又《华严》是主,余经是眷属。以此准之,诸部教相义亦可解。如《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三乘在三界内成其行故。一乘三界外,与三界为见闻故。余义准可知[26]。

  

在《华严五十要问答》中,智俨法师用问答体的方式对华严学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这五十三个问答中,智俨都是从一乘教、三乘教、小乘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也就是说,在《华严五十要问答》中,智俨法师所表现出来的诸教差别即是此三教差别。智俨法师以此三教来分断如来一代圣教,自有突出华严一乘别教之意。如上引文所说“华严是主,余经是眷属”。

  

对于一乘教,智俨法师认为,一乘教有二种,一者共教,二者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的义理,每一文,每一句都具足一切义理,如《华严经》即是不共教,但此教所说唯通于诸大菩萨,诸大声闻如聋如哑,故名不共教;共教者即是为小乘教、三乘教所共通,令其生信起行分证,向其显示一乘教之殊胜令其见闻后修行入证,彼教相似一乘但与不共一乘教有内外之别,其教义也不相同。此即如《法华经》中所举,长者在火宅内随诸子所好,告知界外有羊车、鹿车、牛车,而出界外唯有一大白牛车。此即是说,三乘在三界内成其行,而在三界外实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法华经》通于三乘所说,令众归于一乘,故名一乘共教,而华严所说与三乘、小乘等不共,唯诸大菩萨所能了知,故名一乘不共教。

  

与《搜玄记》相比而言,《华严经五十要问答》更能体现智俨的华严判教思路,在《五十要问答》中,智俨法师的重点即是突出了《华严经》在如来所说诸经法中的地位。华严是主,余经是眷属;华严是本,余经是末。华严是不共教,余经是共教。

  

  

3、将如来一代圣教作(三种)“五位判教”说

  

在以上这两种判教方法中,对如来一代圣教的分断都过于笼统,对于诸教之间的差别不太详细。所以智俨法师在《孔目章》中又提出了“五位”判教。

  

智俨法师在《华严孔目章》卷一中,有“教义分齐章”一段,在“教义分齐章”中,智俨法师首先提出了“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和说法,但是智俨法师并没有固定五教的具体名目。在本书的具体论述中,这种“五位”判教可有三种说法:

  

第一,小乘教、初教(或名空教)、熟教、顿教、圆教,此如“教义分齐章”中所说;

  

第二,小乘教、初教、终教、顿教、一乘教,此如“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所说;

  

第三,小乘教、大乘初教、终教、圆教、一乘教,此如本书卷二中的“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观章”中所说。智俨法师在本书所说的依教分五位,虽然名称尚不固定,但也反映了智俨在判教方面的一个侧重点。

  

智俨法师虽说提出了此“五位”分教,但对此“五位”的具体分断却阐述得不够详细,不过,从以上这三种五位分教中,我们或可看出后来的“贤首五教”在这上面的一些迹象,也或许,后来的贤首五教即是在此三种“五位”分教上的的完善。

  

在智俨法师著作中的这几种判教,都是将《华严经》放在首要位置,在渐、顿、圆三教判中,《华严经》为圆、顿二教所摄;在小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三教判中,华严是一乘教所摄,并强调了一点,即是《华严经》是别教一乘,是不共教;在三种“五位”分教中,《华严经》为圆教、一乘教所摄。总归于一点:智俨法师的判教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智俨法师所采用的判教或是前人所说,或是引自经论,或是对前人所说的融合,但不论是哪一种判教,智俨法师都是将《华严经》放置于首要位置,对《华严经》文中所透示出的“一乘别教”、“无尽缘起”的理念突出强调。对此,智俨法师也有专门的著作的著作来进行论述,此即是《华严一乘十玄门》,在此书中,智俨法师开篇即说:“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智俨法师的华严“别教一乘无尽缘起”义到此算是到了极致。这也是智俨法师判教理念的终极归处。

  

  

五、智俨法师的思想

  

在《华严经传记》中,说智俨法师有著作二十多部,现在虽然无法了知其全部著作,但有资可考的智俨法师的著作也有十七部左右。从智俨法师的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智俨法师在其一生的修学中,所偏重的方向。

  

在智俨法师的著作中,以阐发华严思想为主流,其思想也多被后来的法藏所继承。如六相、十玄以及性起无碍义等,尤其是其所著的《搜玄记》,为后来法藏法师所推崇,法藏法师所著《探玄记》即参考此书而成,如新罗·崔致远在其所撰《法藏和尚传》中评云:“先搜则艰矣,后探则便焉”。意谓《搜玄记》文章简略,因此文意较难索解。而《探玄记》之解释详细入微,对研究者颇为方便。另有一意,即是智俨法师所作《搜玄记》为法藏作《探玄记》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在华严系的有关著作之外,对于《摄论》、《起信》二论,俨师也…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