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華嚴經》的“頓”、“圓”、“一乘”之理念,將《華嚴經》與其它諸經區別開來,突出《華嚴經》在諸經中的地位引導衆人修學《華嚴經》是其主要目的。
1、將如來一代聖教判爲漸、頓、圓叁教
在《搜玄記》中,智俨法師從五個方面對晉譯《華嚴經》的文義進行分別,其中第二明藏攝分齊中,我們可以看出俨師的一些教判思想。智俨法師說:“隨緣之說,法門非一,教別塵沙,甯容限目,如約以辨,一化始終,教門有叁:一曰漸教、二日頓教、叁曰圓教”[24]。在這裏,智俨法師按傳統的說法,將如來一代聖教以漸、頓、圓叁教分之。
所謂漸教者,智俨法師說如來爲衆生說經、律、論叁藏也。然衆生根有利鈍,是故法有淺深。所以如來爲聲聞者說四真谛法,爲緣覺者說十二緣覺。如是漸次而令衆生趣于大果,是爲漸教。
所謂頓教者,智俨法師說,此是如來爲久習大乘者所說。此等衆生,世世以來,常受如來所化,聽佛所說,即便信受,得入如來智能,是爲大乘頓教。
所謂圓教者,智俨法師說,此教是爲上達分階佛境者所說,此種法門是解脫究竟法門,是最完滿、最完全的法門。
可以說,智俨法師在《搜玄記》中對如來聖教的判別沒有提出新的說法,此漸、頓、圓叁教說,實際上早在南北朝就已有人提出。慧苑法師在《刊定記》中舉出後魏光統律師就曾立此叁教,而法藏法師也說慧光法師承繼佛陀叁藏的主張立有漸、頓、圓叁教。
漸、頓、圓叁教判是曆來諸經家所提倡,但這種判教方法比較籠統,在手段上不夠詳細。智俨法師之所以采用這種判教方法,可以想知是受了慧光法師的影響。慧光法師是第一個將《華嚴經》判爲圓教之人,而智俨法師在參研《華嚴經》時,得慧光所著的《華嚴經疏》,由此而悟得“一乘別教無盡緣起”之理,故在其再爲《華嚴經》作疏時,自是依承慧光法師所說。
2、將如來一代聖教判爲小乘、叁乘、一乘叁教。
《搜玄記》是智俨法師二十七歲時所著,在這時的智俨法師,其華嚴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在《搜玄記》所作的判教中,也沒有過于突出《華嚴經》的地位,所以智俨法師在著《華嚴五十要問答》時,就不再以此漸、頓、圓叁教來作爲分斷如來聖教的依據,而是依 “小乘教、叁乘教、一乘教”叁教來作爲判教的依據。至于智俨立此叁教的出處,則可見《華嚴五十要問答》的第四十一問“乘門數名不同義”中所雲:
又約諸經論乘有四種:一者,二乘,謂大、小二乘,于方便中從教趣果分二故;二者,叁乘,謂大乘、中乘、小乘,于方便中從理成行分叁故;叁者,依《攝論》,一乘、叁乘、小乘,謂于教門中成機欲性顯法本末差別不同故;四者,依《法華經》,叁乘、一乘,約界分體相方便究竟不同故[25]。
依智俨法師所說,其所立“一乘、叁乘、小乘”之說出自于《攝論》,但在《攝論》中,並沒有明確的地方顯示此叁教判,而只是在真谛法師所譯、世親所作的《攝大乘論釋》中有這麼一句話:“如來成立正法有叁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叁、立一乘。于此叁中,第叁最勝,故名善成立”(T31,212)。智俨法師爲何將“大乘”變爲“叁乘”,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對于此叁教的分斷,智俨法師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的第二十六問“諸經部類差別義”中作如是說:
如四阿含經局小乘教;《正法念經》舉正解行、別邪解行通叁乘教,《涅槃經》等及《大品經》叁乘終教,爲根熟聲聞說故;《金剛般若》是叁乘始教,初會愚法聲聞故。義意在文……;《華嚴》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經是共教,一乘、叁乘、小乘共依故。又《華嚴》是主,余經是眷屬。以此准之,諸部教相義亦可解。如《法華經》宗義是一乘經也,叁乘在叁界內成其行故。一乘叁界外,與叁界爲見聞故。余義准可知[26]。
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智俨法師用問答體的方式對華嚴學方面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解答。在這五十叁個問答中,智俨都是從一乘教、叁乘教、小乘教叁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也就是說,在《華嚴五十要問答》中,智俨法師所表現出來的諸教差別即是此叁教差別。智俨法師以此叁教來分斷如來一代聖教,自有突出華嚴一乘別教之意。如上引文所說“華嚴是主,余經是眷屬”。
對于一乘教,智俨法師認爲,一乘教有二種,一者共教,二者不共教。圓教一乘所明的義理,每一文,每一句都具足一切義理,如《華嚴經》即是不共教,但此教所說唯通于諸大菩薩,諸大聲聞如聾如啞,故名不共教;共教者即是爲小乘教、叁乘教所共通,令其生信起行分證,向其顯示一乘教之殊勝令其見聞後修行入證,彼教相似一乘但與不共一乘教有內外之別,其教義也不相同。此即如《法華經》中所舉,長者在火宅內隨諸子所好,告知界外有羊車、鹿車、牛車,而出界外唯有一大白牛車。此即是說,叁乘在叁界內成其行,而在叁界外實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法華經》通于叁乘所說,令衆歸于一乘,故名一乘共教,而華嚴所說與叁乘、小乘等不共,唯諸大菩薩所能了知,故名一乘不共教。
與《搜玄記》相比而言,《華嚴經五十要問答》更能體現智俨的華嚴判教思路,在《五十要問答》中,智俨法師的重點即是突出了《華嚴經》在如來所說諸經法中的地位。華嚴是主,余經是眷屬;華嚴是本,余經是末。華嚴是不共教,余經是共教。
3、將如來一代聖教作(叁種)“五位判教”說
在以上這兩種判教方法中,對如來一代聖教的分斷都過于籠統,對于諸教之間的差別不太詳細。所以智俨法師在《孔目章》中又提出了“五位”判教。
智俨法師在《華嚴孔目章》卷一中,有“教義分齊章”一段,在“教義分齊章”中,智俨法師首先提出了“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和說法,但是智俨法師並沒有固定五教的具體名目。在本書的具體論述中,這種“五位”判教可有叁種說法:
第一,小乘教、初教(或名空教)、熟教、頓教、圓教,此如“教義分齊章”中所說;
第二,小乘教、初教、終教、頓教、一乘教,此如“淨行品初明凡聖行法分齊不同義章”所說;
第叁,小乘教、大乘初教、終教、圓教、一乘教,此如本書卷二中的“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觀章”中所說。智俨法師在本書所說的依教分五位,雖然名稱尚不固定,但也反映了智俨在判教方面的一個側重點。
智俨法師雖說提出了此“五位”分教,但對此“五位”的具體分斷卻闡述得不夠詳細,不過,從以上這叁種五位分教中,我們或可看出後來的“賢首五教”在這上面的一些迹象,也或許,後來的賢首五教即是在此叁種“五位”分教上的的完善。
在智俨法師著作中的這幾種判教,都是將《華嚴經》放在首要位置,在漸、頓、圓叁教判中,《華嚴經》爲圓、頓二教所攝;在小乘教、叁乘教、一乘教叁教判中,華嚴是一乘教所攝,並強調了一點,即是《華嚴經》是別教一乘,是不共教;在叁種“五位”分教中,《華嚴經》爲圓教、一乘教所攝。總歸于一點:智俨法師的判教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智俨法師所采用的判教或是前人所說,或是引自經論,或是對前人所說的融合,但不論是哪一種判教,智俨法師都是將《華嚴經》放置于首要位置,對《華嚴經》文中所透示出的“一乘別教”、“無盡緣起”的理念突出強調。對此,智俨法師也有專門的著作的著作來進行論述,此即是《華嚴一乘十玄門》,在此書中,智俨法師開篇即說:“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者,不同大乘二乘緣起,但能“離執常”、“斷諸過”等。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智俨法師的華嚴“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義到此算是到了極致。這也是智俨法師判教理念的終極歸處。
五、智俨法師的思想
在《華嚴經傳記》中,說智俨法師有著作二十多部,現在雖然無法了知其全部著作,但有資可考的智俨法師的著作也有十七部左右。從智俨法師的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知道智俨法師在其一生的修學中,所偏重的方向。
在智俨法師的著作中,以闡發華嚴思想爲主流,其思想也多被後來的法藏所繼承。如六相、十玄以及性起無礙義等,尤其是其所著的《搜玄記》,爲後來法藏法師所推崇,法藏法師所著《探玄記》即參考此書而成,如新羅·崔致遠在其所撰《法藏和尚傳》中評雲:“先搜則艱矣,後探則便焉”。意謂《搜玄記》文章簡略,因此文意較難索解。而《探玄記》之解釋詳細入微,對研究者頗爲方便。另有一意,即是智俨法師所作《搜玄記》爲法藏作《探玄記》提供了較大的便利。
在華嚴系的有關著作之外,對于《攝論》、《起信》二論,俨師也…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