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叁祖法藏法師
覺 深
內容提要:華嚴叁祖法藏法師,其一生矢志研習、弘揚華嚴,前後講習《華嚴經》叁十余遍,先後著有華嚴方面的著作叁十余部。法藏法師建立了系統的華嚴思想理論體系,被後人稱爲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其繼承智俨的《搜玄記》思想理念,著作《探玄記》對《華嚴經》進行注解;其發揮《華嚴經》中一乘法界無礙的思想,于叁乘教外立別教一乘,將如來一代聖教依說法之淺深用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教來判別之。爲後來學者更好地從淺至深,理解、研習如來一代聖教,提供了指南。本文主要是對華嚴叁祖法藏法師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理論體系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法藏 判教 六相 十玄 唯識
作者覺深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一、序 論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唐朝可以說是達到了鼎盛。此時大乘各大宗派相繼建立,高僧輩出,尤其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法師與華嚴叁祖法藏法師成爲當時的翹楚,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 ,一個在南方廣弘禅法,一個在北方講習華嚴;一個是宗下,一個是教下;一個是禅宗的大興者,一個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他們兩人有著同樣的求法經曆,他們都是以居土身份隨師學法,且都被其師認定爲自已的傳法之人。今不欲對他們多作比較,只想對華嚴叁祖法藏法師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理論體系作一些探討。
法藏法師,一生精研、弘揚華嚴經學。其師從智俨法師學習華嚴,在前人的基礎上,撰《華嚴探玄記》,注解《華嚴經》,並先後講習《華嚴經》叁十余遍。在其研習過程中,發現當時所存《華嚴經》並不完整,于是依據梵本,對《六十華嚴》中“入法界品”中兩處脫文進行增補。後參加《八十華嚴》的譯場,亦將經中脫文進行增補。其對佛典有著極其精深的研究,寫下了幾十部闡釋佛典的著作,其中,有關華嚴方面的著作,約有叁十余部。在這些著作中,主要是對《華嚴經》的進行注釋,並發揮華嚴義理。
法藏法師在對《華嚴經》的義理進行闡述時,突出了十玄、六相以及法界無礙等華嚴思想。這些思想,在智俨時就雖然就已經提出,但智俨法師的闡述都非常簡略,而到了法藏法師時,將前人的這些學說更好地進行了發揮,並加上自已的見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華嚴思想體系,後來的澄觀法師亦是由于受到法藏法師的影響,而將華嚴一系更加發揚廣大。
另外,現今在討論華嚴宗的教判時,將法藏法師的《五教章》作爲華嚴判教的依據。法藏法師對于如來一代教法,從教義上以及後人所宗奉這兩個方面,在前人判教的基礎上,形成了華嚴獨特的判教理念,也即是五教十宗的判教體系。並將這一理念于《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探玄記》、《金師子章》、《華嚴經文義綱目》等著作中闡述出來。
二、法藏法師的生平
有關法藏法師的生平,從古到今,有不少人都曾經作過研究,其中最詳盡者,莫不過是崔致遠(857—904) 所撰的《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其時距法藏去世不過一百多年,應該說較爲可信。另外,閻朝隱所製《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可以說是對法藏的生平最爲准確的評定。從此之後,又陸續有了《宋高僧傳》卷五、《佛祖統記》卷二十九、卷叁十九、《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二、《釋氏稽古略》卷叁等的記載,到後來,清時的續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記、法藏傳》則可以說是對前人的一個小小的總結。今文則以崔致遠所撰爲主,並參照《宋高僧傳》《佛祖統記》等對法藏的生平作一個粗略的介紹。
法藏,字賢首,曾受皇帝賜別號爲國一法師。俗姓康氏,其祖先是康居國人。如法護,因是月支人故,被稱之爲支氏;吉藏是安息人故,被稱之爲安氏。後人亦有將法藏的出生地,用爲其姓,是故也有人稱法藏叫做康藏,法藏的先輩曾爲康居國國相。到他的祖父時從康居國移居來到中華 。
自古聖賢出世總是不同于常人。法藏法師的降世也有著傳奇。據傳,法藏乃是其母在夢中吞食日光而懷孕,並于貞觀十七(643)年出生 。法藏法師幼年就胸懷大志,他在十六歲時(658)就曾到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並立誓學習華嚴。就在第二年,法藏法師十七歲時,他就辭別親人進入太白山求法。學習方等經典 。
數年後,法藏法師因慈親有疾,遂離開山谷進京回家。此時恰逢智俨法師在雲華寺講解《華嚴經》,法藏于中夜時分見有神光照耀庭院,知道有異人在弘揚大教,第二天就前往智俨法師處頂禮膜拜請教。數番問答“皆出乎意表”,法藏從智俨處的得到精辟的見解,認爲找到了真師。智俨也慶喜自已得到傳承法炷的傳人 。
總章(668)初年,法藏因仍然是居士身份。就去一婆羅門長老處請授菩薩戒。此婆羅門長老對旁人說:“是行者能誦華嚴兼善講梵網。”旁邊即有人驚歎說:“只要持誦華嚴,其功用就很難測量,何況解義耶。假若有人能誦百四十願已,即得大士具足戒。不須別授,此稱爲天授師” 。其時,智俨法師已經知道自已將會于這一年離開人世,而法藏此時也已經二十六歲,仍然是在家身份。智俨法師于是屢次囑咐道成與薄塵二位大德說:“此賢者注意于華嚴,蓋無師自悟。紹隆遺法惟是此人,幸假余光俾沾暇度” 。
鹹亨元年(670年),法藏法師二十八歲,榮國夫人去世。則天皇後爲了廣樹福田。于是舍宅、建寺、度僧,由是太原寺建成。又有道成與薄塵等大德,因受智俨所托,故向上推薦,法藏法師由此而得爲僧。此即是法藏法師的削染的因緣 。
法藏法師在研習華嚴的時候,常常慨歎華嚴“百城之說”中虧欠一道文字。往往手捧香軸徒自悲歎。直至聖唐調露(679---680)時際,有中天竺叁藏地婆诃羅(此雲日照)持梵本來華。法藏法師乃親自校對,查出《入法界品》內有兩處地方脫文,其中一處是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另外一處是從彌勒後至普賢前中間,脫文殊伸手摩善財頂等半紙余文。乃奉旨與成、塵師等譯出補之 ,從此曆經近叁百多年的晉譯華嚴終于得以完善。
天授(690-692)年中,法藏與周洛京寂友等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一卷,其經乃是佛爲劫比羅戰荼婆羅門說 。
天冊萬歲(695)元年,法藏奉诏于太原寺,開講華嚴宗旨。剛剛講完經題就得到感應,有白光從口中而出,須臾間即成爲蓋狀,停在空中良久,萬衆都歡呼驚歎這一奇異的現象。都講僧恒向上奏呈此事,則天後爲之大悅。立即降旨命京城十位大德爲法藏授滿分戒,並賜號爲賢首。诏法藏入大遍空寺參與譯經。同年,實叉難陀于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華嚴經,則天後親臨法座,爲之撰寫序文。後付于法藏法師與沙門複禮等,在佛授記寺譯成,計有八十卷。此《八十華嚴》是在聖曆二年(699)全部譯完,共計增加了九千偈,總計四萬五千偈。法藏法師又以宋、唐兩種翻譯對勘梵本,用日照帶來的梵本中的補文補充《八十華嚴》的遺漏處 。
在聖曆二年(699)已亥十月八日,法藏法師又奉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講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當日即被召到長生殿爲則天後講經。法藏法師乃指殿隅金師子開示大經玄理,以金師子作喻爲武則天開示華嚴經中的六相、十玄等華嚴一乘教義,此也即是後來所流傳最廣的《金師子章》的由來 。
久視(700)年中法藏又奉诏翻譯《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又與日照法師譯密嚴等經論十有余部,合二十四卷,則天作序並深加贊歎 。
神龍年中(705-707),法藏法師又與于阗叁藏于林光殿譯《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叁卷 。
景龍(708)二年,中夏天旱,帝命法藏集結百位法師于薦福寺以法禱告,七天後大雨降下,十天後旱災就得以解決,由此一因緣,後中宗、睿宗皆請法藏爲菩薩戒師 。
先天元年(712),歲次壬子十一月十四日,法藏法師于西京大薦福寺圓寂,其年法藏法師春秋七十。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四日法藏法師被安葬于神和原的華嚴寺南 。
法藏法師一生糞掃其衣,禅悅爲食,以弘揚華嚴爲業,前後講習華嚴叁十余遍。而對于《楞伽經》、《梵網經》、《起信論》等經論,法藏法師亦曾予以注疏 。師亡逝後,其弟子慧苑,悉叛其說 。滅後百年澄觀興世繼承法藏教說又大弘華嚴 。
叁、法藏法師的著作
在法藏法師的著作中,主要依華嚴類著作爲主。除華嚴類著作之作,亦曾對《起信論》、《法華經》等經論作疏。現依據諸傳記將法藏法師所作著作名目略爲標示,並依據魏道儒先生所研究,將華嚴類著作略爲分類。然後,對這些華嚴類著作作一簡要介紹,以爲大家參考。
(一)、法藏法師的著作名目
法藏法師一生致力于對佛教經典的研究,寫下了幾十部闡釋佛典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大部分是對華嚴經學方面的研究與體悟。他的這些著作,除部分佚失外,大多數被保存了下來,成爲了現今研究華嚴學的重要依據。
有關法藏法師的著作目錄,在諸多傳記中都有記錄,可參見崔致遠的《法藏和尚傳》,法藏法師的《華嚴經傳記》。另外,其寫給義湘法師的《賢首國師寄海東書》中也提及他的部分著作目錄。
崔致遠所撰寫的《法藏和尚傳》中記載的法藏著作有:1、《華嚴經探玄記》,2、《教分記》,3、《華嚴經旨歸》,4、《華嚴經綱目》,5、《玄義》,6、《華嚴策林》,7、《華嚴叁昧觀》,8、《華藏世界觀》,9、《妄盡還源觀》,10、《六十華嚴梵語別鈔解》…
《華嚴叁祖法藏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