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出家。龙朔二年(662年,一说永徽初)来唐,往终南山,就学于智俨,与法藏法师有同学之谊,久之尽窥华严妙旨。咸享元年还国,归国后奉旨于大伯山(庆尚北道)创建浮石寺,弘传大乘佛法。著有《华严一乘法界图》、《法界略疏》等,被后人尊称为海东华严宗初祖[10]。
怀济法师,关于此师生平不详,唯见于《华严经传记》卷三“智俨传”中,内中有文:“俨所撰义疏,解诸经论,凡二十余部。皆简略章句,剖曜新奇,故得其门寮其寡矣,门人怀济、贤首”。故知其为智俨法师的弟子[11]。
慧晓法师,此师生平亦不详,见于《华严经传记》卷三“智俨传”,文中有云:“门人慧晓又梦,上高幢上侵云汉,幢首宝珠,明如晓日,渐渐移来,入京便倒”。此一段文字是对智俨法师圆寂之事所作的补述[12]。
智俨法师的弟子以法藏与义湘最为突出,二人各于一方弘化,此二师的事迹于诸传记中时有所见。智俨法师的其他弟子,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或者是只见其名,如怀齐与慧晓二师,或者名不见传。对于这一点,或许是因为法藏与义湘二师太杰出的缘故吧。也或许智俨法师真的没有多少弟子,如《华严经传记》中所说:“得其门寮其寡矣”。是故此中有“门人怀济、贤首”等语,又有“怀济秀而不实,早从冥穸”之语。
三、智俨法师的著作
智俨法师的著作,应以法藏法师所说最为准确,但是法藏法师在其所著的《华严经传记》中,对智俨法师的著作只用了一两句话来概括:“俨所撰义疏,解诸经论凡二十余部,皆简略章句,剖曜新奇”。在此中,法藏法师并没有将智俨法师所作著作的名目列出。有关智俨法师的著作,失传的为数不在少数,现可能查知的也是散见于诸《传录》中。
依《华严经传记》卷第五中所标,智俨法师撰有《供养十门仪式》[13]。
依《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一中所标,智俨述有《金刚般若经疏》一卷[14]。又有《楞伽经注》七卷、《入法界品钞》一卷、《章门杂孔目》四卷、《要义问答》二卷、《十玄章》一卷、《六相章》一卷(三性章附)。在此中,集录者认为,其中所录的《要义问答》即是世人所说的《华严五十要问答》。另有一本名为《十玄无碍义》疑是后人所述,非是智俨法师所撰。而在《六相章》卷册中,附有《三性章》[15]。又智俨法师曾著《入道禅门秘要》(一卷)[16]。
依《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第三中所标,智俨述有《大乘起信论义记》一卷、《大乘起信论疏》一卷、《摄大乘论•无性释论疏》四卷[17]。
依《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中所标,智俨法师所述的有:《华严方轨》五卷、《华严疏》十三卷、《华严孔目章》四卷、《华严问答》二卷、《华严玄明要决》一卷、《华严供养十门仪式》一卷、《华严十玄章》一卷[18]。
另外,法藏所著的《华严经传记·智俨传》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其精炼庶事,藻思多能,造莲华藏世界图一铺,盖葱河之左,古今未闻也”。此段标明,智俨法师作有《莲花藏世界图》一幅。
总上所说,就智俨法师所著,现依诸《传录》中名目可寻者有十七部左右:
1、《华严经疏》,或云《搜玄记》(五卷),或云《华严方轨》(五卷);
2、《供养十门仪式》(一卷);
3、《莲华藏世界图》;
4、《章门杂孔目》,亦名《华严孔目章》(四卷);
5、《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
6、《十玄章》(一卷);
7、《六相章》(一卷),内附《三性章》;
8、《入法界品钞》(一卷);
9、《楞伽经注》(七卷);
10、《金刚般若经疏》(一卷);11、《大乘起信论义记》(一卷);
12、《大乘起信论疏》(一卷);
13、《摄大乘论•无性释论疏》(四卷);
14、《入道禅门秘要》(一卷);
15、《华严玄明要诀》(一卷);
16、《华严疏》十三卷。
上面所列举的这些著作,能考查著作年代的唯有《搜玄记》,因为法藏法师在《华严经传记》里说智俨法师在二十七岁时作《华严经疏》,即应是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作。想此《华严经疏》应即是五卷的《搜玄记》。新罗·崔致远在其所撰《法藏和尚传》中,曾就法藏法师所著的《探玄记》与《搜玄记》相较[19],评云:“先搜则艰矣,后探则便焉。”意谓《搜玄记》文章简略,因此文意较难索解。而《探玄记》之解释详细入微,对研究者颇为方便。则可知《探玄记》与《搜玄记》在对晋译《华严经》的研解方法上颇多相近之处,法藏法师所推崇的也定是《搜玄记》无疑。而在日人圆超所著的《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中所标列的《华严疏》(十三卷),则不知是智俨法师何时所著,也不知是何样的著作,现已无从考证。
就智俨法师的著作,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十玄门》等。
《搜玄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在圆超所注的《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中简称为《华严方轨》,全书五卷,为晋译华严之注疏,是智俨法师二十七岁时所著。后来法藏法师的《探玄记》即是依之而作。《搜玄记》从五个方面对《晋译华严》的文义进行分别,即是: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分齐,三、辨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所谓“叹圣临机德量由致”即是对如来不可思议之德量而行称赞;所谓“明藏摄分齐”即是将如来一代圣教以渐、顿、圆三教而判之,谓《华严经》为顿、圆二教门所摄;所谓“辨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者,智俨法师认为,《华严经》以“因果理实”为宗趣。而能诠者即是音、声、名、味、句等。即是以音、声等显如来之教;释经题目与分文解释,其意可知,故不多述[20]。
《华严孔目章》,全称《华严经内章门等离孔目章》,简称《孔目章》,计四卷,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依晋译《华严经》而设,解释《华严经》中难解之处,书中不仅阐明《华严经》优胜之处,更肯定了《华严经》在一切经中的地位。本书较重要之处为卷一的教分齐义、一乘三乘义章、因果章、唯识章、入佛境界章,以及卷二的发菩提心章、真如章、一乘法海章、五停心观章,卷三的十地章、转依章、缘起章,卷四的性起章、融合一乘义等,对后来的华严思想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1]。
《华严五十要问答》,又称《华严问答》、《要义问答》,全书二卷,收于《大正藏》卷四十五,系以五十三条问答叙述华严一乘之要义,此五十三个问题没有依据经文的先后,而是先明果德,次明心识、修行等法则。如最初就先明十佛名义、众生作佛义,皆是从小乘、三乘、一乘等方面进行论述,而在最后的问答,则是唯识略观义、空观义、普敬认恶义等,从心识等方面来明修行的法则[22]。
《华严一乘十玄门》,又作《华严十玄章》,全书一卷,收于《大正藏》卷四十五,本书系智俨法师承杜顺法师所说而撰。本书依海印三昧所现而开立十门,来发挥华严一乘法界之玄旨。所谓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兼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兼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智俨法师认为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如此而成百门,以此百门,显十玄缘起、重重无尽之义[23]。此书所表达的“十玄缘起说”乃是华严教学之精华,历代祖师均倾力研究,智俨法师立十玄门说而显法界缘起义,法藏、澄观等承继其说,或稍稍改变顺次,或有增减,然皆植基于智俨之所说。历来的华严学者均将智俨所立十玄称为“古十玄”,而将法藏于《探玄记》中所立以及澄观所宗之十玄称为“新十玄”。
四、智俨法师的判教
智俨法师的判教,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在智俨法师的著作中,也没有专门论述教判思想的著作传世,但在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有好几种不同的判教方法。这些说法看似比较凌乱,但是若能将这几种说法融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智俨法师并没有将思想放在判教上,判教也并没有引起智俨法师的足够重视。智俨法师的判教,基本上都是承前人所说,再加以个人的看法,其主要思想,是欲体现…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